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289.请回答书中p174疑问:若生此念:“渐次修心,生大悲时,便能发起为利有情愿能成佛之心,仅此即可,何故于此加入增上意乐?”

,

答: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应思:愿有情予乐、离苦之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有,然能肩负承办一切有情之乐、去除其苦之重担者,除大乘行者外无他,故须发起强大心力--增上意乐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

若生愿度脱有情之心,应思:我今尚无法圆满利一个有情;非仅如此,即使获得罗汉果位,亦能利少数有情,其利亦唯承办解脱,不能置於一切智中,故有谁能圆满无量有情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如此思维,则知唯佛有此能力,遂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

答: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应思:愿有情予乐、离苦之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有,然能肩负承办一切有情之乐、去除其苦之重担者,除大乘行者外无他,故须发起强大心力--增上意乐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

 

若生愿度脱有情之心,应思:我今尚无法圆满利一个有情;非仅如此,即使获得罗汉果位,亦能利少数有情,其利亦唯承办解脱,不能置於一切智中,故有谁能圆满无量有情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如此思维,则知唯佛有此能力,遂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

答: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应思:愿有情予乐、离苦之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有,然能肩负承办一切有情之乐、去除其苦之重担者,除大乘行者外无他,故须发起强大心力--增上意乐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

若生愿度脱有情之心,应思:我今尚无法圆满利一个有情;非仅如此,即使获得罗汉果位,亦能利少数有情,其利亦唯承办解脱,不能置於一切智中,故有谁能圆满无量有情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如此思维,则知唯佛有此能力,遂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

七因果的教授里,在生起了悲心之后,加入了增上意乐,透由增上意乐的力量,而发起菩提心。但是有很多的人会对于这一点产生疑问,觉得既然我能够面对一切的有情,生起希望他们离苦的悲心的话,自然而然的想要解决众生的苦,就必须要成佛。因此在悲心之后,直接生起菩提心,也是可以的,不见得要生起增上意乐。所以有人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疑问——何故于此加入增上意乐?

(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小乘的声闻乘的这些人,他们也会修四无量心,也有悲无量,他们也会生起来一个心,就是发起来“为利有情愿成佛”。但是,这个心跟真正的大悲心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小乘行者他们他们缺了一个担负、肩负重担,就是承担度众生的这样的一个增上意乐。所以说,单单是声闻、缘觉的慈悲心是不够的,必须发起这个极强的心力,愿意承担成办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个责任,也就是增上意乐,一定要生起来。因此在生起了悲心,还未生起菩提心之前,必须要先生起增上意乐。也就是生起一颗,我不仅希望他人能够离苦得乐,我希望他人离苦得乐的这件事情,是由我来承担的这种强大的心力。这个增上意乐的心没有,就没有菩提心。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的方式。

只有通过增上意乐心的力量才能发起菩提心。如果我们生起来一个要度众生,想要让他离苦得乐的心,也就是要承担度众生的增上意乐这个心生起来之后,这时候我们应该进一步想到、思惟到:以现今的我而言,不要说是一切的有情,纵使是一位有情的义利,我也没有办法圆满的成办。不仅度不了一个众生,纵使是我们获得两种罗汉的果位,也就是声闻的罗汉位,或者是独觉的罗汉位,也仅仅能利益少数的有情,没有办法利益一切的有情。纵使他要利益有情,也只能够让他们获得一己的解脱,没有办法将有情安置在一切智的佛果当中。所以,小乘的罗汉没有办法利益一切的有情,那么谁有这个能力,能够利益一切的有情,现前、究竟所有的义利呢?思惟之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个世间上除了佛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人具备有这样的一种能力。当我们看到了这一点之后,这时我们对于佛果就会生起强烈的希求,而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

答: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应思:愿有情予乐、离苦之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有,然能肩负承办一切有情之乐、去除其苦之重担者,除大乘行者外无他,故须发起强大心力--增上意乐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

若生愿度脱有情之心,应思:我今尚无法圆满利一个有情;非仅如此,即使获得罗汉果位,亦能利少数有情,其利亦唯承办解脱,不能置於一切智中,故有谁能圆满无量有情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如此思维,则知唯佛有此能力,遂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

答:一、小乘行者虽有悲无量,但没有肩负重担的增上意乐。

应思:愿有情予乐、离苦之慈悲无量,声闻、独觉亦有,然能肩负承办一切有情之乐、去除其苦之重担者,除大乘行者外无他,故须发起强大心力--增上意乐

二、由增上意乐引发菩提心

若生愿度脱有情之心,应思:我今尚无法圆满利一个有情;非仅如此,即使获得罗汉果位,亦能利少数有情,其利亦唯承办解脱,不能置於一切智中,故有谁能圆满无量有情现前、究竟一切义利?如此思维,则知唯佛有此能力,遂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

答:因为声闻之慈悲如母(有心),菩萨之慈悲如父(有承担)。光有心没有佛的能力,是一个众生也度不了的,唯有成佛才能度众。故此加入增上意乐能引发我们趋向更高的境地,从而令生更圆满的菩提心,将菩提心的实义有进一步的认知与落地行持。不仅自己要成佛,也想让(帮助)其他众生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