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552思考题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上午10:11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下午5:24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答:五因立四果,捨曾得勝道,集斷得八智,頓修十六行
安立四果需具足五因
一者捨曾得道,捨先得果、向道故;
二者得勝道,得果攝殊勝道故;
三者總集斷,謂總一得,得諸斷故,一得者,謂得果時,起一類勝得,得前諸斷,非一得也;
四者得八智,謂得四法四類智故;
五者頓修十六行,謂能頓修無常等故
於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說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答:世道所得斷,圣所得雜故,無漏得持故,亦名沙門果
有漏道得一來果和不還果,名世道所得斷,此所得斷兼前見道所得擇滅,總相合集以為果體,名圣所得雜,圣謂見道,由圣所得雜故,亦名沙門果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答: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為梵輪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答:婆羅門者,此云凈志,遠煩惱故,與勤息同義;
梵輪者,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凈也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答:於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
謂見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間輪,故得法輪名
一者謂見諦道,速疾行故;
二者有捨取故,謂捨前諦,取后諦;
三者降未伏故,謂由見道,能見未見,能斷未斷;
四者鎮已伏故,謂已見斷者,無斷退故;
五者下下轉故,謂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答:此苦圣諦,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
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如苦諦下 ,有三轉十二行相
於見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類忍名明,類智名覺
或
觀見名眼,決斷名智,照了名明,警察名覺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答:法輪非唯見道
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三轉者即三周轉故,三周循歷四圣諦故
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一周轉四諦,名示相轉
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一周轉四諦,名勸相轉
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此一周轉四諦,名證轉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答:三依欲后三
初三果人,依欲界得,阿羅漢果,通三界得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答:由上無見道,無聞無緣下,無厭及經故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答:色界無厭苦,著定樂故;
色界無經故,經云:有五補特伽羅,欲界見道,上界般涅槃,此經不言彼處通達,明知上界,無見道也
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答:五因立四果,捨曾得勝道,集斷得八智,頓修十六行
安立四果需具足五因
一者捨曾得道,捨先得果、向道故;
二者得勝道,得果攝殊勝道故;
三者總集斷,謂總一得,得諸斷故,一得者,謂得果時,起一類勝得,得前諸斷,非一得也;
四者得八智,謂得四法四類智故;
五者頓修十六行,謂能頓修無常等故
於四果位,皆具五因,余位不然,故佛不說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答:世道所得斷,圣所得雜故,無漏得持故,亦名沙門果
有漏道得一來果和不還果,名世道所得斷,此所得斷兼前見道所得擇滅,總相合集以為果體,名圣所得雜,圣謂見道,由圣所得雜故,亦名沙門果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答:所說沙門性,亦名婆羅門,亦名為梵輪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答:婆羅門者,此云凈志,遠煩惱故,與勤息同義;
梵輪者,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凈也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答:於中唯見道,說名為法輪,由速等似輪,或具輻等故
謂見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間輪,故得法輪名
一者謂見諦道,速疾行故;
二者有捨取故,謂捨前諦,取后諦;
三者降未伏故,謂由見道,能見未見,能斷未斷;
四者鎮已伏故,謂已見斷者,無斷退故;
五者下下轉故,謂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答:此苦圣諦,此應遍知,此已遍知,是名三轉
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如苦諦下 ,有三轉十二行相
於見道中,法忍名眼,法智名智,類忍名明,類智名覺
或
觀見名眼,決斷名智,照了名明,警察名覺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答:法輪非唯見道
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名為法輪,三轉者即三周轉故,三周循歷四圣諦故
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一周轉四諦,名示相轉
此應遍知,此應永斷,此應作證,此應修習,此一周轉四諦,名勸相轉
此已遍知,此已永斷,此已作證,此已修習,此一周轉四諦,名證轉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答:三依欲后三
初三果人,依欲界得,阿羅漢果,通三界得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答:由上無見道,無聞無緣下,無厭及經故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答:色界無厭苦,著定樂故;
色界無經故,經云:有五補特伽羅,欲界見道,上界般涅槃,此經不言彼處通達,明知上界,無見道也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4年11月25日, 上午11:09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答: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一捨曾得道,二得勝進道,三總集斷,四得八智,五頓修十六行,於四果這五因具足而立,餘位不具足故不立。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答: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一兼前見道所得擇滅,二有無漏的離繫得所任持,所以從無漏的力量來説,亦叫沙門果。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答:所説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爲梵輪 真梵所轉故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答:“婆羅門者,此云淨志,遠煩惱故,與勤息義同也。亦名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淨也。”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答:“謂見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間輪,故得法輪名。一謂見諦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剎那也。二有捨取故,謂捨前諦,取後諦也。三降未伏故,謂由見道,能見未見,能斷未斷也。四鎮已伏故,謂已見斷者,無迷退故,見道無退也。五上下轉故,謂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答:“答:此苦聖諦(顯見道也),此應遍知(顯修道也),此已遍知(顯無學道),是名三轉,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
有部三轉十二行相,三轉:以苦諦説,這是苦諦,見道;苦要遍知,修道;已遍知,無學道。十二行相,此苦諦有四行相,遍知有四行相,已遍知有四行相。一個諦有三轉十二個行相,四個諦是十二轉四十八個行相。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答:“若依經部,法輪非唯見道。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教法,名爲法輪。言三轉者,三周轉故。言十二行相者,三周循歷四聖諦故。”
經部説三轉十二行相,包括見道、修道、無學道。第一周示相轉,說苦集滅道真相如此,即第一次轉法輪;第二周勸相轉,說苦要遍知,集要永斷,滅要證,道要修,即第二次轉法輪;第三引證轉,佛以自己來證明,苦已遍知,集已斷完,滅已證到,道已經修,是第三次轉法輪。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答:三依欲後三
初、二、三果在欲界證,第四果通三界證。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答:由上無見道
“謂超越證第三果人,必入見道,色無色身,無見道故,故無上界超越證不還果也。”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答: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上二界沒有見道,無色界沒有聽聞正法,不緣欲界,色界厭離心不強,且經上有教證説上二界沒有見道。
一七九 世尊何緣唯説四沙門果?
答:五因立四果 捨曾得勝道 集斷得八智 頓修十六行
一捨曾得道,二得勝進道,三總集斷,四得八智,五頓修十六行,於四果這五因具足而立,餘位不具足故不立。
一八〇 若有漏道力所得二果,是沙門果否?
答:世道所得斷 聖所得雜故 無漏得持故 亦名沙門果
一兼前見道所得擇滅,二有無漏的離繫得所任持,所以從無漏的力量來説,亦叫沙門果。
一八一 沙門性有何異名?
答:所説沙門性 亦名婆羅門 亦名爲梵輪 真梵所轉故
一八二 何謂婆羅門?何謂梵輪?
答:“婆羅門者,此云淨志,遠煩惱故,與勤息義同也。亦名梵輪,是真梵王力所轉故。佛與無上梵德相應,是故世尊名真梵王。梵者,淨也。”
一八三 有部以見道名法輪,有何理由及依據?
答:“謂見道中,有速等相,似世間輪,故得法輪名。一謂見諦道,速疾行故,言速疾者,十五剎那也。二有捨取故,謂捨前諦,取後諦也。三降未伏故,謂由見道,能見未見,能斷未斷也。四鎮已伏故,謂已見斷者,無迷退故,見道無退也。五上下轉故,謂觀上苦等已,觀下苦等故。”
一八四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有部釋)?
答:“答:此苦聖諦(顯見道也),此應遍知(顯修道也),此已遍知(顯無學道),是名三轉,一一轉時,別別發生眼智明覺。”
有部三轉十二行相,三轉:以苦諦説,這是苦諦,見道;苦要遍知,修道;已遍知,無學道。十二行相,此苦諦有四行相,遍知有四行相,已遍知有四行相。一個諦有三轉十二個行相,四個諦是十二轉四十八個行相。
一八五 何謂三轉十二行相(依經部釋)?
答:“若依經部,法輪非唯見道。即此三轉十二行相,所有法門教法,名爲法輪。言三轉者,三周轉故。言十二行相者,三周循歷四聖諦故。”
經部説三轉十二行相,包括見道、修道、無學道。第一周示相轉,說苦集滅道真相如此,即第一次轉法輪;第二周勸相轉,說苦要遍知,集要永斷,滅要證,道要修,即第二次轉法輪;第三引證轉,佛以自己來證明,苦已遍知,集已斷完,滅已證到,道已經修,是第三次轉法輪。
一八六 何沙門果依何界得?
答:三依欲後三
初、二、三果在欲界證,第四果通三界證。
一八七 超越證三果,云何不許依上界得?
答:由上無見道
“謂超越證第三果人,必入見道,色無色身,無見道故,故無上界超越證不還果也。”
一八八 云何上界無見道?
答:無聞無緣下 無厭及經故
上二界沒有見道,無色界沒有聽聞正法,不緣欲界,色界厭離心不強,且經上有教證説上二界沒有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