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引用于 宥慧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12:01每青: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合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四法印的,就是佛法。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便是世俗谛,如“桌子”;
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有部说极微实有,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每青: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合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四法印的,就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便是世俗谛,如“桌子”;
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有部说极微实有,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引用于 海慧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1:22唯识二组海慧:
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以三法印简别,1诸行无常(破常执)
2诸法无我(破我执)。3涅槃寂静(超越忧恼痛苦,生死轮回)。
有说四法印的,4有漏皆苦,大小乘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唯有行苦凡夫最难了知)。
故最初是用四法印做标准,并得到四法印的知见的人,才算是学佛法的人,此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绝不如此说。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二谛: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就不是桌子, 也不会再起桌子的想法,有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地谛。
胜义缔: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世俗谛, 自无自性,要待名言分别心安立的法。
胜义谛, 只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就是没有起名字之前,这个法就有自性自相。
3, 机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有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机微有方分,则等同粗色,可以拆分毁坏,即非实有,仍然是一个假有法。
若极微无方分,极微就 没办法集合成为一个粗色,没有方分的话,两个极微合起来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或者千百个合起来,还是一个极微大,永不能成为粗色,也不是实有。
唯识二组海慧:
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以三法印简别,1诸行无常(破常执)
2诸法无我(破我执)。3涅槃寂静(超越忧恼痛苦,生死轮回)。
有说四法印的,4有漏皆苦,大小乘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唯有行苦凡夫最难了知)。
故最初是用四法印做标准,并得到四法印的知见的人,才算是学佛法的人,此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绝不如此说。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二谛: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就不是桌子, 也不会再起桌子的想法,有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地谛。
胜义缔: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二谛:世俗谛, 自无自性,要待名言分别心安立的法。
胜义谛, 只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就是没有起名字之前,这个法就有自性自相。
3, 机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有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机微有方分,则等同粗色,可以拆分毁坏,即非实有,仍然是一个假有法。
若极微无方分,极微就 没办法集合成为一个粗色,没有方分的话,两个极微合起来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或者千百个合起来,还是一个极微大,永不能成为粗色,也不是实有。
引用于 高山流水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2:17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三法印或是四法印的方法简别。
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除了以上还有皈依三宝。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二谛:
世俗谛 指凡是被分解的对象,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认识(如,杯子被打烂)
胜义谛 是指单一,不可分解的对象,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认识(如,极光)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 指有为法,即具有实际作用的真实存在。
胜义谛 是指用思想意识虚拟的存在,意识中的抽象概念。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的过失:极微是不可拆,因极微是色边际,被拆了极微也没有最小的。
极微无方分的过失:极微之间是无法相互阻碍的,存在看到的现象也是相互矛盾,因为它是没有方向,它们是绝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三法印或是四法印的方法简别。
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除了以上还有皈依三宝。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二谛:
世俗谛 指凡是被分解的对象,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认识(如,杯子被打烂)
胜义谛 是指单一,不可分解的对象,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认识(如,极光)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 指有为法,即具有实际作用的真实存在。
胜义谛 是指用思想意识虚拟的存在,意识中的抽象概念。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的过失:极微是不可拆,因极微是色边际,被拆了极微也没有最小的。
极微无方分的过失:极微之间是无法相互阻碍的,存在看到的现象也是相互矛盾,因为它是没有方向,它们是绝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明慧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2:331,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
答: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佛法,否则就不是。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谛,如无为虚空。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洤显示。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若无方分,绝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
答: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佛法,否则就不是。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谛,如无为虚空。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洤显示。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若无方分,绝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慧文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3:25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不会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分别心安立的)。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没有起名字之前,这个法应有自性,自相)。
世俗谛是无为的,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是有为的,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是粗色,必定可以分析。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不会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分别心安立的)。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没有起名字之前,这个法应有自性,自相)。
世俗谛是无为的,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是有为的,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是粗色,必定可以分析。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宥慧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3:31明月: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简别方法是否具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四法印。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世俗谛: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是世俗谛,如一本书,一页一页撕破了就不是书了。胜义谛: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到细微不失青相。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破坏,非实有。如果是实有,极微不存在。极微无方分,百千个加在一起只有一个,永不会成为粗色。因此是非实非有。
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明月: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简别方法是否具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四法印。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世俗谛: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是世俗谛,如一本书,一页一页撕破了就不是书了。胜义谛: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到细微不失青相。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破坏,非实有。如果是实有,极微不存在。极微无方分,百千个加在一起只有一个,永不会成为粗色。因此是非实非有。
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引用于 道汇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3:401、答是不是佛法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者加上第四个有漏皆苦来鉴别。此四者以外道之智慧难以真实通达,故如是佛法则应该具备此等法印。
2、有部对于二谛的安立,如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比如瓶子可以被打碎,变成一块块碎玻璃,失去瓶之观念,即是世俗谛。如一法用观慧分析后不会失去原有观念,则是胜义谛。如青等色。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此安立不仅和有部有差别,和大乘二宗也正相反。
3、如果极微有方分,则极微就能继续分割下去,能拆分下去则极微就不能是实有,仍然是一个假有法。如果极微没有方分,极微就没有办法集合成为一个粗色,那么我们看到的粗色又怎么来的?不论极微有方分还是没有方分,极微都不可能是实有,也不会是万物的第一性。
1、答是不是佛法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者加上第四个有漏皆苦来鉴别。此四者以外道之智慧难以真实通达,故如是佛法则应该具备此等法印。
2、有部对于二谛的安立,如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比如瓶子可以被打碎,变成一块块碎玻璃,失去瓶之观念,即是世俗谛。如一法用观慧分析后不会失去原有观念,则是胜义谛。如青等色。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此安立不仅和有部有差别,和大乘二宗也正相反。
3、如果极微有方分,则极微就能继续分割下去,能拆分下去则极微就不能是实有,仍然是一个假有法。如果极微没有方分,极微就没有办法集合成为一个粗色,那么我们看到的粗色又怎么来的?不论极微有方分还是没有方分,极微都不可能是实有,也不会是万物的第一性。
引用于 觉珍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4:29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鉴简别
答:三法印.谓住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或四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谛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如无论分析如何细微,青色不会失掉,不会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胜义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世俗谛。
有部和经部二谛的理论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有"的理解和定义不同。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1.极微有方分会导致被进一步分析,从而失去作为极微的实有性。2.极微有方分会与其本来的定义相矛盾。3.会导致逻辑上的矛盾。4.影响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
没有方分过失:1.无法形成整体。2.光影现象无法解释。3.相互阻碍无法解释。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鉴简别
答:三法印.谓住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或四法印,加上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谛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如无论分析如何细微,青色不会失掉,不会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胜义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世俗谛。
有部和经部二谛的理论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有"的理解和定义不同。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1.极微有方分会导致被进一步分析,从而失去作为极微的实有性。2.极微有方分会与其本来的定义相矛盾。3.会导致逻辑上的矛盾。4.影响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能力。
没有方分过失:1.无法形成整体。2.光影现象无法解释。3.相互阻碍无法解释。
引用于 雪蘭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5:40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印证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诸行无常(破常)、诸法无我(破我)、涅槃寂静(菩提)、有漏皆苦(苦苦、坏苦、行苦),符合这四个言教就是佛法,不符合就不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有部的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如果极微有方分,有方向分位,那么就跟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如果极微无方分那么是细色,细色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所以,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印证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诸行无常(破常)、诸法无我(破我)、涅槃寂静(菩提)、有漏皆苦(苦苦、坏苦、行苦),符合这四个言教就是佛法,不符合就不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有部的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如果极微有方分,有方向分位,那么就跟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如果极微无方分那么是细色,细色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所以,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引用于 慧静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5:41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合乎三法印或四法印的言教就是佛法。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二谛和经部二谛是相反的。
有部
(1)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椅板凳被拆分后不再成为桌椅板凳。
(2)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
经部
(1)世俗谛: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如常、无常。
(2)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如瓶,哪怕不安立瓶名,它依然是自性成立的。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 极微若有方分,则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仍非实有。
- 极微若无方分,则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因为两极微相合时,若只有一方相接,则必有不相接一方,极微仍有方分;若二者全体相接,则二极微相合后成一极微大小,如是若干极微相合仍是一极微大小,不可能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合乎三法印或四法印的言教就是佛法。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的二谛和经部二谛是相反的。
有部
(1)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椅板凳被拆分后不再成为桌椅板凳。
(2)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
经部
(1)世俗谛: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如常、无常。
(2)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如瓶,哪怕不安立瓶名,它依然是自性成立的。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 极微若有方分,则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仍非实有。
- 极微若无方分,则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因为两极微相合时,若只有一方相接,则必有不相接一方,极微仍有方分;若二者全体相接,则二极微相合后成一极微大小,如是若干极微相合仍是一极微大小,不可能成为粗色。
引用于 宗乡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6:06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三法印或四法印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世俗谛:破坏和慧析后不再执取
经部世俗谛:没有作用、需要名言安立之法
有部胜义谛:不可破坏,慧析后仍不放弃
经部胜义谛:有作用,不必待名言安立之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那就表示还可再分
极微若无方分,则无法堆成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三法印或四法印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世俗谛:破坏和慧析后不再执取
经部世俗谛:没有作用、需要名言安立之法
有部胜义谛:不可破坏,慧析后仍不放弃
经部胜义谛:有作用,不必待名言安立之法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那就表示还可再分
极微若无方分,则无法堆成粗色
引用于 wfj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6:19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要用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加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斫之不起桌觉念;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如青,如何慧析青相不失不起别色觉念。
经部二谛:与有部相反,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若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非实有。
极微若无方分,就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要用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加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斫之不起桌觉念;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如青,如何慧析青相不失不起别色觉念。
经部二谛:与有部相反,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若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非实有。
极微若无方分,就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觉恒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7:20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佛法以三皈依或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者四法印(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简别。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二谛思想依据“四谛”建立“二谛”,“胜义谛”对应“无漏智”,指以“无漏智”对“自相”、“共相”观察的所缘境,是圣者自证境界,从“见道”开始。其次,依于“有”建立“二谛”说,除讨论圣者自证境界外,同时处理面向凡夫的“认识”过程,因此包括部分“世俗智”。
经部的二谛理论主要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有为法,即具有实际作用的真实存在,而非意识虚构的;假谛则是指用思想意识虚构的存在。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有方分,可继续拆分,就不是最小的。极微没方分,没方向,没前后左右,无法与其他物质相触,没有质碍,无论多少都只重叠,只是一,就组成不了物质或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佛法以三皈依或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或者四法印(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简别。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的二谛思想依据“四谛”建立“二谛”,“胜义谛”对应“无漏智”,指以“无漏智”对“自相”、“共相”观察的所缘境,是圣者自证境界,从“见道”开始。其次,依于“有”建立“二谛”说,除讨论圣者自证境界外,同时处理面向凡夫的“认识”过程,因此包括部分“世俗智”。
经部的二谛理论主要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有为法,即具有实际作用的真实存在,而非意识虚构的;假谛则是指用思想意识虚构的存在。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有方分,可继续拆分,就不是最小的。极微没方分,没方向,没前后左右,无法与其他物质相触,没有质碍,无论多少都只重叠,只是一,就组成不了物质或粗色。
引用于 钦智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7:36唯识2组慧观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具有法印的条件的才是佛法。三法印,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有漏皆苦。
第二个就是有三皈依,有皈依体的才是佛弟子,这个是阿底霞尊者的教授,用三皈依来印证学佛的人。
第三个就是用四宗之见来印证。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的二谛,世俗谛,是凡一法用慧观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
胜义谛就是有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
经部的胜义谛是指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它是有为的,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的,只能是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方分是方向分位,若极微有方分,就与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若极微没有方分,决定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唯识2组慧观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用具有法印的条件的才是佛法。三法印,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有漏皆苦。
第二个就是有三皈依,有皈依体的才是佛弟子,这个是阿底霞尊者的教授,用三皈依来印证学佛的人。
第三个就是用四宗之见来印证。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的二谛,世俗谛,是凡一法用慧观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是世俗谛。
胜义谛就是有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就是胜义。
经部的胜义谛是指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
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它是有为的,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的,只能是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方分是方向分位,若极微有方分,就与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若极微没有方分,决定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宥慧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8:01一组 张维凤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鉴别?
答:用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是检验佛法真伪的标准。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荅:有部二谛:凡一法用观察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便是世俗谛;如桌子折成几块,就不是“桌子”,任何一物只要破坏了,就不是原来的概念了。这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完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如何微细,都不会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法,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法,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无方分有什么过失?
荅: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
但唯识宗人说:极微没有方分是说不通的。试问两个极微和合的时候,只有一方相接,就和念珠一样并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没有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一组 张维凤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鉴别?
答:用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是检验佛法真伪的标准。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荅:有部二谛:凡一法用观察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便是世俗谛;如桌子折成几块,就不是“桌子”,任何一物只要破坏了,就不是原来的概念了。这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完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如何微细,都不会起别色的觉念,这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是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法,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法,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无方分有什么过失?
荅: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
但唯识宗人说:极微没有方分是说不通的。试问两个极微和合的时候,只有一方相接,就和念珠一样并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没有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引用于 清静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8:313组清行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是不是佛法以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再加有漏皆苦。合乎三法印或四法印的就是佛法;否则不是。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与经部的二谛完全相反。
①定义不同。有部认为: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子,截成几块后,就不是桌子了;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是胜义谛。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细微,还是青色。
经部认为: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②诠表方式不同。经部认为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诠表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有部与此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说极微有方分,则同粗色,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就不能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相合,只是并排着一方相接,还有不相接的一方,则极微有方分;若两个极微全部相合,便成一个了,即使有再多的极微相合,也不会成为粗色。
3组清行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是不是佛法以三法印或四法印简别。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法印,再加有漏皆苦。合乎三法印或四法印的就是佛法;否则不是。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与经部的二谛完全相反。
①定义不同。有部认为: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桌子,截成几块后,就不是桌子了;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是胜义谛。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细微,还是青色。
经部认为: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②诠表方式不同。经部认为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诠表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有部与此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说极微有方分,则同粗色,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就不能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相合,只是并排着一方相接,还有不相接的一方,则极微有方分;若两个极微全部相合,便成一个了,即使有再多的极微相合,也不会成为粗色。
引用于 吴莹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8:54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合于三法印。
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有方分的话,那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的话,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合于三法印。
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有方分的话,那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的话,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修正 在 2024年12月25日, 下午10:10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须符合于“三法印或四法印”就是佛法。。
三法印,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世俗谛:若一个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如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觉念。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起别色想。
经部二谛: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极微有方分:有方分则可以再分,则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无方分则两个或多个极微聚合起来等同于一个极微。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须符合于“三法印或四法印”就是佛法。。
三法印,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再加上有漏皆苦。
依着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用‘三皈依”来印学佛的人,凡是得到归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三皈依的人,就使他读尽三藏十二部圣教,只是当学说研究研究,不算是学佛的人。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二谛:世俗谛:若一个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如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觉念。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起别色想。
经部二谛: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极微有方分:有方分则可以再分,则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无方分则两个或多个极微聚合起来等同于一个极微。
引用于 13955361880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上午10:50引用于 师父 在 2024年12月23日, 下午9:43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1、答:用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可以简别是否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二谛是指世俗谛和胜义谛。有部:凡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有部胜义谛,是说一法分析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比如青色)便是胜义谛; 经部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经部认为法无我)。 *有部,认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实有; 经部认为没有三世,只承许现在有,没有过去和未来。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无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就是能够再变小,不是恒常法;无方分是不能变大,(不是恒常??)。
引用于 师父 在 2024年12月23日, 下午9:43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1、答:用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可以简别是否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二谛是指世俗谛和胜义谛。有部:凡用观慧分析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有部胜义谛,是说一法分析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比如青色)便是胜义谛; 经部胜义谛是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经部认为法无我)。 *有部,认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是实有; 经部认为没有三世,只承许现在有,没有过去和未来。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无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有方分就是能够再变小,不是恒常法;无方分是不能变大,(不是恒常??)。
引用于 清祥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1:38我是五班清祥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答凡是佛法,必须符合于三法印或四法印,就是佛法。三法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有漏皆苦。依阿底峡尊者的教授,用三皈依,来印证是否学佛的人,凡是得到皈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皈依三宝的人就算他读尽三藏十二部的教典,他也不算是学佛的人。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有何不同?答;有部的二谛,世俗谛,若用一个法,用慧观察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如把桌子,砍成几块,就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觉念。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起别色想。
经部二谛,胜义谛,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有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极微有方分,有方分则可以再分,则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无方分则两个或多个极微聚合起来等同于一个极微。
我是五班清祥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答凡是佛法,必须符合于三法印或四法印,就是佛法。三法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有漏皆苦。依阿底峡尊者的教授,用三皈依,来印证是否学佛的人,凡是得到皈依体的人,都是佛弟子,没有皈依三宝的人就算他读尽三藏十二部的教典,他也不算是学佛的人。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有何不同?答;有部的二谛,世俗谛,若用一个法,用慧观察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如把桌子,砍成几块,就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觉念。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起别色想。
经部二谛,胜义谛,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有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若极微有方分,有方分则可以再分,则不是实有。
若极微无方分,无方分则两个或多个极微聚合起来等同于一个极微。
引用于 如芳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1:59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去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去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引用于 如芳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2:02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去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若两个极微只是并排着,只是一方相接,有相接的一方,还有不相接的一方,那么,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去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下去,推上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引用于 如芳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2:22六组如芳作答如下: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a)极微并排着相连,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b)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c)不相接触,也不会没有方分(如这个在那个东边)
六组如芳作答如下:
1.三(四)法印;三皈依;四宗之见
2.有部说二谛:
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桌子)
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青色)
经部的二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
3.有方分的过失:有方分就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就不是实有,但小乘执有外境,这就自相矛盾了;
无方分的过失: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a)极微并排着相连,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b)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那么,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c)不相接触,也不会没有方分(如这个在那个东边)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2:36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例如瓶子可以装水,有作用,能生果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例如义共相,没有作用不能生果的。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例如瓶子可以装水,有作用,能生果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例如义共相,没有作用不能生果的。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阿兰若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5:35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2、 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比如:虚空 你没有名言的话,你就不知道虚空 我也拿不出来给你看。没有作用法 不具生果的作用。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他是固有的。拿个东西放你前面,你虽然不知道她叫什么 它还是存在的。自相 无常法 有作用能起自果作用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2、 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比如:虚空 你没有名言的话,你就不知道虚空 我也拿不出来给你看。没有作用法 不具生果的作用。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他是固有的。拿个东西放你前面,你虽然不知道她叫什么 它还是存在的。自相 无常法 有作用能起自果作用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引用于 阿兰若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5:37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2、 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比如:虚空 你没有名言的话,你就不知道虚空 我也拿不出来给你看。没有作用法 不具生果的作用。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他是固有的。拿个东西放你前面,你虽然不知道她叫什么 它还是存在的。自相 无常法 有作用能起自果作用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1、 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2、 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
世俗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这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
胜义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达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二谛
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比如:虚空 你没有名言的话,你就不知道虚空 我也拿不出来给你看。没有作用法 不具生果的作用。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他是固有的。拿个东西放你前面,你虽然不知道她叫什么 它还是存在的。自相 无常法 有作用能起自果作用
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
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可以继续分析下去 还非实有。
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两个极微只有一方相接,极微仍然是有方分的
若是两个极微全体都相接没有一部分不相接,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引用于 zhangying 88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6:3720241223第一课思考题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三法印是前三个)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1.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就失去了先有之相的观念是世俗谛,如杯子摔碎了,便不再是“杯子”。2.相反是胜义谛,如将青色无论分析得如何微细,青相仍然不会失掉,不会有别色的觉念,是胜义谛。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如:真如、无常。2.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如:常
(经部二谛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便和粗色同,可以再分,还非实有;极微若无方分,便不能和起来,永远不会成为粗色。总之唯识认为: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20241223第一课思考题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是不是佛法用三法印或四法印来简别。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三法印是前三个)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有部说二谛:1.凡一法用观慧分析后就失去了先有之相的观念是世俗谛,如杯子摔碎了,便不再是“杯子”。2.相反是胜义谛,如将青色无论分析得如何微细,青相仍然不会失掉,不会有别色的觉念,是胜义谛。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如:真如、无常。2.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如:常
(经部二谛不唯与有部不同,也和大乘二谛恰恰相反。)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极微若有方分,便和粗色同,可以再分,还非实有;极微若无方分,便不能和起来,永远不会成为粗色。总之唯识认为:说是粗色,便不会实有,说是细色,又说不通,所以外境定非实有。
引用于 宗玲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10:50答丨:佛法要一具三法印一一①诸行无常②诸法无我③涅槃寂静或④有漏皆苦四个条件。二具三皈依。三具四宗之见。
答2: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便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便不是桌子了。若一法分析之后不会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不管分析的怎么微细,这个青色不会失掉。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显无为,可以遮诠显示。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表诠及契证。
答3: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唯识宗人说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答丨:佛法要一具三法印一一①诸行无常②诸法无我③涅槃寂静或④有漏皆苦四个条件。二具三皈依。三具四宗之见。
答2: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便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砍成几块便不是桌子了。若一法分析之后不会失去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谛,如青色,不管分析的怎么微细,这个青色不会失掉。
经部的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显无为,可以遮诠显示。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是有为,可表诠及契证。
答3:极微若有方分和粗色一样,可以分析,还非实有,小乘所执的细色,极微是没有方分的。唯识宗人说极微没有方分,决不能和合起来成为粗色。
引用于 华菁 在 2024年12月26日, 下午11:28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四法印,就是佛法的条件,合乎这四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若有方向分位,则和粗色一样,可以再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若无方向分位,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之,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
1、是不是佛法用什么方法简别?
答: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三法印:有说三法印的,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上有漏皆苦。 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四法印,就是佛法的条件,合乎这四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2、有部的二谛与经部的二谛有何不同?
答:有部说二谛,凡一法用观慧去分析之后,遂失去它先有之相的观念者,便是世俗谛;如一张桌子,斫成几块,不会还是“桌子”,,不会再起桌子“观念”,一类的法便是世俗谛。若一法分析之后,不失它先有的观念,便是胜义;例如青色,无论分析的如何微细,青相不会失掉,不会另起别色的觉念,便是胜义谛。
经部的胜义谛,指有自性不待名言安立的法;世俗谛,指无自性要待名言安立的法。胜义谛是有为,可以表诠及契证;世俗谛是无为,唯可以遮诠显示。
3、极微有方分有什么过失?没方分有什么过失?
答:极微若有方向分位,则和粗色一样,可以再分析,还非实有。
极微若无方向分位,两个极微便合成一个了。两个极微和合,只有一个极微大,三个极微和合起来,还是只能有一个极微大。推之,百千万个极微,也只有一个极微大,便永不会成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