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482-485思考题

一三三 試以三斷門分析纏與垢。

一三四 何謂自在起?

一三五 試以三性門分析纏、垢。

一三六 試以界繫門分析纏、垢。

一三七 試以六識相應門分析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一三八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本惑。

一三九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隨惑。

一四〇 在五受相應門中,疑在欲界與上界有何不同?

一四一 何謂蓋?蓋有幾?爲什麼五蓋唯在欲界?

一四二 何緣昏眠和掉悔,皆二法合爲一蓋?

一四三 試述昏眠、掉悔二蓋之食、治、用及對修行上起什麼影響?

一四四 云何蓋唯有五?

一四五 經部釋五蓋與有部有何不同?

一三三 試以三斷門分析纏與垢。

答:

無慚、無愧、睡眠、昏沉、掉舉,與見惑相應,是見所斷;與修惑相應,是修所斷;

嫉、慳、忿、覆、悔及煩惱六垢 ,自在起故,唯修所斷。

一三四 何謂自在起?

答:不隨他惑,自力而起,唯與無明共相應故,名為自在

一三五 試以三性門分析纏、垢。

答:欲界的纏、垢中,眠、昏、掉,通不善、無記,與身、邊見相應是無記;余惡者,所余隨惑,皆不善性;上界皆無記

一三六 試以界繫門分析纏、垢。

答:

諂、誑,唯在欲界初禪;

昏、掉、㤭,通三界

余者(5纏+6垢)唯欲界系

一三七 試以六識相應門分析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答:

慢、睡眠、嫉、慳、忿、覆、悔、六垢,唯意地起

貪、瞋、無明、無慚、無愧、昏、掉、不信、懈怠、放逸,通六識地起

一三八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本惑。

答:

一三九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隨惑。

答:

一四〇 在五受相應門中,疑在欲界與上界有何不同?

答:

一四一 何謂蓋?蓋有幾?爲什麼五蓋唯在欲界?

答:蓋即障礙,蓋有五地(欲貪、瞋恚、昏眠、掉悔、疑),五蓋是障圣道,所以僅在欲界。

一四二 何緣昏眠和掉悔,皆二法合爲一蓋?

答:食治用相同故

食同:昏沉和睡眠瞢、不樂、嚬呻、食不平等性、心昧劣性

治同:對治的方法相同,觀想光明

用同:作用相同

一四三 試述昏眠、掉悔二蓋之食、治、用及對修行上起什麼影響?

答:

一四四 云何蓋唯有五?

答:貪恚蓋能障戒蘊,昏眠能障慧蘊,掉悔能障定蘊,疑能障解脫蘊及解脫知見蘊,故唯此五,建立為蓋。

一四五 經部釋五蓋與有部有何不同?

一三三 試以三斷門分析纏與垢。

答:纏無慚愧眠 掉昏見修斷 餘及煩惱垢 自在故唯修

纏裏的無慚、無愧、睡眠、昏沉、掉舉五個是見道所斷、修道所斷。其餘的嫉、慳、忿、覆、悔,及煩惱六垢惱、害、恨、諂、誑、憍,是自在而起,只有修所斷。

 

一三四 何謂自在起?

答:“不隨他惑,自力而起,唯與無明共相應故,名爲自在。”

 

一三五 試以三性門分析纏、垢。

答:欲三二餘惡 上界皆無記

欲界的纏、垢裏的昏沉、掉舉、睡眠三個通不善,無記(跟身見、邊見相應時是無記心)。其餘的煩惱都是不善的。

色界、無色界的纏、垢都是有覆無記。

 

一三六 試以界繫門分析纏、垢。

答:諂誑欲初定 三三界餘欲

諂誑兩個,只有欲界、初禪有,二禪以上沒有,因爲臣衆相依故。

昏沉、掉舉、憍三個是三界都有。

除了這五個以外,餘下的十一個只有欲界有。

 

一三七 試以六識相應門分析根本煩惱及隨煩惱。

答:見所斷慢眠 自在隨煩惱 皆唯意地起 餘通依六識

見所斷的煩惱,及修所斷的慢、眠,還有自在起的隨煩惱(嫉等五個纏,六個垢),都是第六識起的,因為見所斷迷理的,前五識沒辦法起。101

其餘的,修所斷的貪、瞋、無明,與修惑相應的無慚、無愧、昏沉、掉舉,大煩惱裏的不信、懈怠、放逸,這些煩惱是六個識都可以起。

 

一三八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本惑。

答:

欲界諸煩惱 貪喜樂相應 瞋憂苦癡遍 邪見憂及喜

疑憂餘五喜 一切捨相應 上地皆隨應 遍自識諸受

欲界的煩惱:

貪跟喜、樂受相應,以歡行轉,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會起貪)。

瞋是憂、苦相應,心愁憂,或身受苦以慼行轉,遍六識。

癡遍苦樂憂喜捨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

邪見是憂、喜相應,以歡慼行轉,唯意地。

疑是憂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

餘即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慢,五個跟喜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

總的來説,每一個煩惱跟捨受都是相應的,相續斷時,必住捨受。

色界、無色界的煩惱:

在哪一地的識起的就跟它的受相應。

初禪離生喜樂,有眼、耳、身,意四個識,如果是眼耳身所起的煩惱,是樂、捨相應;如果是意識起的煩惱,跟喜、捨相應。

二禪定生喜樂,起的煩惱是喜、捨相應,身識沒有,樂也沒有。

三禪離喜妙樂,樂是寂靜的意樂,起的煩惱跟樂、捨相應。

第四禪已去,乃至有頂,起的所有煩惱只有捨受。

 

一三九 試就五受相應門分析隨惑。

答:

諸隨煩惱中 嫉悔忿及惱 害恨憂俱起 慳喜受相應

諂誑及眠覆 通憂喜俱起 憍喜樂皆捨 餘四遍相應

“隨煩惱中,嫉、悔、忿、惱、害、恨,此六唯與憂受相應,以慼行轉,唯意地故。慳喜受相應,謂以歡行轉,唯意地故。諂、誑、眠、覆,此四通與憂喜相應,以歡慼行轉,唯意地故。憍與喜樂相應,二禪已下,喜受相應,第三禪憍,樂受相應,以歡行轉,唯意地故。頌言皆捨者,此上隨惑,約通相應説,一切皆與捨受相應,相續斷時,必住捨故。餘四遍相應者,餘謂無慚、無愧、昏沉、掉舉,此四通與五受相應,以歡慼行轉,遍六識故。”

 

一四〇 在五受相應門中,疑在欲界與上界有何不同?

答:因爲欲界和上二界的疑本質不同,在欲界疑是不決定,心裏不會坦然地喜起來,是與憂相應;上二界的疑,雖然是疑,但不與憂受相應,而是屬於善品的想。

 

一四一 何謂蓋?蓋有幾?爲什麼五蓋唯在欲界?

答:蓋指蓋子,遮住,是障礙的意思,專指障聖道。

“佛説蓋有五:一欲貪,二瞋恚,三昏眠,四掉悔,五疑。然此五蓋,唯在欲界,以契經説,如是五種,純是圓滿不善聚故,上界無不善,故知唯在欲。”

 

一四二 何緣昏眠和掉悔,皆二法合爲一蓋?

答:“頌言食治用同故,雖二立一蓋。食謂所食,治謂能治,即非是食也。”

 

一四三 試述昏眠、掉悔二蓋之食、治、用及對修行上起什麼影響?

答:“昏眠蓋,同有五食:一瞢,二不樂,三嚬呻,四食不平等性,即過度飽也,五心昧劣性,即因疲勞生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光明想。言用同者,此二俱能令心沉昧。”

“掉、悔二蓋,言食同者,謂四種法:一親里尋,二國土尋,三不死尋,四隨念昔尋,隨所經事,憶念尋求也。言治同者,此二非食,謂奢摩他。言用同者,此二能令心不寂靜。”

都是障碍修定,令心不能安住所缘。

 

一四四 云何蓋唯有五?

答:“答:頌言障藴故唯五,謂貪恚蓋能障戒藴,昏眠能障慧藴,掉悔能障定藴。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能障解脱藴,及解脱知見藴,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爲蓋。”

 

一四五 經部釋五蓋與有部有何不同?

答:“昏眠障定,掉悔障慧,定障理應先慧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