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514-517思考题

六五 從總相念住成就已,當生何善根?

六六 何故此法名煖?

六七 煖法修何行相?

六八 云何四諦十六行相?各詳述之。

六九 何謂頂法?彼從何生?修何行相?

七〇 何謂動善?

七一 煖、頂二法,初、後修念住有何差别?爲什麼?

七二 雜緣法念住後,進入總相念住,中間修何加行?

七三 何謂三義觀?七處善?

七四 何謂忍法?

七五 忍法分幾品?其所緣行相有無不同?

七六 何謂減行、減緣?

七七 詳述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七八 中忍初位從何時始?滿位又在何時?

七九 中忍未減緣時,修觀行時,現時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説修十六行相?

八〇 云何行修、得修?

八一 云何説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八二 於中、上忍位,於一諦中減三行相,何故仍修彼諦四行相?

八三 於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相中,云何留苦下一行相?

八四 苦下一行相,爲留何行?

六五 從總相念住成就已,當生何善根?

答:煖

六六 何故此法名煖?

答:圣道如火,能燒惑薪,圣火前相,故名為煖

六七 煖法修何行相?

答:四圣諦,十六行相

六八 云何四諦十六行相?各詳述之。

答:

苦諦修非常苦空非我;集諦修因集生緣;滅諦修滅靜妙離;道諦修道如行出

六九 何謂頂法?彼從何生?修何行相?

答:修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觀四諦,修十六行相

七〇 何謂動善?

答: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為最勝,進是忍善根,退是煖善根

七一 煖、頂二法,初、後修念住有何差别?爲什麼?

答: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后增進時,通四念住;初安足時,煖、頂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圣諦跡,名初安足;

見道中,唯法念住,以煖、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 法念住,后增進時,稍容豫故,故得通修四念住

七二 雜緣法念住後,進入總相念住,中間修何加行?

七三 何謂三義觀?七處善?

答:

七四 何謂忍法?

答: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為忍法,忍可四諦,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為忍法

七五 忍法分幾品?其所緣行相有無不同?

答:三品

上中下品,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

上品觀欲苦,上品忍位,唯 觀欲苦,以一行一剎那心,名為上忍

七六 何謂減行、減緣?

答:

七七 詳述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答:

七八 中忍初位從何時始?滿位又在何時?

答:

於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

如是乃至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滿。

七九 中忍未減緣時,修觀行時,現時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説修十六行相?

答:此修為得修,得修者,行雖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來四諦十六行相,故言修。

八〇 云何行修、得修?

答:

行修,現在修;

得修,未來修,現在沒有修,但是因為力量很強,在未來的法也能修起來,得一個得來修,屬於法前得,雖然說是修十六行相,實際上,現行修的只有一個行相,一剎那只能觀一個行相,但是因為它能力強,未來沒有現行的,也能用一個得來修未來的那些行相。

八一 云何説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答:

得修,修彼未來四諦十六行相;

減道諦時,但修十二行相,即減彼道,心無欣慕,故彼道下四行相,不起得修;

減滅諦時,但修八行,不修滅、道二諦;

減集諦時,但修四諦,不修集、滅、道諦

八二 於中、上忍位,於一諦中減三行相,何故仍修彼諦四行相?

答:以觀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

八三 於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相中,云何留苦下一行相?

答:

八四 苦下一行相,爲留何行?

六五 從總相念住成就已,當生何善根?

答:從此生煖法

 

六六 何故此法名煖?

答:“從此總相念住成就已,次生煖法,此法如煖,立煖法名。聖道如火,能燒惑薪,聖火前相,故名爲煖。”

 

六七 煖法修何行相?

答:具觀四聖諦 修十六行相

“此煖善根,分位長故,能具觀四聖諦,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六八 云何四諦十六行相?各詳述之。

答:“觀苦聖諦,修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觀集聖諦,修四行相,因集生緣;觀滅聖諦,修四行相,滅靜妙離;觀道聖諦,修四行相,道如行出。釋此相義,後當辨之。”

苦諦四行相非常苦空非我。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待緣故非常;有漏法,苦苦,壞苦,行苦,有逼迫性,叫苦;無我所是空;違我見,故非我。

集諦四行相:因集生緣。集諦能生苦果如種生芽,為因;因緣聚積出果,為集;果相續而生,為生;各種緣具能使果生,為緣。

滅諦四行相:滅靜妙離。有漏五藴在滅諦都被掃除完,是滅;三苦息故,煩惱火滅,是靜;一切災患都沒有,是妙;離開一切災難,是離。

道諦四行相:道如行出。能通達菩提叫道;契合佛理,叫如;走向涅槃,叫行;出離生死,叫出。

 

六九 何謂頂法?彼從何生?修何行相?

答:“煖、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爲最勝,如人頂故,名爲頂法。又忍位是進,煖位是退,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爲頂。”

“修煖善根,有下中上,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爲頂法。亦觀四諦,修十六行相,同前煖位,故言亦然。”

 

七〇 何謂動善?

答:“煖、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動善根中,頂爲最勝。”

 

七一 煖、頂二法,初、後修念住有何差别?爲什麼?

答:“煖、頂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後增進時,通四念住。初安足者,謂此煖、頂,以十六行相,最初遊踐,四聖諦迹,名初安足,即初起也。謂見道中,唯法念住,以煖、頂位,順見道故,故初安足,唯法念住,後增進時,稍容豫故,故得通修四念住也。”因為修行的力量慢慢增上了。

 

七二 雜緣法念住後,進入總相念住,中間修何加行?

答:一修無我行;二觀生滅(無常);三觀緣起;四觀藴處界三義觀;五修七處善;六聞慧,依聞慧來觀十六行觀;七思慧,以思慧來觀十六行相;八深厭生死,欣入涅槃。此八是進入總相念住的加行。

 

七三 何謂三義觀?七處善?

答:三義觀是觀藴處界,分別地觀。

七處善是觀色的苦、集、滅、道、愛味、過患、出離這七處,包括受想行識,五藴都用這七個方式來觀。

 

七四 何謂忍法?

答:“從頂善根,有善根生,名爲忍法。忍可四諦,最殊勝故,又無退故,名爲忍法。忍初安足,及後增進,唯法念住,近見道故,故初與後,皆法念住。”

 

七五 忍法分幾品?其所緣行相有無不同?

答:“此忍善根,有下中上品,下中二位,同前頂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也。上唯觀欲苦,一行一剎那者,上品忍位,唯觀欲苦,唯以一行一剎那心,名爲上忍也。”

 

七六 何謂減行、減緣?

答:“減緣減行,上下八諦,名之爲緣,所緣境故。上界四諦,有十六行,欲界四諦,有十六行,總計合成三十二行,名之爲行,能緣行故。”

缘是四谛,行是三十二行相,減行、減緣就是把心的力量集中,到中忍位時,把所緣的三十二行相非常、苦、空、非我,乃至道、如、行、出,根據次第从后逐個減少,減到欲界苦諦非常、苦兩個行相,為中忍修圓滿;到上忍位時,是一刹那的時間只觀一個非常行相。

 

七七 詳述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

答:“如減上界道諦,如此減餘七諦,行相亦爾,唯於緣中,不減欲苦,減餘七諦,名七周減緣。總而言之,上下八諦,各減三行,謂欲界苦下一行相,留故不減,所餘七諦,餘一行相,與緣同減,故但言三,三八二十四,名二十四周減行,理實言之,三十一周減行,謂餘七行,減緣攝故,是故但言二十四也。”

觀察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相,每一周減一個,有七次減緣,二十四次減行。

 

七八 中忍初位從何時始?滿位又在何時?

答:“於減行中,初減一行,名中忍初;如是乃至,減欲界苦下二行相時,但有二行二剎那心,觀欲界苦,名中忍滿。”

 

七九 中忍未減緣時,修觀行時,現時刹那,唯一行相,云何説修十六行相?

答:“此言修者,但是得修,行雖起一,起能得得,修彼未來四諦下十六行相,故言修也。”

 

八〇 云何行修、得修?

答:行修,當下一刹那只能觀一個行相;

得修,是四個行相一起修,通現在(法俱得),未來(法前得),那些未來的還沒有生起來的十六行相可以由得修來修。

 

八一 云何説中忍位有修十六、十二、八,乃至四行相?

答:中忍,未減道時,修十六行相;減道諦時,修十二行相;減滅諦時,修八行相;減集諦時,修四行相。

 

八二 於中、上忍位,於一諦中減三行相,何故仍修彼諦四行相?

答:“雖減彼行,不減諦故,起欣慕心,故得修彼所減行相。”

因為苦諦沒減,對苦諦還起欣慕心,四個行相跟苦諦有直接關係,那麼其他的三個行相也有得修。

 

八三 於上下八諦三十二行相中,云何留苦下一行相?

答:“擬入見道,故須留也。”因为在見道的時要觀。

 

八四 苦下一行相,爲留何行?

答:“入見道人有二行者。一者利根,謂是見行。見行有二,若著我者,留無我行;著我所者,即留空行。二者鈍根,鈍根亦二,我慢增者,留無常行;懈怠增者,即留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