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497-499思考题

一〇 諸有漏行皆是苦諦,是怎樣立論的?

一一 何謂三苦?三苦間有何聯繫?

一二 何人能觀見行苦?見行苦後厭怖之狀,如何比況?

一三 有部言樂實有,何緣但説苦爲聖諦?

一四 試述經、有二部對苦樂立論之差異。

一五 世親論主對苦樂之辯,以誰宗應理?

一六 苦、集二諦之體,經、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誰爲最契佛意?

一七 何謂二諦?

一八 云何世俗諦?舉例説明之。

一九 云何勝義諦?舉例説明之。

二〇 經部建立二諦依何標準?

二一 試比較經、有二部對二諦建立的同異。

一〇 諸有漏行皆是苦諦,是怎樣立論的?

答:一切有漏,與三苦合,皆名苦諦

一一 何謂三苦?三苦間有何聯繫?

答:可意名壞苦;不可意名苦苦;理實可意及不可意都是無常,皆名行苦

總的來說,一切有為法,都是行苦

從分別來說,苦分苦苦、壞苦、行苦

一二 何人能觀見行苦?見行苦後厭怖之狀,如何比況?

答:唯圣者可觀見行苦,如一睫毛,置于眼睛上,為損及不安,終極生厭怖

一三 有部言樂實有,何緣但説苦爲聖諦?

答:

有部,由樂少故,以少從多;

經部,能為苦因,能集眾苦,因為有苦,所以希求樂,所以樂就是苦

一四 試述經、有二部對苦樂立論之差異。

答:

經部,定無實樂,受只有苦,因為愚夫顛倒,妄謂之樂

有部,以苦觀樂受,意顯樂受有兩種性,一者有樂性,自性樂,二者有苦性,無常變壞法

一五 世親論主對苦樂之辯,以誰宗應理?

答:有部應理

一六 苦、集二諦之體,經、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誰爲最契佛意?

答:有部,集是因,苦是果;

經部,貪愛為集諦體;

有部最契佛意,伽陀中說:業愛及無明,為因招后行,令諸有相續,名補特伽羅,非唯愛為集諦,

一七 何謂二諦?

答:世俗諦、勝義諦

一八 云何世俗諦?舉例説明之。

答:

彼覺破便無

玻璃杯,打破了,就是不叫玻璃杯,而是玻璃渣,即是世俗諦

一九 云何勝義諦?舉例説明之。

答:

慧析余就而,鹽味,分析到極微,還是咸的味道,即是勝義諦

二〇 經部建立二諦依何標準?

答:

無漏智,及此后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

除此之外,余智所取法,名世俗諦

二一 試比較經、有二部對二諦建立的同異。

答:

一〇 諸有漏行皆是苦諦,是怎樣立論的?

答:苦由三苦合 如所應一切 可意非可意 餘有漏行法

 

一一 何謂三苦?三苦間有何聯繫?

答:“一苦苦性,謂苦受,生時苦,住時苦,名苦苦也;二壞苦性,謂樂受,生時樂,住時樂,壞時苦,名壞苦也;三行苦性,謂不苦不樂受,由行成苦,衆緣造作故,無常性故,名行苦也。”

總說都苦苦與壞苦都是屬於行苦。

 

一二 何人能觀見行苦?見行苦後厭怖之狀,如何比況?

答:“行苦微細,唯聖觀見,故經部師鳩摩羅多頌曰: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覺,若置眼睛上,爲損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緣極生厭怖。”

聖者才能觀見行苦,看行苦就如同有一根睫毛在眼睛裏一樣感到厭怖,甚至看有頂比凡夫看無間地獄還要恐怖厭离。

 

一三 有部言樂實有,何緣但説苦爲聖諦?

答:“薩婆多宗中,有一類釋,由樂少故,如置緑豆烏豆聚中,以少從多,名烏豆聚。誰有智者,瀝水澆癰,有少樂生,計癰爲樂?”

樂在三界一切有爲法裏只佔極少部分,總的來説是苦聖諦。

 

一四 試述經、有二部對苦樂立論之差異。

答:“經部祖師,以頌釋言:能爲苦因故,能集衆苦故,有苦希彼故,説樂亦名苦。婆沙正義解雲:理實應言,諸有及樂,體皆是苦,以就行苦,同一味故,由此言苦,爲諦非樂。”

經部:樂是苦因,未來集苦報,有苦才求樂,所以樂是沒有的,樂就是苦。樂是沒有體的,苦是實在有的。

有部:三有及樂的體都是苦,都是衆緣和合,不自在的,所以叫苦諦而不是叫樂。

 

一五 世親論主對苦樂之辯,以誰宗應理?

答:“論主評雲:對法諸師,言實有樂,此言應理。”

同意有部一切樂受是實有合理。

 

一六 苦、集二諦之體,經、有二部有何不同?依誰爲最契佛意?

答:“又薩婆多宗,苦集一物,因果分二,即苦諦體,爲因義邊,亦名集諦;若依經部宗,唯説貪愛,爲集諦體,以經唯説貪愛爲集故。薩婆多雲:經就勝故,説愛爲集,理實一切,皆是集諦。故薄伽梵,伽陀中説:業愛及無明,爲因招後行,令諸有相續,名補特伽羅。此頌既言,業與無明,爲因招果,故知非唯愛爲集諦。”

經部:集諦的體是貪愛,能集一切果,煩惱與果最根本是貪愛。

有部:苦集是一,都是有漏的五藴,在因叫集,在果叫苦,貪愛,業跟無明都是集,故一切有漏法都是集。

 

一七 何謂二諦?

答:彼覺破便無 慧析餘亦爾 如瓶水世俗 異此名勝義

一、世俗諦,二、勝義諦

 

一八 云何世俗諦?舉例説明之。

答:“彼覺破便無者,若彼物覺,物破便無,名世俗諦。如瓶被破,瓶覺則無,如衣被破,衣覺亦無,故瓶衣等,名世俗諦。慧析餘亦爾者,謂若有物,以慧析餘,彼覺則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分析色香味觸時,水覺則無,如析火亦爾,火覺則無,故此水火,名世俗諦。”

 

一九 云何勝義諦?舉例説明之。

答:“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説有色等,是實非虚,名勝義諦。”

 

二〇 經部建立二諦依何標準?

答:“依經部説,如無漏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諦。除此已外,餘智取法,名世俗諦。”

 

二一 試比較經、有二部對二諦建立的同異。

答:有部認為是一切實有,勝義諦、世俗諦,都是實在有的,色聲香味觸,勝義上來説是有的;從世間上來説,瓶、水等從世俗諦上説是實有,實際上以勝義來説,是沒有的。

經部認為在定中的無分別智(無漏)和出定後起有分別的後得智(有漏),這兩種智慧觀察的法都是實有的是勝義諦;而凡夫智慧所取的是世俗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