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37、谄是如何生起的?会引发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

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心不正直,总是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并设计另一种方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相对是比较自卑、比较焦虑、也会恐惧。

思维业果对治。

谄是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心不正直。他们从小就会察言观色,讨好他人,想要的到别人的认可和爱,一旦形成习惯,会迷失自我,感觉孤独,自我压抑,严重的会导致抑郁症。

如何对治:1、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注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认可和爱自己,不要把这个评判标准交到别人身上。2、思维谄的过患,做自己。3、学佛法,开智慧,懂取舍。

谄,虚情假意,心不正直,为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

引发心理疾病:焦虑、恐惧、抑郁症。

对治:修无常、修业果。

谄是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

谓于名利,有所计著,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

焦虑,恐惧

修无常,业果

如何生起:“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 “心曲为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行种种方便,来适合当时的时宜,要在人面前讨好人家,自己的过失不会说出来,用各式各样的方便把自己的过失隐掉。心不正直的,就是要讨好人家了。贪痴分。

引发心理疾病:自卑、恐惧、抑郁

对治:如实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修无常

谄,覆藏自过,心不正直,讨好别人。

引发心理疾病:自卑、胆小、焦虑、恐惧、抑郁症。

对治:修无常、修业果。

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故意隐藏自己一些缺点,为了达到目的故意装出很优秀的样子用言语或是行为,低声下去,极力讨好对方的喜好说对方爱听的话。现实中谈对象是否可以理解为谄,为了得到对方的极力表现自己(讨论)

容易引发:自卑、缺少安全感。

对治:多修业果,修无常想

如何升起:首先是社会习气的沾染,周围人都是这样,你不是这样就不合群,格格不入,很多人不喜欢你,让人感觉谄好像是对的,不谄反倒是不对的。很多人也会“教育”要进社会的青年,要学会“拍马屁”。所以谄这个行为,在社会中是非常受人欢迎的,而且通常也行得通。很多人天生就会,发现这样做事可以走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人贪心比较重,时刻怕自己的目的达不到,吃到亏。另一些人不会也不想学,这些人一开始会质疑这种行为,但是随着碰了几次壁,惹过几次麻烦甚至惹来误解,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还会担心别人不喜欢,担心在社会上混不下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就容易动摇自己的内心。但是谄还是比较复杂的。由于中国语言和人际的复杂性,很多情况下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诚,或是在谄。很多人有社交恐惧症,个人认为人际关系中大概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谄。

云何为谄。谓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为了自己隐藏过失或得到方便,该直接说的话绕着弯说,心曲为性。谄在社会中非常常见,就是有话不直说。可以通过绕弯,语言的重新组织和规划,来达到隐藏自己目的和想法的意图,说别人爱听的话。这不是爱语,因为这种说话目的是为了利益自己,不是为了别人。也有一种情况是故意绕别人引导别人的思维,神不知鬼不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通常女性之间比较多,刻意讨好,颠倒是非,挑拨离间,拉东扯西,套话试探。

心理疾病:担心,想的多,焦虑,通过谄得到的东西维护起来也比较费心,要绕很多弯子,撒很多谎,会很累。

对治:修无常,修业果,多思维利他功德,修慈悲心。学习直心,时刻保持正知正念。同时在社会上不要担心被排挤和孤独,多思维怨亲不定过患,用正法充实自己的内心,多与心正直的人在一起。

(1)谄是覆藏自过方便所摄心曲为性。把自己的过失掩盖起来,隐藏真实,心不正直,设计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贪疑分。

(2)因为要覆藏过失,会容易疑神疑鬼,内心不安稳。谄久了容易自卑,对别人也缺乏信任感。

(3)对治:思维覆藏过失、乃至所要引发的妄语的过患,发露忏悔。思维暇满建立自信心,思维无常,所追求的徒劳无益。

为网取他意,而无法如实显表自己之心。因心不正直,会隐藏真实设计达到自己目的;或因利益而阿谀奉承。会引发心理扭曲、自卑,对治是令心正直,诚实待人。

谄和爱语,爱语是菩萨道中四摄的内容,是为利益他人而说的。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心曲为性。

答:谄的生起:讨好,不正直,

引发的疾病:抑郁、自卑;   

对治;实事求是;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隐藏自己的过失,去讨好、巴结、拍马屁来博取他人的好感而产生的谄

谄媚一般得到两种反馈,要么是目的得到满足,要么是被看不起并拒绝。目的得到满足会把人工具化,觉得他人不过是傻或者贪心的人,心中对他人常怀鄙视;老被拒绝看不起,那心中必定常怀愤恨和敌意,自卑心中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对治:持戒、暇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