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505-508思考题

四二 此不淨觀屬何性?依幾地?

四三 此不淨觀緣何境?何處生?

四四 此不淨觀何行相?緣何世?

四五 此不淨觀爲有漏爲無漏?爲離染得,爲加行得?

四六 何謂阿那阿波那?

四七 云何持息念?以何爲體?云何立名?

四八 試述持息念依何地?緣何境?依何身?

四九 試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五〇 云何外道無持息念?

五一 如何修持息念?具幾因相?

五二 數中有何三失應避免?

五三 詳述持息念六因。

五四 詳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四二 此不淨觀屬何性?依幾地?

答:無貪性,十地

四三 此不淨觀緣何境?何處生?

答:緣欲界的顯色和形色,人趣生,除北俱瀘洲

四四 此不淨觀何行相?緣何世?

答:以不凈為行相,各世緣,若不凈觀得到非擇滅,沒有生出來,緣三世

四五 此不淨觀爲有漏爲無漏?爲離染得,爲加行得?

答:有漏,通離染得和加行得,若曾修得,有離染得,若未得者,有加行得

四六 何謂阿那阿波那?

答:

阿那,持息入,引外風,入身;

阿波那,持息出,引內風,出身

四七 云何持息念?以何爲體?云何立名?

答:

息即是風,念持息故,名為息念;

以慧為體;

體雖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於境中,得分明故

四八 試述持息念依何地?緣何境?依何身?

答:

五地:初禪近分定、二三禪近分定、中間定、欲界,唯于捨受相應,故在近分、中間、欲界,非余地也。

緣風

依欲身,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瀘

四九 試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答:

與真實作意相應,非假想;

離染得和加行得

五〇 云何外道無持息念?

答:外道無說者;自不能覺微細法

五一 如何修持息念?具幾因相?

答:

系心緣出入息,從一至十,先數入息,再數出息,五入,五出

六因相,數、隨、止、觀、轉、凈

五二 數中有何三失應避免?

答:數減、數增、數亂

五三 詳述持息念六因。

答:

數:系心緣出入息,從一至十

隨:系心緣出入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

止:系念唯在鼻端,或於足指,隨所樂處

觀:觀察此息風已,并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俱觀五蘊,以為境界

轉:移轉,轉息風覺,乃至世第一法位

凈:勝進入見道位等,乃至盡智等

五四 詳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四二 此不淨觀屬何性?依幾地?

答:無貪性十地

“無貪性者,答初問也,謂不淨觀,無貪爲體。十地者,答第二問,通依十地,謂四根本靜慮及四近分、中間、欲界。言四近分者,謂四禪各有近分也。”

不淨觀是善,屬無貪性;

依十個地都能修不淨觀。

 

四三 此不淨觀緣何境?何處生?

答:緣欲色人生

“緣欲色者,答第三問,唯緣欲界顯形色。人生者,答第四問,唯在人趣生,除北俱盧,以天趣中,無有青瘀等,故無此觀。”

不淨觀緣的境是欲界顯色、形色;

只有人間能夠生起不淨觀,但除了北俱盧洲,因為他們沒有苦苦,無法修也不會想修不淨觀,另天人因為沒有不淨的色所以更修不了。

 

四四 此不淨觀何行相?緣何世?

答:不淨自世緣

“不淨者,答第五問,以不淨爲行相。自世緣者,答第六問,若在過去,緣過去世,若在現在,緣現在世,若在未來,緣未來世,名自世緣。若不生法,通緣三世。”

不管多淨妙的境都要觀成不淨行相;

只能緣自世,不能越世而緣。

 

四五 此不淨觀爲有漏爲無漏?爲離染得,爲加行得?

答:有漏通二得

“有漏者,答第七問,既是假想觀,故唯有漏。通二得者,答第八問,通離染得及加行得。若曾修得,有離染得;曾未得者,有加行得。”

不淨觀因不能斷煩惱,不能證果,為假想觀所以唯有漏。

曾修過後退的,再離染時,功德自然恢復有離染得;沒修過的靠加功用行修得有加行得。

 

四六 何謂阿那阿波那?

答:“經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内風,令出身義。”

阿那阿波那是印度語,阿那意思把息(空氣)吸進來,阿波那意思是把內邊的風排出去。

 

四七 云何持息念?以何爲體?云何立名?

答:“息念慧者,第一出體門。此之息念,以慧爲體。息即是風,念持息故,名爲息念。體雖是慧,而名念者,由念力持,慧於境中,得分明故。”

慧跟念是相應心所,因爲念的力量强,就安念的名字,是鄰近釋。

 

四八 試述持息念依何地?緣何境?依何身?

答:息念慧五地 緣風依欲身

“五地者,第二依地門。謂依初禪近分,及二三禪近分,並中間、欲界,此念唯與捨受相應,故在近分、中間、欲界,非餘地也。謂苦樂受,能順引尋,此念持尋,故唯捨受。緣風者,第三境界門,此定緣風。依欲身者,第四依身門。唯依欲界人天趣身,除北俱盧。”

 

四九 試述持息念作意、二得。

答:“二得者,第五辨得門,通離染得及加行得。實者,第六作意門。此與真實(風)作意相應,非假想也。”

 

五〇 云何外道無持息念?

答:“佛教方修,外道無有,以諸外道無説者故,自不能覺微細法故。”

因爲兩個原因:一外道没有人會教持息念;二外道我执重,不能從理上去得到持息觀。

 

五一 如何修持息念?具幾因相?

答:把心安住於息上,數出入息的次數,從一數到十,或數一至二十一,或數一至五。

具六因相。

 

五二 數中有何三失應避免?

答:“此有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增失,於一謂二;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離此三失,是名正數。”

 

五三 詳述持息念六因。

答:“此相差別,由具六因: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轉,六、淨。”

 

五四 詳述持息念六差别相。

答:“持息念應知,有六種異相,謂數隨止觀,轉淨相差別。”

數:繫心緣出入息從一至十,此有三失:(一)數減失,於二謂一;(二)數增失,於一謂二; (三)雜亂失,於入謂出,於出謂入。離此三失,是名正數。中間錯亂,復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

隨:謂繫心緣出入息,不作加行(捨前數法),隨息而行。

止:謂繫念唯在鼻端,或於足指,隨所樂處,安止其心。

觀:觀察此息風已,並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具觀五藴,以爲境界。

轉:謂移轉,轉息風覺,乃至世第一法位。

凈:謂勝進入見道位等,乃至盡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