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573思考题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12月4日, 下午7:39一一 盡、無生智行相何别?
答:
盡智,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主滅,我已修道。
無生智,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集不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復更修。
一二 十智云何相攝?
答:
世俗智,攝世俗智全,攝他心智少分
法智、類智,攝法智、類智全,攝苦等四智、盡智、無生智、他心智少分
苦集滅智,攝苦集滅智全,攝法智、類智、盡知、無生智少分
道智,攝道智全,攝法智、類智、盡知、無生智、他心智少分
他心智,攝他心智全,攝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少分
盡、無生智,攝盡、無生智全,攝四諦智、法智、類智少分
一三 建立十智,具由幾緣?
答:
由自性對治,行相行相境,加行辦因圓,故建立十智
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體是有漏世俗法故
二、對治故,立法、類智,全能對治欲界、上界故
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體是一,行相別,苦智作苦、空、無常、無我四個行相,集智作因、集、生、緣四個行相
四、行相和境別故,立滅、道智
行相別:滅智作滅、靜、妙、離四個行相; 道智作道、如、行出四個行相
境別:滅智緣滅諦無為境;道智緣道諦有為境
五、加行別,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謂知他心,故約加行,名他心智
六、事辦故,建立盡智,事辦身中,阿羅漢最初生起來的是盡智
七、因圓故,立無生智,一切圣道,為因生故,無生智是同類因產生的等流果
一四 法智、類智,爲有少分治上、欲耶?
答:
緣滅道法智,於修道位中,兼治上修斷,類無能治欲
修道所攝滅、道法智,斷欲界已,兼能對治上界修斷
因欲界之滅、道法智比上界的修惑要殊勝
類智品的智不能治欲界的煩惱,因為欲界的煩惱已經斷掉
一一 盡、無生智行相何别?
答:
盡智,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斷集,我已主滅,我已修道。
無生智,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集不復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復更修。
一二 十智云何相攝?
答:
世俗智,攝世俗智全,攝他心智少分
法智、類智,攝法智、類智全,攝苦等四智、盡智、無生智、他心智少分
苦集滅智,攝苦集滅智全,攝法智、類智、盡知、無生智少分
道智,攝道智全,攝法智、類智、盡知、無生智、他心智少分
他心智,攝他心智全,攝法智、類智、道智、世俗智少分
盡、無生智,攝盡、無生智全,攝四諦智、法智、類智少分
一三 建立十智,具由幾緣?
答:
由自性對治,行相行相境,加行辦因圓,故建立十智
一、由自性故,立世俗智,體是有漏世俗法故
二、對治故,立法、類智,全能對治欲界、上界故
三、行相故,立苦、集智,此二智體是一,行相別,苦智作苦、空、無常、無我四個行相,集智作因、集、生、緣四個行相
四、行相和境別故,立滅、道智
行相別:滅智作滅、靜、妙、離四個行相; 道智作道、如、行出四個行相
境別:滅智緣滅諦無為境;道智緣道諦有為境
五、加行別,立他心智,本修加行,謂知他心,故約加行,名他心智
六、事辦故,建立盡智,事辦身中,阿羅漢最初生起來的是盡智
七、因圓故,立無生智,一切圣道,為因生故,無生智是同類因產生的等流果
一四 法智、類智,爲有少分治上、欲耶?
答:
緣滅道法智,於修道位中,兼治上修斷,類無能治欲
修道所攝滅、道法智,斷欲界已,兼能對治上界修斷
因欲界之滅、道法智比上界的修惑要殊勝
類智品的智不能治欲界的煩惱,因為欲界的煩惱已經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