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3.何谓“毗婆舍那”?

在之前透由修学奢摩他,而获得了身心的轻安,已经得到了“奢摩他”,安住在这个“奢摩他”里面,安住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或者说安住于奢摩他的所缘中,舍离散乱的相,心不散于其它的境,也就是完全的安住在之前所安住的境界之上。之后,将心收摄在内,对于在之前所思维的法义,进行观察,并产生信解。

毗婆舍那”梵语 vipassanā,意为“观”“洞察”或“内观”,是佛教禅修中与“奢摩他”(止)并行的核心修行方法,共同构成“止观双运”的完整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如实观察身心现象的本质,穿透无明与执著,最终证悟实相(如无常、苦、无我)。毗婆舍那并非普通的观察,而是以智慧直接照见身心现象的真相:

   无常(一切现象刹那生灭)

   苦(执取无常为常导致苦)

   无我(现象中无独立、恒常的主体)。

2. 断除无明 

   通过持续、精准的观察,破除对身心现象的错觉(如认为身体、感受、念头是“我”或“我所”),从而断除烦恼根源,导向解脱(涅槃)。毗婆舍那的本质,是唤醒众生本具的觉性之光,穿透无明的厚重云层,最终照见生命的实相——

透由之前修学奢摩他获得了身心的轻安后,安住在这个“奢摩他”里面,安住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舍离散乱的相,心不散于其它的境,安住在之前所安住的境界之上。之后,将心收摄在内,对于在之前所思维的法义,进行观察,越来越细并产生信解,观佛自性空,则为毗婆舍那

答:在"奢摩他"上身心轻安后,安住在这个“奢摩他”里面,安住于内,舍离散乱的相,心不散于其它的境,安住在之前所安住的境界之上,然后对在之前所思维的法义,进行观察,用意观察。如:对法的了知,对法的观察,从粗观察,然后越来越细并产生信解,观佛自性空,则为毗婆舍那

何谓毗婆舍那?

答:在"奢摩他"上身心轻安后,安住在这个“奢摩他”里面,安住于内,舍离散乱的相,心不散于其它的境,安住在之前所安住的境界之上,然后对在之前所思维的法义,进行观察,用意观察。如:对法的了知,对法的观察,从粗观察,然后越来越细并产生信解,观佛自性空,则为毗婆舍那

毗婆舍那意为“观” 。它是在奢摩他所成就的定力基础上,对佛法义理、五蕴身心等进行深入的观察、思维、辨析。如前面《解深密经》引文所述,修行者在获得身心轻安、舍离心相后,对所思的诸法在内心进行观察、分辨、寻思、伺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领悟诸法的真实本性,如无常、无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