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9.阿底峡尊者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为什么不马上拜见金洲大师,对比你有什么感想?

因阿底峡尊者遵循依止法,先观察上师,如论释:“寻访大师,暂憩十日,为鉴别上师功德,先就其弟子修禅定者,叩其梗概,始通名申其来意。” 尊者抵达后先找了金洲大师周围修习禅定的弟子,叩是询问、请教的意思,了解金洲大师大概具何善巧功德。阿底尊者并非只是简单打听了解,而是在外面住了一段时日逐渐听其弟子述说金洲大师功德,通过观察上师功德,然后才给金洲大师的弟子说明来意,禀报拜见金洲大师。

       听到师父和师兄们讲的这一段也是非常精彩,尊者在拜见金洲大师之前就已经获得非常高的成就了,但为了求取菩提心的教授而向金洲大师行观师依止法,尊者表现出极大的谦虚是值得我们为榜样学习的!非常随喜赞叹~!也愿父母众生常遇善知识善友~见佛闻法~离苦得乐!

阿底峡尊者虽历经艰险抵达金洲,却未立即拜见金洲大师,这一行为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一、 ‌虔诚心的自我检验

阿底峡尊者在求法过程中,始终将「修心」置于首位。他深知「依师」需以清净心为基础,而非急于形式上的拜见。

  • 路途即修行‌:尊者跨越海陆的艰辛跋涉本身是修心过程,通过忍受饥寒、生死考验,清除傲慢与急躁,使求法之心更纯粹。
  • 观察因果‌:佛教传统中,弟子需通过长期观察上师德行,而非贸然亲近。尊者可能在等待福德资粮成熟,以消弭「师徒缘分未至」的障碍。

二、 ‌菩提心的深化准备

金洲大师以菩提心教授闻名,而菩提心需通过长期积累方能真实生起。

  • 内在净化‌:尊者早年虽已通达显密教法,但度母曾示现提醒他「菩提心未圆满」,故需经历十二年依止,逐步消除自我执著,方能与金洲大师的教法相应。
  • 破除分别心‌:尊者原属中观派,而金洲大师偏唯识体系。若未放下宗派执念直接求法,易堕入法义争论,反失修心本质。

三、 ‌对师承的极致恭敬

尊者将金洲大师视为「菩提心之源头」,故以最高规格的敬畏对待拜见仪式。

  • 供养先行‌:藏传佛教传统中,弟子拜师需先供养身语意三门功德。尊者或通过苦行积累资粮,以最圆满状态完成拜师仪轨。
  • 破除「速成」妄念‌:当弟子阳仁喇嘛求「无需勤作即成佛之法」时,尊者直言「不存在此法」,可见其否定急功近利,强调次第修持。

9.阿底峡尊者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为什么不马上拜见金洲大师,对比你有什么感想?

比至海岸,寻访大师,暂憩十日,为鉴别上师功德,先就其弟子修禅定者,叩得梗概,始通名申其来意。

因为阿底峡尊者到达金洲大师修行处时,为了鉴别金洲大师的教证功德,是否值得自己依止,因此先从金洲大师的修禅定的弟子进行请教交流,直到大概了解金洲大师教出来的弟子的水平,自己心里有数后再恭敬地报上自己的名字以及说明来意--想向金洲大师学习菩提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