1、课
引用于 觉度970308 在 2024年12月27日, 上午9:251简别佛法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佛法,否则就不是。
2,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如瓶子碎掉,不再有瓶子的观念,就是世俗谛。一法分析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谛,如无为法:无为虚空等。
经部: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胜义谛。它是有为法,可以表诠及契证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世俗谛。
3,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还可以分析,不可是实有法, 若无方分,绝不能和合或和集起来,成为粗色。
1简别佛法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佛法,否则就不是。
2,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如瓶子碎掉,不再有瓶子的观念,就是世俗谛。一法分析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谛,如无为法:无为虚空等。
经部: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胜义谛。它是有为法,可以表诠及契证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世俗谛。
3,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还可以分析,不可是实有法, 若无方分,绝不能和合或和集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杨燕军 在 2024年12月27日, 下午2:41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引用于 妙芳 在 2024年12月27日, 下午8:40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慧信及对三宝能救的信心)的人,都是佛弟子。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与经部二谛,恰恰相反。
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还可以分析,也不是实有。
极微若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慧信及对三宝能救的信心)的人,都是佛弟子。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与经部二谛,恰恰相反。
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还可以分析,也不是实有。
极微若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杨燕军 在 2024年12月27日, 下午10:11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引用于 杨燕军 在 2024年12月28日, 下午3:40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引用于 如芳 在 2024年12月28日, 下午5:12六组如芳: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a)极微并排着相连,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b)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c)不相接触,也不会没有方分(如这个在那个东边)
六组如芳: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a)极微并排着相连,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b)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c)不相接触,也不会没有方分(如这个在那个东边)
引用于 杨燕军 在 2025年1月4日, 下午4:09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1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例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这个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2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1 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2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没有方分,多个积微和合还是一个。
引用于 吉祥如意 在 2025年1月9日, 下午7:201课思考题: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须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1)三法印: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2)三皈依: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3)四宗之见:其次西藏所传,对于佛法的四大宗派,要得到一派的知见。四大宗有大乘二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知见的差别,就是小乘只说人无我;大乘兼说法无我。大乘不许有对境外色,小乘许有对境外色。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不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折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的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的如何细微,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只有自性不待名言安利的法;世俗地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利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不为与有部不同,也和大称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是细色就问他这细色,有没有方向分位?若是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但是唯识宗人说:这个话说不通。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试问两个极微,和合的时候是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和我手里的珠子这样,两个并着呢,还是两个极微的全体都相合呢?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若两极微并不相接触,不相接触如何能说极微和成粗色呢?即使不相接触,也应该说这个在那个的东边,那个在这个的西边,也不会没有方分的,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1课思考题: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须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1)三法印: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2)三皈依: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3)四宗之见:其次西藏所传,对于佛法的四大宗派,要得到一派的知见。四大宗有大乘二宗,小乘二宗。大小乘知见的差别,就是小乘只说人无我;大乘兼说法无我。大乘不许有对境外色,小乘许有对境外色。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不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折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的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的如何细微,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只有自性不待名言安利的法;世俗地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利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不为与有部不同,也和大称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是细色就问他这细色,有没有方向分位?若是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但是唯识宗人说:这个话说不通。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试问两个极微,和合的时候是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和我手里的珠子这样,两个并着呢,还是两个极微的全体都相合呢?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若两极微并不相接触,不相接触如何能说极微和成粗色呢?即使不相接触,也应该说这个在那个的东边,那个在这个的西边,也不会没有方分的,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