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等持何意?如何修等持?
引用于 帅雅馨 在 2023年10月17日, 下午5:0037、等持何意?如何修等持?
1、等持:平等持心。于所观境,令心专注安住在上面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2、按照数量跟次第决定之后,心一境性,依此而修,就能得定。如依乐道里面的修行次第,师父现在每天带着我们修,心一境性,依此而修,从量变到质变,定能得定
37、等持何意?如何修等持?
1、等持:平等持心。于所观境,令心专注安住在上面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2、按照数量跟次第决定之后,心一境性,依此而修,就能得定。如依乐道里面的修行次第,师父现在每天带着我们修,心一境性,依此而修,从量变到质变,定能得定
引用于 无忧 在 2023年10月17日, 下午5:261.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不沉不掉,心平下来,把心持住。心一境性,心专注在境上不散乱。
2.修等持要按照数量跟次第,根据师父教授来修,需要长期坚持练习。首先有一个所缘境,用正念安住所缘,用正知看住缘所缘的心,然后尽量远离沉掉。对治沉掉可以用做行之思。
1.等持就是平等持心,不沉不掉,心平下来,把心持住。心一境性,心专注在境上不散乱。
2.修等持要按照数量跟次第,根据师父教授来修,需要长期坚持练习。首先有一个所缘境,用正念安住所缘,用正知看住缘所缘的心,然后尽量远离沉掉。对治沉掉可以用做行之思。
引用于 慧满 在 2023年10月17日, 下午7:13平等持心,又叫定,是定的别名;如何修等持意思就是如何修定
答案就在念者当中
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消文:
念:在曾经接触过的了解的境中,令心明记不忘,这就是念的性用,定就是依靠这个念的业力。(要得定先要有念。我们修三皈依观,然后依观起修,修了之后得定。)内心中数数回忆摄持曾经所领受过的境相,令心明记不忘失,由这念力引生正定;
平等持心,又叫定,是定的别名;如何修等持意思就是如何修定
答案就在念者当中
念者,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
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消文:
念:在曾经接触过的了解的境中,令心明记不忘,这就是念的性用,定就是依靠这个念的业力。(要得定先要有念。我们修三皈依观,然后依观起修,修了之后得定。)内心中数数回忆摄持曾经所领受过的境相,令心明记不忘失,由这念力引生正定;
引用于 慧静 在 2023年10月17日, 下午7:27等持就是平等持心,是止,是心一境性,是对于所缘境,心专注不流散为性。
(1)持戒
(2)学习修定的方法。
(3)按照修定的方法,数量次第决定,心缘所观境,念念不忘,心专注于所缘境不流散到其他境上,但是境是按照次第是可以变化的,不是仅仅缘一境,原则是心应该缘在哪个境上,都专注在该缘的境上不流散。
等持就是平等持心,是止,是心一境性,是对于所缘境,心专注不流散为性。
(1)持戒
(2)学习修定的方法。
(3)按照修定的方法,数量次第决定,心缘所观境,念念不忘,心专注于所缘境不流散到其他境上,但是境是按照次第是可以变化的,不是仅仅缘一境,原则是心应该缘在哪个境上,都专注在该缘的境上不流散。
引用于 清静 在 2023年10月17日, 下午10:34等持,就是平等持心。对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如何修等持:一是确定所观境,可以观有功德的如皈依境、观有过失的如不净观,或不好不坏的如数息观;二是确定所修内容,给心一个思维轨道或范围;三是令心专注所观境思维不散乱,并数数修习,能引发智慧。
等持,就是平等持心。对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
如何修等持:一是确定所观境,可以观有功德的如皈依境、观有过失的如不净观,或不好不坏的如数息观;二是确定所修内容,给心一个思维轨道或范围;三是令心专注所观境思维不散乱,并数数修习,能引发智慧。
引用于 法耀 在 2023年10月18日, 上午6:15答:等持——专注所缘,平等持心,一心不乱,不沉不掉不散。
如何修等持:先把所缘境搞清楚,所缘境一定是曾习境和决定境,不一定是所乐境,观的内容是得(功德)失(过失,但不可引发嗔心)俱非(无好与坏,如数息观)境,选择自己所修相应的所缘境后,再专注所缘境,心不散乱,保持心一境性,不昏沉、不掉举,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安住在所要修的不同所缘境上。
答:等持——专注所缘,平等持心,一心不乱,不沉不掉不散。
如何修等持:先把所缘境搞清楚,所缘境一定是曾习境和决定境,不一定是所乐境,观的内容是得(功德)失(过失,但不可引发嗔心)俱非(无好与坏,如数息观)境,选择自己所修相应的所缘境后,再专注所缘境,心不散乱,保持心一境性,不昏沉、不掉举,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安住在所要修的不同所缘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