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菩提心的行心仪轨可以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吗?为什么?
引用于 传吉 在 2024年11月14日, 下午4:25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引用于 吴莹 在 2024年11月14日, 下午4:28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引用于 邓艳华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下午5:16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引用于 骁航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下午6:56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如果要透由行心的仪轨来作发心,这时候就必须要修学行心的学处,
愿心仪轨,发了誓愿的,你愿心的学处做不到,就不要受;单是发了这个愿,要利众生成佛的,没有发誓愿不退的,那就不管你学处能不能做到,都可以受。
那么行心律仪,学处做不到的,那就不能受。
不学学处,可发愿心,但不能受行心律仪。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修学发心的学处,我们可以发起菩提心,但是不能够进一步的去受菩萨戒。
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如果要透由行心的仪轨来作发心,这时候就必须要修学行心的学处,
愿心仪轨,发了誓愿的,你愿心的学处做不到,就不要受;单是发了这个愿,要利众生成佛的,没有发誓愿不退的,那就不管你学处能不能做到,都可以受。
那么行心律仪,学处做不到的,那就不能受。
不学学处,可发愿心,但不能受行心律仪。如果我们没有办法修学发心的学处,我们可以发起菩提心,但是不能够进一步的去受菩萨戒。
引用于 静心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下午7:29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引用于 华韵 在 2024年11月15日, 下午7:56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菩提心的行心仪轨不可以分为要守戒和不守戒的两种。
若有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既然受了行心仪轨就要守戒。
《修次初篇》云:若于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密多,彼犹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引用于 明慧 在 2024年11月16日, 下午9:27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不可以。虽修学与不修学学处皆可受愿心仪轨。但宗大师说行心仪轨不修学其学处是不可受的,且必须修学后再受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令菩提心的力量坚固、增长,保护自己发心的善法、善业不被烦恼、恶业所坏。
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要守戒与不守戒两种。
愿心可有如此二类;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故有人许:【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不可受戒,极为清楚。
不可以。虽修学与不修学学处皆可受愿心仪轨。但宗大师说行心仪轨不修学其学处是不可受的,且必须修学后再受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令菩提心的力量坚固、增长,保护自己发心的善法、善业不被烦恼、恶业所坏。
引用于 觉和 在 2024年12月29日, 上午8:05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守戒、不守戒两种。
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即行心仪轨必守戒。所以有人说:“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这个说法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但不可先受戒,必须修学后再受戒极为清楚。
虽修学与不修学学处皆可受愿心仪轨。但宗大师说行心仪轨不修学其学处是不可受的,且必须修学后再受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令菩提心的力量坚固、增长,保护自己发心的善法、善业不被烦恼、恶业所坏。
答:行心仪轨不可分为守戒、不守戒两种。
若由仪轨受持行心,则不修学其学处者不可受之。即行心仪轨必守戒。所以有人说:“从龙树及无著论师所传律仪仪轨,於众人有可受、不可受之差别”。这个说法不合道理。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仅是发心,亦能承办众多福德。依据此意,《修次初篇》云:【若於一切时处,虽不能学波罗蜜多,彼优能得广大果故,应以方便摄持,发菩提心。】故不学施等学处者,可发其心,但不可先受戒,必须修学后再受戒极为清楚。
虽修学与不修学学处皆可受愿心仪轨。但宗大师说行心仪轨不修学其学处是不可受的,且必须修学后再受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令菩提心的力量坚固、增长,保护自己发心的善法、善业不被烦恼、恶业所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