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0-472思考题
引用于 慧如 在 2024年8月2日, 上午10:50八九 何謂有隨眠心?具體有哪些?
九〇 有隨眠心有幾?其中隨眠隨增與否?用自己語言表述之。
九一 與染心相應惑已斷,云何仍名有隨眠心?
九二 云何已斷縛性,不斷伴性?
九三 云何無染心唯局隨增?
九四 試述十隨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九五 起惑因緣有幾?一一詳述之。
九六 退法根阿羅漢等,唯託境界力生惑,這對修行人説明什麼問題?
八九 何謂有隨眠心?具體有哪些?
九〇 有隨眠心有幾?其中隨眠隨增與否?用自己語言表述之。
九一 與染心相應惑已斷,云何仍名有隨眠心?
九二 云何已斷縛性,不斷伴性?
九三 云何無染心唯局隨增?
九四 試述十隨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九五 起惑因緣有幾?一一詳述之。
九六 退法根阿羅漢等,唯託境界力生惑,這對修行人説明什麼問題?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8月2日, 下午7:07八九 何謂有隨眠心?具體有哪些?
答: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
若心由彼,名有隨眠,所緣隨增&相應隨增,或隨眠的得沒有,但體還在
九〇 有隨眠心有幾?其中隨眠隨增與否?用自己語言表述之。
答:有染心和無染心
有染心通二,
有隨增:染心與惑相應,隨眠未斷,相應隨增;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所緣隨增;
不隨增,相應隨眠已斷,不斷伴性,仍是有隨眠;
無染心,唯局隨增,緣此無染心之隨眠未斷,所緣隨增
九一 與染心相應惑已斷,云何仍名有隨眠心?
答:不隨增者,此謂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
有部說,煩惱雖然斷了,但是因為它跟煩惱是相應的,所以仍名有隨眠心
九二 云何已斷縛性,不斷伴性?
答:已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恒相應
煩惱已斷,但是助伴性是三世法都有的,它的體跟心王心所,在過去、未來是恒相應的
九三 云何無染心唯局隨增?
答:無染局隨增,就是不隨增,無染心跟煩惱不相應,不由伴性,只是所緣隨增,沒有相應隨增,無染心,只要有煩惱緣它,決定有所緣隨增。
九四 試述十隨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答:
先由無明,於諦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於四聖諦,生猶預故。從此疑心,引生邪見,謂定撥無苦集滅道。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苦藴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爲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禁取,便計前執,爲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或必執爲能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恃自見解,生高舉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違己見中,必憎嫌故
九五 起惑因緣有幾?一一詳述之。
答:
三因,具足而言是三因
未斷的煩惱,即惑因
隨應境現,隨其所應,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
非理作意,起惑加行
不具足三因的情況,如退法的阿羅漢等,煩惱的因斷了,但是習氣還在,對境出現時,
還是會冒一點煩惱。
九六 退法根阿羅漢等,唯託境界力生惑,這對修行人説明什麼問題?
答:煩惱要斷究竟不容易,即使阿羅漢斷掉了煩惱,但是習氣還在遇境也會生惑
八九 何謂有隨眠心?具體有哪些?
答:有隨眠心二,謂有染無染,有染心通二,無染局隨增
若心由彼,名有隨眠,所緣隨增&相應隨增,或隨眠的得沒有,但體還在
九〇 有隨眠心有幾?其中隨眠隨增與否?用自己語言表述之。
答:有染心和無染心
有染心通二,
有隨增:染心與惑相應,隨眠未斷,相應隨增;緣此染心,隨眠未斷,所緣隨增;
不隨增,相應隨眠已斷,不斷伴性,仍是有隨眠;
無染心,唯局隨增,緣此無染心之隨眠未斷,所緣隨增
九一 與染心相應惑已斷,云何仍名有隨眠心?
答:不隨增者,此謂染心,相應已斷,則不隨增,仍說有隨眠,以恒相應故
有部說,煩惱雖然斷了,但是因為它跟煩惱是相應的,所以仍名有隨眠心
九二 云何已斷縛性,不斷伴性?
答:已斷縛性,故不隨增,不斷伴性,故恒相應
煩惱已斷,但是助伴性是三世法都有的,它的體跟心王心所,在過去、未來是恒相應的
九三 云何無染心唯局隨增?
答:無染局隨增,就是不隨增,無染心跟煩惱不相應,不由伴性,只是所緣隨增,沒有相應隨增,無染心,只要有煩惱緣它,決定有所緣隨增。
九四 試述十隨眠生起次第及其原因。
答:
先由無明,於諦不了,由不了故,次引生疑,於四聖諦,生猶預故。從此疑心,引生邪見,謂定撥無苦集滅道。由撥無諦,引身見生,謂苦藴中,撥無苦理,便決定執此爲我故。從此身見,引邊見生,謂依我執斷常邊故。從此邊見,引生戒禁取,便計前執,爲能淨故。從戒禁取,引見取生,謂計能淨已,或必執爲能勝故。從此見取,次引貪生,謂自見中,情深愛故。從此貪後,次引慢生,恃自見解,生高舉故。從此慢後,次引生瞋,違己見中,必憎嫌故
九五 起惑因緣有幾?一一詳述之。
答:
三因,具足而言是三因
未斷的煩惱,即惑因
隨應境現,隨其所應,如順境生貪,違境生瞋
非理作意,起惑加行
不具足三因的情況,如退法的阿羅漢等,煩惱的因斷了,但是習氣還在,對境出現時,
還是會冒一點煩惱。
九六 退法根阿羅漢等,唯託境界力生惑,這對修行人説明什麼問題?
答:煩惱要斷究竟不容易,即使阿羅漢斷掉了煩惱,但是習氣還在遇境也會生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