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57、课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2、暇满三因是何?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答:

依喻,盲龜浮木之喻,海喻生死,龜喻行人,盲喻無慧,百年一伸頸,喻修善難,海底喻三途,木孔喻佛法,木浮不定,喻佛在十方顯隱不定,非常住一方。無慧有情,常處三途,即偶然一時得善趣身,生于南洲,而佛法或不在此方,亦不能相值,何况人身之得,亦僅刹那,如龜伸頸,旋即下沉,善趣既不能常生,佛法又不能常住,今忽相遇,豈不與盲龜伸頸值木當孔相似,故當欣幸,勿使空過。

依教,“佛之出世,如優曇花,千年一現。”許多劫數不但無佛,且佛名亦不可得聞。雖生佛教地方,或雜有外教,即使無外教,佛教本身是否已受雜染,宗喀巴大師教法之難值遇也是如此,宗喀教法,依理依教,純無雜染,上根利智十二年即可成就。遇宗喀巴大師教義,實非易也。

依量,以三途數量而言,畜生道較少,餓鬼較多,地獄更多,與人身比,人極爲少數,譬如十斛麥堆,下層數為地獄,層遞而上,為鬼趣、畜趣、善趣,人身如堆巔,數為極少,普通之人身已如此難得,而暇滿之難,則更難。

2、暇满三因是何?

答:

戒律爲主、布施忍辱等爲輔、淨願,三因具足暇身始能獲得

還必須用猛利之淨願(懇切回向未來,不爲一己現前計)回向,否則暇身亦不定能得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答:依教:(1)从观三途苦状,即地狱、饿鬼、旁生苦状后,今幸非在三途中,亦是难得贤善因缘.

(2)继从十圆满次第思维:1、难得人身已得,是为最大幸遇;2、诸根无缺,又以难得;3、修法障碍之五间罪未造,又一难得;4、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并能持戒,又一难得;自方顺缘悉已具足。五他顺缘亦无不具:1、佛虽涅槃,而善知识尚在;2、由佛传来师师相乘之教法,较佛尤为亲切;3、尤其经宗客巴大师将显密总摄心要尚住世间;4、宗客巴大师开显法要,尚可追迹;5、衣食资生之具,尚属无缺。如是相违之之八无暇,我皆无之,相顺之八有暇及十圆满,均称具足,非难得之幸遇已遇到。

(3)以此身尚具五种大力,能刹那修持,胜过一切天龙等余身所不能者:1、依境力大,依次身能受持别解脱戒,此力最大;2、依心力大,依次身受持大菩提心力;3、依殊胜境力大,依止上师即佛境,能行内外密诸供养;4、依实质力大,依以上三点,此身可生起福智二资粮;5依时力大,即于前三,于一短时间即可做到。

人身既较一切为难得,而暇满人身又为难得中之难得者。

依喻:如博多瓦《喻法集》所说,一如屋上草,二如盲龟颈,三如虫礼,四如野马,五如藏鱼,六如梅乌食等,及经教中所举之针上芥,屏外豆,白昼星等,种种妙喻,皆所以喻人身之难得者。

依量:以三途数量言,畜生道较少。饿鬼道较多,地狱道有情更多,三途有情无量,趣三途之终亦无量。中阴身为微细身,肉眼不能见,倘能见之,必然充塞虚空。故以人身比之,人极为少数。以是观之,是普通人身已难得如此,而暇满之难,则又甚焉。

2、暇满三因是何?

答:(1)戒律为主,(2)施等为辅,(3)加以无垢净愿。三者具足,暇身始能获得。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依教:得人身必须持戒,即使最残缺之身也至少要持一条戒才得,得暇满人身要持净戒,此为极难。另外要以布施忍辱灯为助伴。

依喻:盲龟颈穿浮木孔,针尖上介子,琉璃壁粘豆,虫礼,野马,藏鱼,梅乌食等比喻人身难得,

2、暇满三因是何?

   持净戒,布施,忍辱等。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依教:

《入行论》云:“刹那恶因,即堕恶趣,何况无始以来所积罪性如须弥 山,堕于恶趣,无可疑者。”又云:“一遇恶行,即失人身,失人身,即不 能闻善。”堕恶趣后,求得人身,比之既得人身而求成佛尤难。颇公常有喻 :“修行成佛,如推一铜球上至山顶,已得人身,等于推球已至山半,纵 不能即推至顶,慎勿稍忽,致堕于山下。”此喻至为警切。

经云:佛之出世,如优昙花,千年一现。有一佛出世,此后又八万劫无佛,不但无佛,连佛名也不得闻。我们虽生有佛教地方,还杂有外道,即无外教,佛教本身是否已受杂染。一堕恶趣,更难行善,更易造恶,以是永久陷于轮回中。

 

依喻;盲龟浮木之喻,经说于无边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中有一孔。海底有盲龟,龟复百年一浮出,木孔无多,龟出旋 沈,欲其相值:上述系以 海喻生死,龟喻行人,盲喻无慧,百年一伸颈,喻修善难,海底喻三途,木 孔喻佛法,木浮不定,喻佛在十方显隐不定,非常住一方。无慧有情,常处 三途,即偶然一时得善趣身,生于南洲,而佛法或不在此方,亦不能相值。 何况人身之得,亦仅刹那,如龟伸颈,旋即下沉,善趣既不能常生,佛法又 不能常住,今忽相遇,岂不与盲龟伸颈值木当孔相似,故当欣幸,勿使空过。

如博多瓦《喻法集》所说,一如屋上草,二如盲龟颈三如虫礼,四野马,五藏鱼,六梅乌食等。及经教中所举之针上芥,屏外豆,白昼星等,种种妙喻,皆以喻人身之难得者。

 

依量:从果(数量)方面来思维,以三恶趣数量观察、不管哪一趣众生都比乐趣众生多,如仅武汉的蚊子的数量就比人的数量多。地狱、饿鬼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多多了,人的数量极少,就同类之间,如人与人之间,离开八无暇,有闲时间来学习佛法的人也是少之又少,所以暇满人身胜过如意宝,非常难得。

 

2、暇满三因是何?

1、守持净戒为主

2、布施等为辅

3、发无垢净愿

若戒律根本无缺,而布施等不具备,于修法顺缘亦不能具有,即暇满人身尚不具足。虽具布施、戒等善法,若不以此善根用猛利净愿回向,暇身亦不定能得。

1、 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答:
【依教】
先思维自己离开了八无暇:
自己没有生在三恶趣,也没有生在长寿天,亦是难得贤善因缘。
自己没有生在边地下贱的地方、不是盲聋喑顽、又没有邪见、又没有生在无佛出世的时候,亦是难得贤善因缘。

再思维自己又具足十圆满:
五个自圆满:
(一)自己获得了难得的人身,这是最大的幸运了。
(二)自己诸根具足。
(三)又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四)自己今生没有造作五无间罪,则修法障碍不多,易于修法。
(五)自己对佛的经律论三学有信心。

五个他圆满:
(一)佛虽涅槃,而善知识尚在。
(二)从佛传来的师师相继之教法, 较佛还要亲切,因为佛已经涅槃了,佛不能亲口给我们传法说法,而善知识是亲口给我们传法说法。
(三)尤其宗咔巴大师将显密总摄的心要,如《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尚住世间。
(四)宗咔巴大师开显的法要,尚可追迹。
(五)修行所需的衣食资具,也都具备。

再思维,自己也没什么大病,能听懂师父讲的,还能思维,还能修一点,也没有随恶友而转,遇到了佛法,又遇到了师父,修行正法的内外条件都已具备。

再思维,我今暇满人身,能成办现近利乐和究竟利乐。
(1)现世的财富,只要我认真工作,就能得到。
来生的善趣身,只要我持戒,就能得到。
来生的受用,只要我布施,就能得到。
来生的眷属圆满,只要我修忍辱,就能得到。

(2)究竟的佛位,依于戒定慧三学,我也都可以修学。
我不是北俱庐洲人,我没有不堪受别解脱戒的因缘,故我可持别解脱戒。
菩萨戒和密乘戒,也都需要人身,我都满足条件,我也都堪能。
至于定学和慧学,我不是天人,故我也可以。

我们这个人身具有五种大力,能刹那修持,胜过一切天龙所不能者。
(一) 依境力大,能受持别解脱戒。
(二) 依心力大,能受持大菩提心力。
(三) 依殊胜境力大,能对上师即佛行内外密等供养。
(四) 依实力大,即依前面三种,能生起福慧二资粮。
(五) 依时力大,即前面三种,在短时间内就能作到。最殊胜的就是即身成佛。

再从因门难得中思维,我们这个人身是需要持戒、布施、忍辱等,和发了无垢的清净愿,才得到的。

得到人身,戒律是最主要的。而我们连戒律的细目都不知道,怎能说持戒清净呢?

人身非常难得,而又非常容易失去。

刹那恶因,即堕恶趣,何况无始以来所积罪性如须弥山,堕於恶趣,无可疑者。
一遇恶行,即失人身,一失人身,便不能闻善。

【依喻】
人身非常难得,如屋上草、如屏上豆、如针上芥、如白昼星、如盲龟值孔。

【依量】
人的数量少,畜生道众生比人多,饿鬼道众生更多,地狱道众生最多。
人身已经非常难得了,而能信佛,又有时间学佛的众生就更少了。
全世界这么多人,信佛的人加起来也没有多少。
就自己身边的人来看,信佛的人也是非常非常少。

2、暇满三因是何?
答:暇满的三因为:戒律为主、布施忍辱等为辅,再加上无垢清净愿。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依教:

经云:“佛之出世,如优昙花, 千年一现。”吾人现值释迦教,尚属佛世,过此五十劫便无佛。五十劫后,有一佛出世。此后又八万劫无佛。故有许多劫数不但无佛,且佛名亦不可得闻。故《别解脱戒经》说:“有多劫中,但闻佛名,即为殊胜。”过此八万劫后,又须三百劫,乃值一佛出世。佛之出世又分为三:初劫人寿最长,佛法亦仅零星而有。中劫法始昌明。然在中劫中,又有九分佛法不盛。三为末劫,此后便长夜漫漫,须四十二亿万年(世间以万万为一亿,佛经以十万为一亿,四十二亿万年合世间四百二十万万年。)乃有弥勒复出。且佛出世,非各洲皆同,亦唯出南洲。而南洲又非全被佛法,唯有印藏地方。印藏人民,又非全被佛法,一家或一二人而已。又须思维,虽生佛教地方,或杂有外教,即使无外教,佛教本身是否已受杂染。思维至此,乃知宗喀大师教法之难值遇也有如是者。宗喀教法,依理依教,纯无杂染,上根利智十二年即可成就,此非偏党之见。

依喻:

颇公常有喻云“修行成佛,如推一铜球上至山顶,已得人身,等于推球已至山半,纵不能即推至顶,慎勿稍忽,致堕于山下。”

屋上草喻,意谓人类以外之身,多如野草,而得人身者仅如屋上之草,甚寥寥耳。

盲龟浮木之喻,乃极言相值之难,经说于无边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中有一孔。海底有盲龟,每百年浮水面一伸其颈。欲使此木孔与龟值遇,一须海静无波,二须木有定处,否则须龟随时在水面寻木,或常延颈以待,具此众多因缘,庶几有万一之希冀。而无如木乃漂浮不定,龟复百年一浮出,木孔无多,龟出旋沉,欲其相值,虽不能谓为绝不可能,然亦实难中之尤难者。而一旦盲龟竟得值木,且颈又适当木孔,宁非侥幸中之侥幸,稀有中之稀有耶?

虫礼者,喻吾人常处三途,如虫常在地中,今一旦突出三途,获得人身,趋大义利,如虫忽出地面,知礼三宝,岂不可异?

骑野马,喻谓一跛者,一日坐山中,野马过,彼惧而颠,适堕马背,紧握其鬣,资以游行,心悦而歌。问何乐如此?答曰:吾跛者也,平日思骑羊亦难,今忽得野马骑,不乐而歌,将待何时?吾人在轮回中,一度忽得人身,尚不趋向大义,亦复待何时?

藏鱼喻。藏,指拉萨以南,后藏一带,其地素少鱼,有后藏人至前藏,忽得鱼食,过饱,欲吐,急以带束颈。问何故,答:后藏人谈何容易,一得鱼食,吾不忍其吐也。修行人得到一度人身,须爱惜勿失,亦当如此。

梅乌食喻。梅乌,乃译音,西藏以上好青稞面和酥油,为食之佳者,名梅乌,甚属难得。有母以梅乌分饷数子,一子心贪,将自份隐于背中,伸手复乞其余,犬出背后,窃之而去,子大哭。问何故,答:谈何容易一得梅乌,今为犬窃去矣,安得不哭?行人悲空失此身,亦当如是。

依量:

以三途量数言,畜生道较少,饿鬼较多,地狱则更多。畜生道中,陆水两类,而水又多于陆。就陆论,则一人之身,亦具微生种类无数万亿,皆隐藏其中,何况全陆,何况水中,何况鬼趣,何况地狱。如一马死后,不数日即变为万亿之虫,每一虫又各有一身,故三途有情无量,趣三途之中有亦无量。中有为微细身,肉眼本不能见,倘能见之,必然充塞虚空。故以人身比之,人极为少数,譬如十斛麦堆,下层数为地狱,层递而上,为鬼趣、畜趣、善趣,人身如堆巅,数为极少。以是观之,是普通之人身已难得如此,而暇满之难,则又甚焉。

 

2、暇满三因是何?

暇满人身须以(1)戒律为主,(2)施等为辅,加以(3)净愿,三者具足,暇身始能获得。若戒律根本无缺,而施等不具备,于修法顺缘亦不能具,即于暇满尚有不足。又虽具施戒等善,若不以此善根用猛利净愿回向,暇身亦不定能得。试思此三种因,求其具足,皆非易事。

10组华藏

1、如何依教、依喻、依量,得知人身难得?
答:颇公思惟难得教授分依因,依喻,依量三者,依其因者,即上述应由此难得门中思惟,当生起我今日决不使此身空过之心,刻不放松。依喻者,如愽多瓦(喻法集)所说,一如屋上草,,二如盲龟颈,三如虫礼,四野马,五藏鱼,六梅烏食等。及经教中所举之针上芥,屏外豆,白昼星等,种种妙喻,皆所以喻人身之难得者。

2、暇满三因是何?
答:1:戒律为主。2:施等为伴。3:加于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