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92、六苦与八苦有什么不同?

六苦:无定过患;无饱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数数结生过患;数数高下过患;无伴过患。此六苦是因为未出离轮回,被烦恼和业所牵往后世将成之苦。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苦是此世已成之苦。

六苦:如下

一、无定过患者嘉:二、无饱足过患者嘉:三、数数舍身过患者,

四、数数结生过患者;五、数数高下过患者;六、无伴过患者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苦

1、阐述角度不同,导致内容不同

六苦是轮回总苦,也就是在轮回之中,你必定要领受的苦;八苦侧重阐述人道的苦。

2、修习次第不同

在修习中思维的第一个苦是“恶趣苦”,让大家意识到,恶趣不可去,如果不小心去了,除非业尽,极难出离。思维的第二个苦是“八苦”,告诉我们人间虽是修行好地方,但是一切皆是苦,很多苦是以“乐”的面目出现的,思维八苦生起出离心,至少是出离人间的心。接下来思维阿修罗、天人之苦,虽然我们凡夫不可见天宫之妙色,也不能体察上界之妙触,但是佛陀以无上大智大悲告诫我们不要贪恋上界有漏的乐,厉厉修行。最后总结轮回总苦也就是“六苦”,提醒我们,只要在轮回之中,毫无究竟的安乐生,必须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3、八苦,人人都可以体察思维;六苦需要极宽广的时空视角,来观察思维

六苦:无定过患,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无饱足过患,贪着三有乐无饱足,只能无量劫在生死中轮回,受尽无量难忍大苦,而乐只有一分不到;数数舍身过患,一一友情受身之骨,若不烂坏,多于须弥;数数结生过患,“虽将地丸如柏子,数母边际未能尽。”是说自己的母亲及母亲的母亲辗转次第,没有边际。数数投生没有边际;数数高下过患,“积集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終别离,有命咸归死。”无伴过患者,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

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六苦,分别为不可保信、无知足、数数舍身、趣入无量产门、高下不定、舍弃一切,独身而去苦,为轮回苦,将能牵往后世苦者是将成之苦。
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苦,为已成之苦。

八苦是人道别苦。三苦六苦属于轮回总苦。

六苦:无定过患不可保信;无知足过患;数数舍身;趣入无量产门;高下不定;舍弃一切,独身而去。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织盛苦。

六苦是轮回的总苦,六道所共之苦,只要未出轮回均能体会感受到的。

八苦在此处主要是归为人道的苦,生而为人感受特别深的八种苦。生老病死四种苦是苦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主要是坏苦,五蕴炽盛主要是行苦。

六苦:不可保信 无知足 数数舍身  趣入无量产门 高下不定  舍弃一切,独身而去

八苦:生老病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烦恼炽盛

不同:八苦指人苦,此世之生老病死是已成之苦。 六苦指六道所共之轮回苦,若未出离轮回,将能牵往后世苦者是将成之苦。

六苦:无定过患不可保信、无知足过患、数数舍身过患、趣入无量产门过患、高下不定过患、无伴过   患。六苦是轮回的总苦,有轮回就必然有六苦。在整个轮回的时空,存在的这些总苦,没有佛给我们讲述六苦过患,由于愚痴,我们是很难理解和体会到的。

八苦: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前七苦是人道众生特有的别苦,是我们能切身感受到的苦,基本都是苦苦和坏苦。

文殊口授中说了七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侧重于讲人道今世的苦,仔细体会就能感受到。六苦:一、无定过患, 二、无饱足过患 ,三、数数舍身过患, 四、数数结生过患, 五、数数高下过患, 六、无伴过患。是从生死轮回角度说的。我们的感受不像对八苦那样直接,要认真观察、思维才能稍微体会到一些。

六苦是轮回里总体的苦:

一、无定过患

二、无知足过患(求不得苦)

三、数数舍身过患

四、高下不定过患

五、数数结身过患

六、无伴过患

八苦主要指人道里的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蕴炽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