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593思考题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3:25六九 何謂無諍?詳分别之?
七〇 無諍「緣未生,欲界有事惑」,爲什麼?
七一 何謂願智?詳述其差别相。
七二 何謂無礙解?無礙解有幾?具體是何?
七三 四無礙解各攝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
七四 法詞二無礙解,並依於聲,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七五 無色界無言説故,辯無礙解云何依一切地?
六九 何謂無諍?詳分别之?
七〇 無諍「緣未生,欲界有事惑」,爲什麼?
七一 何謂願智?詳述其差别相。
七二 何謂無礙解?無礙解有幾?具體是何?
七三 四無礙解各攝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
七四 法詞二無礙解,並依於聲,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七五 無色界無言説故,辯無礙解云何依一切地?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3:36五六 諸佛相望,法皆等不?
答:不
佛有三相同
1、由資糧等圓滿故
2、由法身等成辦故
3、由利他等究竟故
五七 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
答:
壽、種性、身量等有差別
壽別,佛壽有長短
種別,佛有生剎帝利種,有生婆羅門種
姓別,佛有姓喬答摩,有姓迦葉婆
量別,佛身有長丈六,有長千尺
等者,顯佛法住久住近等故
五八 佛有幾德不可思議?
答:佛有三德不可思義
一、因圓滿
二、果圓滿
三、恩圓滿
五九 佛因圓德有幾?
答:
1、無余修,福德、智慧無遺故 2、長時修,三阿僧祇耶,修無倦故 3、無間修,剎那剎那,時無廢故 4、尊重修,恭敬所學,修無慢故
六〇 佛果圓德有幾?
答:
分四
1、智圓滿
2、斷圓滿
3、威勢圓德
4、色身圓德
分四,具眾相;具隨好;具大力;內身骨堅越金剛,外發神光,踰百千日
六一 佛斷圓德有幾?
答:分四,一切煩惱斷;一切定障斷;畢竟斷;并習斷
六二 佛智圓德有幾?
答:分四,無師智,自覺悟;一切智,照真理;一切種智,照俗事;無功用智,任運起
六三 佛威勢圓德有幾?
答:分四,難化必能化;答難必決疑;立教必出離;惡黨必能伏;
六四 佛色身圓德有幾?
答:
六五 佛恩圓德有幾?
答:
能令永解脫三惡趣,為三也
令出善趣生死復為一也,故名為四
或解,安置善趣為一,安置三乘為三,故名為四
六六 云何如來出世,爲無上福田?
答:
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別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諸有智者聞說如斯,失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念極重信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人天,殊勝涅槃,故說如來出于世,為諸智者無上福田
六七 佛共餘聖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答:
共余圣有三,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六八 佛共異生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答:
共異生,五通、靜慮、四無色、八等至、四無量、八解脫、十遍處等
五六 諸佛相望,法皆等不?
答:不
佛有三相同
1、由資糧等圓滿故
2、由法身等成辦故
3、由利他等究竟故
五七 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
答:
壽、種性、身量等有差別
壽別,佛壽有長短
種別,佛有生剎帝利種,有生婆羅門種
姓別,佛有姓喬答摩,有姓迦葉婆
量別,佛身有長丈六,有長千尺
等者,顯佛法住久住近等故
五八 佛有幾德不可思議?
答:佛有三德不可思義
一、因圓滿
二、果圓滿
三、恩圓滿
五九 佛因圓德有幾?
答:
1、無余修,福德、智慧無遺故 2、長時修,三阿僧祇耶,修無倦故 3、無間修,剎那剎那,時無廢故 4、尊重修,恭敬所學,修無慢故
六〇 佛果圓德有幾?
答:
分四
1、智圓滿
2、斷圓滿
3、威勢圓德
4、色身圓德
分四,具眾相;具隨好;具大力;內身骨堅越金剛,外發神光,踰百千日
六一 佛斷圓德有幾?
答:分四,一切煩惱斷;一切定障斷;畢竟斷;并習斷
六二 佛智圓德有幾?
答:分四,無師智,自覺悟;一切智,照真理;一切種智,照俗事;無功用智,任運起
六三 佛威勢圓德有幾?
答:分四,難化必能化;答難必決疑;立教必出離;惡黨必能伏;
六四 佛色身圓德有幾?
答:
六五 佛恩圓德有幾?
答:
能令永解脫三惡趣,為三也
令出善趣生死復為一也,故名為四
或解,安置善趣為一,安置三乘為三,故名為四
六六 云何如來出世,爲無上福田?
答:
總說如來,圓德如是,若別分析,則有無邊,唯佛世尊能知能說,諸有智者聞說如斯,失信重心,徹於骨髓,彼由一念極重信心,轉滅無邊不定惡業,攝受人天,殊勝涅槃,故說如來出于世,為諸智者無上福田
六七 佛共餘聖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答:
共余圣有三,無諍、願智、四無礙解
六八 佛共異生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答:
共異生,五通、靜慮、四無色、八等至、四無量、八解脫、十遍處等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12月20日, 下午3:38六九 何謂無諍?詳分别之?
答:煩惱名諍
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恐他煩惱復緣已生,故思引發如是相續
此智生時,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息煩惱諍,得無諍名
七〇 無諍「緣未生,欲界有事惑」,爲什麼?
答:
唯三洲人,有無諍智,因為要觀欲界的苦,天上無苦,觀不到欲界的苦,不起這個定
七一 何謂願智?詳述其差别相。
答:
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
七二 何謂無礙解?無礙解有幾?具體是何?
答:
無礙解分四,體是無退智(是利根故,名無退智)
1、法無礙解,無退智詮名(名句文),名法無礙解
2、義無礙解,此名句文,持所說義及生物解,故說名為法,又無退智,緣所詮義,名義無礙解
3、詞無礙解,無退智緣方言詞,立為詞無礙解
4、辯無礙解,無退智緣契正理無滯言說(名之為辯),及緣自在定慧二道(能起辯說,道是辯因),名辯無礙解
七三 四無礙解各攝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
答:
法無礙解、詞無礙解,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唯世俗智
法無礙解,通依五地,欲界、四靜慮,無色界無名等故
詞無礙解,唯依二地,欲界、初靜慮,二禪以上無尋伺
義無礙解,若諸法皆名為義,十智為體;若唯涅槃名為義六智為體
辯無礙解,九智為體,唯除滅智,辯無礙緣說道故
義無礙解、辯無礙解,依一切地
七四 法詞二無礙解,並依於聲,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答:
法無礙解,通依五地,欲界、四靜慮,無色界無名等故
詞無礙解,唯依二地,欲界、初靜慮,二禪以上無尋伺
七五 無色界無言説故,辯無礙解云何依一切地?
答:義及辨無礙解通緣定慧二道,定慧二道是通九地,緣無滯言說,或者單緣定慧二通,都屬於辯無礙解,所以辯無礙解通九地
六九 何謂無諍?詳分别之?
答:煩惱名諍
謂阿羅漢,觀有情苦由煩惱生,恐他煩惱復緣已生,故思引發如是相續
此智生時,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息煩惱諍,得無諍名
七〇 無諍「緣未生,欲界有事惑」,爲什麼?
答:
唯三洲人,有無諍智,因為要觀欲界的苦,天上無苦,觀不到欲界的苦,不起這個定
七一 何謂願智?詳述其差别相。
答:
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
七二 何謂無礙解?無礙解有幾?具體是何?
答:
無礙解分四,體是無退智(是利根故,名無退智)
1、法無礙解,無退智詮名(名句文),名法無礙解
2、義無礙解,此名句文,持所說義及生物解,故說名為法,又無退智,緣所詮義,名義無礙解
3、詞無礙解,無退智緣方言詞,立為詞無礙解
4、辯無礙解,無退智緣契正理無滯言說(名之為辯),及緣自在定慧二道(能起辯說,道是辯因),名辯無礙解
七三 四無礙解各攝十智中哪些智?各依何地?
答:
法無礙解、詞無礙解,緣名身等及世言詞,事境界故,唯世俗智
法無礙解,通依五地,欲界、四靜慮,無色界無名等故
詞無礙解,唯依二地,欲界、初靜慮,二禪以上無尋伺
義無礙解,若諸法皆名為義,十智為體;若唯涅槃名為義六智為體
辯無礙解,九智為體,唯除滅智,辯無礙緣說道故
義無礙解、辯無礙解,依一切地
七四 法詞二無礙解,並依於聲,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答:
法無礙解,通依五地,欲界、四靜慮,無色界無名等故
詞無礙解,唯依二地,欲界、初靜慮,二禪以上無尋伺
七五 無色界無言説故,辯無礙解云何依一切地?
答:義及辨無礙解通緣定慧二道,定慧二道是通九地,緣無滯言說,或者單緣定慧二通,都屬於辯無礙解,所以辯無礙解通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