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课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11月8日, 下午3:34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一、权时胜利;二、究竟胜利。
一中复分不堕恶趣胜利及生乐趣胜利。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 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
故欲使菩提心真实生起,自然更须修习三士道,而对于菩提心之近因慈心悲心,急须修习,此二心非修不能生。慈为予众生乐,悲为拔众生苦,若对于自身乏乐多苦尚无所动于中,则对于众生乏乐多苦之情更无所动。譬如母子同在狱中,自且不以处狱为苦,何能生起不忍其母居狱苦之心?经云:“己尚不能饮少滴水,而谓能饮大海水,无有是处”。故初业有情,仍以自利为重,如自尚不利,何能利他。
《入行论》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 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既思维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
又如皈依三宝,恳求救护,任修何法,皆须于事前修之,如正信三宝之心尚生不起,则菩提心更无从说起,故中下士道诸门,皆上士道之前引。再简明言之,如前说菩提心为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类,即菩提心之加行,是为本论扼要处,于此应当生起定解。
故任修中下士门中何法,每座皆应念云:“我为修菩提心故”一语,如修死无常时,应在座上周遍观察死无常所有诸义,令身心生起决定后,将下座之际,不急下座,应继续思维进一步诸法,直至菩提心为止,将菩提心全部作一轮廓串习,是为上来诸师口诀。否则,中下士道与上士道即不生关系,或反障碍菩提心之生起,以仅纯为自利而离三途,得人天果,离生死,得涅盘故也。如此则于生起菩提心必得不着决定,何以故?以不了解凡所修习皆为利益众生故。其甚者,更于菩提心习气未能种下,则失大意义矣。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一、权时胜利;二、究竟胜利。
一中复分不堕恶趣胜利及生乐趣胜利。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若修此具有胜利之心者,更须生起为此心根本之慈与悲悯。但若念及自身之乐乏苦逼,流转世间, 尚不能令身毛竖动者,则于他之乐乏苦逼,而谓不能堪忍,必无是处。
故欲使菩提心真实生起,自然更须修习三士道,而对于菩提心之近因慈心悲心,急须修习,此二心非修不能生。慈为予众生乐,悲为拔众生苦,若对于自身乏乐多苦尚无所动于中,则对于众生乏乐多苦之情更无所动。譬如母子同在狱中,自且不以处狱为苦,何能生起不忍其母居狱苦之心?经云:“己尚不能饮少滴水,而谓能饮大海水,无有是处”。故初业有情,仍以自利为重,如自尚不利,何能利他。
《入行论》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 若梦犹未梦,利他云何生?’是故于下士时,想自身当受恶趣苦恼,及中士时,观于善趣,亦唯是苦,无寂灭乐。既思维已,例己推及于诸亲属等一切有情而修习之,当成发起慈悲之因。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实是引发无伪菩提心之方便;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间,以于菩提心未获决定故,或为发起彼心之障碍,或于其间失大义利。
又如皈依三宝,恳求救护,任修何法,皆须于事前修之,如正信三宝之心尚生不起,则菩提心更无从说起,故中下士道诸门,皆上士道之前引。再简明言之,如前说菩提心为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类,即菩提心之加行,是为本论扼要处,于此应当生起定解。
故任修中下士门中何法,每座皆应念云:“我为修菩提心故”一语,如修死无常时,应在座上周遍观察死无常所有诸义,令身心生起决定后,将下座之际,不急下座,应继续思维进一步诸法,直至菩提心为止,将菩提心全部作一轮廓串习,是为上来诸师口诀。否则,中下士道与上士道即不生关系,或反障碍菩提心之生起,以仅纯为自利而离三途,得人天果,离生死,得涅盘故也。如此则于生起菩提心必得不着决定,何以故?以不了解凡所修习皆为利益众生故。其甚者,更于菩提心习气未能种下,则失大意义矣。
引用于 慧帆 在 2024年11月8日, 下午6:38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一、 权时胜利:现在胜利、不堕恶趣胜利、生善趣胜利。
二、 究竟胜利:菩提心是成佛之母。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悲为拔苦,不观自己各种苦:在地狱无量劫被烧煮剥皮等苦,皮枯黑瘦在饿鬼几百万年饥饿等苦,在旁生道供人宰杀鞭挞等苦,在人道生老病死等苦……没有深切自己受苦得觉受,怎能由己推他也无量劫经受此等大苦,将来还要守此苦没有边际。而生不忍众生苦要拔其苦之心。所以大悲心要从观自苦生起。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观下士道恶趣苦和中士道人天苦,深感轮回恶趣怖畏,轮回怖畏,才能生起誓要拔众生苦的上士道的大悲心,才会发愿为利一切如母有情誓成佛道。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一、 权时胜利:现在胜利、不堕恶趣胜利、生善趣胜利。
二、 究竟胜利:菩提心是成佛之母。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悲为拔苦,不观自己各种苦:在地狱无量劫被烧煮剥皮等苦,皮枯黑瘦在饿鬼几百万年饥饿等苦,在旁生道供人宰杀鞭挞等苦,在人道生老病死等苦……没有深切自己受苦得觉受,怎能由己推他也无量劫经受此等大苦,将来还要守此苦没有边际。而生不忍众生苦要拔其苦之心。所以大悲心要从观自苦生起。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观下士道恶趣苦和中士道人天苦,深感轮回恶趣怖畏,轮回怖畏,才能生起誓要拔众生苦的上士道的大悲心,才会发愿为利一切如母有情誓成佛道。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11月12日, 下午4:39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
一者權時勝利,不墮惡趣勝利及生樂趣勝利
二者究竟勝利,解脫及正遍知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
經雲:“己尚不能飲少滴水,而謂能飲大海水,無有是處” 。
《入行論》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夢猶未夢,利他云何生?’
若對于自身乏樂多苦尚無所動于中,則對于衆生乏樂多苦之情更無所動。
初業有情,以自利為重,如自尚不利,何能利他。
故于下士時,想自身當受惡趣苦惱,及中士時,觀于善趣 ,亦唯是苦,無寂滅樂。
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諸親屬等一切有情而修習之,當成發起慈悲之因。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
從彼發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樂者,實是引發無偽菩提心之方便,如是當知,于修彼二士道時,思惟皈依、業果諸意樂等,于諸門中,集凈勵力者,如其所應,成菩提前行修心之方便,當知七皈依等,亦即為發起彼心方便,此中諸下中法為,是為引發勝菩提心支分之理,否則,則上士之道與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關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間,以于菩提心未獲決定故,或為發起彼心之障礙,或于其間失大義利。
如果中下士道與上士道不生關係,反而障礙菩提心生起。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
一者權時勝利,不墮惡趣勝利及生樂趣勝利
二者究竟勝利,解脫及正遍知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
經雲:“己尚不能飲少滴水,而謂能飲大海水,無有是處” 。
《入行論》云:‘于利有情前,且不思自苦,若夢猶未夢,利他云何生?’
若對于自身乏樂多苦尚無所動于中,則對于衆生乏樂多苦之情更無所動。
初業有情,以自利為重,如自尚不利,何能利他。
故于下士時,想自身當受惡趣苦惱,及中士時,觀于善趣 ,亦唯是苦,無寂滅樂。
既思惟已,例己推及于諸親屬等一切有情而修習之,當成發起慈悲之因。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
從彼發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樂者,實是引發無偽菩提心之方便,如是當知,于修彼二士道時,思惟皈依、業果諸意樂等,于諸門中,集凈勵力者,如其所應,成菩提前行修心之方便,當知七皈依等,亦即為發起彼心方便,此中諸下中法為,是為引發勝菩提心支分之理,否則,則上士之道與共中下士道,各各不相關涉,于未至正上士道之中間,以于菩提心未獲決定故,或為發起彼心之障礙,或于其間失大義利。
如果中下士道與上士道不生關係,反而障礙菩提心生起。
引用于 妙悟 在 2024年11月19日, 下午1:30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发菩提心有两种利益:权时利益和究竟利益。权时利益:不堕恶趣和生乐趣。
究竟利益:解脱和正遍知,也就是阿罗汉的解脱和究竟的成佛。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因为只有首先自己认识到苦了,自己觉得苦了,才能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生起悲心,不愿其他有情再受同样的苦。如果自己觉得挺好的,或者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却说对于别人的苦,不能忍受,那绝无可能。
就像书上说的,如果念及自身乏乐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立,而对于他人的乏乐苦逼,说不堪忍受,必无是处。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就像一个人目标是读大学,但是他必须先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才能读大学。上士道也一样,必须先修共下士道的法,再修共中士道的法,最后才能修上士道的法。
无常、恶趣、皈依、业果,五戒十善,是下士道要修的法,但是上士夫也必须要修这些法。
四谛是中士道要修的法,但是上士夫也必须要修四谛。如果自己堕在恶趣,自己都不能脱苦,何能救人?
上士道的正行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近因是慈心和悲心。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如果对自身乏乐多苦,都无动于衷,那对于众生的乏乐多苦,更无所动。慈心和悲心从哪里能生起来?慈心和悲心只有从下士道和中士道才能生起来。
修下士道的时候,思维自己当受恶趣诸苦,心生恐怖。修中士道的时候,观三界都苦,没有真正的乐,发起厌离心。然后以己例人,生起慈悲之心,最后才会引发菩提心。所以说共中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发菩提心有两种利益:权时利益和究竟利益。
权时利益:不堕恶趣和生乐趣。
究竟利益:解脱和正遍知,也就是阿罗汉的解脱和究竟的成佛。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因为只有首先自己认识到苦了,自己觉得苦了,才能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生起悲心,不愿其他有情再受同样的苦。
如果自己觉得挺好的,或者麻木不仁,无动于衷,却说对于别人的苦,不能忍受,那绝无可能。
就像书上说的,如果念及自身乏乐苦逼,流转世间,尚不能令身毛竖立,而对于他人的乏乐苦逼,说不堪忍受,必无是处。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就像一个人目标是读大学,但是他必须先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最后才能读大学。
上士道也一样,必须先修共下士道的法,再修共中士道的法,最后才能修上士道的法。
无常、恶趣、皈依、业果,五戒十善,是下士道要修的法,但是上士夫也必须要修这些法。
四谛是中士道要修的法,但是上士夫也必须要修四谛。
如果自己堕在恶趣,自己都不能脱苦,何能救人?
上士道的正行是菩提心,而菩提心的近因是慈心和悲心。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如果对自身乏乐多苦,都无动于衷,那对于众生的乏乐多苦,更无所动。慈心和悲心从哪里能生起来?慈心和悲心只有从下士道和中士道才能生起来。
修下士道的时候,思维自己当受恶趣诸苦,心生恐怖。修中士道的时候,观三界都苦,没有真正的乐,发起厌离心。然后以己例人,生起慈悲之心,最后才会引发菩提心。所以说共中下士道是上士道的前行。
引用于 慧定 在 2024年11月27日, 下午12:5110组 华藏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是一:自利,二:利他。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故於修下士道时,思惟自身当受诸苦,发起恐怖,於修中士道时,思惟三界无寂灭乐,发起厌离心,以己例人,而生慈悲心是为苦谛之因。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略论释)中说:任修何法,皆须於事前修之,如正信三宝之心,尚生不起,则菩提心更无从说起。故中下士道诸门,皆上士道之前导。再简明言之:如前说菩提心为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类,即是菩提心之加行,是为本论扼要处,於此应当生起定解。凡发心大乘者,所修中下士法,法法皆变为大乘。
10组 华藏
1、菩提心的二种利益是何?
答:是一:自利,二:利他。
2、大悲心为什么从观自苦生起?
答:故於修下士道时,思惟自身当受诸苦,发起恐怖,於修中士道时,思惟三界无寂灭乐,发起厌离心,以己例人,而生慈悲心是为苦谛之因。
3、中下士道为什么是上士道之前行?
答:(略论释)中说:任修何法,皆须於事前修之,如正信三宝之心,尚生不起,则菩提心更无从说起。故中下士道诸门,皆上士道之前导。再简明言之:如前说菩提心为上士道正行,共中下一切法类,即是菩提心之加行,是为本论扼要处,於此应当生起定解。凡发心大乘者,所修中下士法,法法皆变为大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