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课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9月25日, 下午3:32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答:不是,观师为佛是为了生信心,经中有云:“谁为金刚持,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最后五万劫,我现阇黎相,应即于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答:有
自己业力,距佛甚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作钩钳
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
上师即佛乃金刚大持所许
上师所作即佛事业
即于现世,诸佛仍在作度生事业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答:生起信心,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
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答:不是,观师为佛是为了生信心,经中有云:“谁为金刚持,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最后五万劫,我现阇黎相,应即于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答:有
自己业力,距佛甚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作钩钳
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
上师即佛乃金刚大持所许
上师所作即佛事业
即于现世,诸佛仍在作度生事业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答:生起信心,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
引用于 邓艳华 在 2024年9月25日, 下午4:56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答:不是,观师为佛是指在心理上生起信心,若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习惯,自能动见师德。不见师过,犹之白昼不能见月,日光盛故。世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自己则不觉其非。以此例观师成佛,即不难通达其理。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答:观师为佛为成佛的帮助及大,此生与后世利乐均可获得。不问面前显现之师是否真佛,而在修行人总须作真佛想。以作真佛即得真佛加持,如犬牙变佛舍利故事,是其明证。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答:观师为佛,方能获益,最终才能实现自利利他成就佛果。
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答:不是,观师为佛是指在心理上生起信心,若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习惯,自能动见师德。不见师过,犹之白昼不能见月,日光盛故。世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自己则不觉其非。以此例观师成佛,即不难通达其理。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答:观师为佛为成佛的帮助及大,此生与后世利乐均可获得。不问面前显现之师是否真佛,而在修行人总须作真佛想。以作真佛即得真佛加持,如犬牙变佛舍利故事,是其明证。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答:观师为佛,方能获益,最终才能实现自利利他成就佛果。
引用于 文蘭 在 2024年9月28日, 下午2:13答:观师为佛不是为了控制人心,而是通过串习改变自己那颗偏执、愤怒的心,让自心生起善念。
答:观师为佛对师成佛没有帮助,我们观不观师为佛,师的功德不会因此而有增减。
答:观师如佛其实是为了对治烦恼,平息内心痛苦,获得现前与究竟安乐。我们因习气使然观过是分分钟的事,很难去观他人的恩德,好像全世界都欠我们似的。以致于总以敌对、仇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回馈我们的当然也是无尽的痛苦烦恼。欲脱此烦恼即从观师为佛为入手,师乃于我是最具恩德者,而佛又是功德最具足圆满者,我们不会在佛身上找过失,只看功德。由佛及师,再由师及父母亲友后遍及一切众生。若具通达上师即佛之心,后就易生起菩提心。而现实生活也会因观功,平等对待众生变的和谐,内心善良、阳光、柔和充满正能量。
答:观师为佛不是为了控制人心,而是通过串习改变自己那颗偏执、愤怒的心,让自心生起善念。
答:观师为佛对师成佛没有帮助,我们观不观师为佛,师的功德不会因此而有增减。
答:观师如佛其实是为了对治烦恼,平息内心痛苦,获得现前与究竟安乐。我们因习气使然观过是分分钟的事,很难去观他人的恩德,好像全世界都欠我们似的。以致于总以敌对、仇恨、粗暴的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回馈我们的当然也是无尽的痛苦烦恼。欲脱此烦恼即从观师为佛为入手,师乃于我是最具恩德者,而佛又是功德最具足圆满者,我们不会在佛身上找过失,只看功德。由佛及师,再由师及父母亲友后遍及一切众生。若具通达上师即佛之心,后就易生起菩提心。而现实生活也会因观功,平等对待众生变的和谐,内心善良、阳光、柔和充满正能量。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9月28日, 下午6:36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不是,如问:云何为师?答:但有利而无害,方称为师。云何对师应如佛依止?答:依师如佛,方能获益。依师如佛所得何益?答:此生与后世利乐均可获得。不问面前显现之师是否真佛,而在行人总须作真佛想。以作真佛即得真佛加持,如犬牙变佛舍利故事,是其明证。如行者于师能作真佛想,即得真佛加持。否则如提婆达多虽值真佛,以不能作佛想故,不但不得加持,反而造成罪过。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有,《金刚大持续部》有云:“谁为金刚持(夺吉生把),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又云: “最后五万劫,我现阇黎相,应即于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又《父子增上经》云:“不空成就(通瓦顿约)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众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于时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若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现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摄众生,汝等须知即我,勿以其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辈当依据经教而信圣言,是真实语者,以此认识上师。又如《三昧王经》云:“日月虽坏,山川虽竭,唯佛语言无虚诳者。”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观功念恩,观功德产生信心,观恩德产生恭敬心;凡人之观人,各各看法不同,如看法得其正,自不难观师即佛,如以观过习气观人,则是者亦非,贤者亦否。若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习惯,自能动见师德,不见师过,犹之白昼不能见月,日光盛故。世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自己则不觉其非。以此例观师成佛,即不难通达其理矣。
1、观师为佛是不是为了控制人心?
不是,如问:云何为师?答:但有利而无害,方称为师。云何对师应如佛依止?答:依师如佛,方能获益。依师如佛所得何益?答:此生与后世利乐均可获得。不问面前显现之师是否真佛,而在行人总须作真佛想。以作真佛即得真佛加持,如犬牙变佛舍利故事,是其明证。如行者于师能作真佛想,即得真佛加持。否则如提婆达多虽值真佛,以不能作佛想故,不但不得加持,反而造成罪过。
2、观是如佛对师有没有成佛的帮助?
有,《金刚大持续部》有云:“谁为金刚持(夺吉生把),为利有情故,而现凡俗相。”又云: “最后五万劫,我现阇黎相,应即于彼相,视为金刚持,而作诸恭敬。”又《父子增上经》云:“不空成就(通瓦顿约)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众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盘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于时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若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现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摄众生,汝等须知即我,勿以其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辈当依据经教而信圣言,是真实语者,以此认识上师。又如《三昧王经》云:“日月虽坏,山川虽竭,唯佛语言无虚诳者。”
3、观师为佛究竟为什么?
观功念恩,观功德产生信心,观恩德产生恭敬心;凡人之观人,各各看法不同,如看法得其正,自不难观师即佛,如以观过习气观人,则是者亦非,贤者亦否。若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习惯,自能动见师德,不见师过,犹之白昼不能见月,日光盛故。世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自己则不觉其非。以此例观师成佛,即不难通达其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