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导航 - 你在这里:法镜学修道次第: 略论略论释25课
创建帖子和主题。

25课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4、如何确定与对方建立了师徒关系?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三相:质直,具慧,求法义

四相: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

五相:质直,具慧,求法义,敬法及师,善摄心听

质直即不堕党类,具是指要具备一定智慧分清内外道,求法义是要对法有希求心,如教而修,如法寻求其义。在此基础上又添了两条,善摄心听和敬法及师,变成五条,五相中质直,具慧又可以合为取舍善恶说,变成四相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恶说似道是非善说,非内道的东西。虽然听起来像内道,但是仔细辨别却是外道。

比如:把其他宗教思想与佛法捏合到一起,说是正道,或者要把佛法用到世间法里,如“小修在山林,大修在世间”说法等等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在信心不坚固,道心不强,烦恼重的时候,依止的善知识越少越好;等到能观一切众生如佛,一切善知识如佛的时候,就可以多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多与少的差别在于自己是什么情况

如是 and 邓艳华 have reacted to this post.
如是邓艳华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弟子三相:质直、具慧、希求法义

四百论里弟子四相:求法义、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

顺释论里弟子五相:求法义、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善、舍恶

取善即是具慧;舍恶即是质直(正住)

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恭敬法及法师,以善摄心听法,依教而修以寻求法义。弟子五相应牢记于心。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有人去学人间佛教,想怎么把佛法应用在生活之中,和生活相结合,把佛法世间化。于是她就每天约几个人喝喝茶,或者在读书会上一起读读书,换上古装跳跳禅舞,以为生活就是佛法,认为真正的修行是在社会中修行,天天学习这样修行不了。

也有些人认为自己天天学习道次第没有用,要赶快去修,又不知道怎么修,还要弄一些法来修。

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出世的法,出轮回的法,没有说佛法要和世间法融为一体。

唯有具足弟子相才不会被那些恶说似道的东西所骗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比较强,随时都能把善知识看成佛,依止善知识可以多一点;如果自己能力劣,烦恼重,很容易观察善知识过失,挑毛病,对善知识很难生起信心来,那少选一点

4、如何确定与对方建立了师徒关系?

以观察师父是否具备十种德相,最低限度要具备利他心和以重后世为主这两种德相,透过观察自己对师父的信心也生起来了,就会去依止师父,跟着他继续学习,师父也承许你是他的弟子。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三相是质直、具慧、求法义;

四相是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之四种也;以第四之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也;

五相是质直、具慧、求法义、敬法及师、善摄心听。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如果有人又讲佛法又讲儒家道家什么都混起来讲,那就是恶说似道,说很多相似佛法等等。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若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以学我仲登巴(仲登巴平生仅有五师,印二,藏三。)为宜。若能随观上师即佛,则以学孙(孙波瓦,依止了很多上师)为宜,否则不能与依止法合。”

说明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跟自己的信心强弱有关系。

4、如何确定与对方建立了师徒关系?

有在师父面前受三皈五戒菩萨戒等,听师父讲课学习佛法等,尽自己的能力经常身口意承事师父等。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答:三相是质直、具慧、求法义。

四相是: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

五相是:质直、具慧、敬法及师、善摄心听、求法义。

弟子不堕党类,尊敬法与善知识,在法义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利益,生起具慧取善弃恶。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答:虽能住不堕党类,若无具有分别慧,是非善说,非内道的东西。虽然听起来像内道,但是仔细辨别却是外道即是恶说似道。

例:国学,易经、道德经等。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答:依止善知识的多与少具体看弟子具相的情况。若弟子信心比较强,能随观上师即佛可以多依止善知识。若弟子粗劣,信心未成熟者,依止少为益。

4、如何确定与对方建立了师徒关系?

答:皈依 、受戒 、听闻教法,依教奉行、

1、弟子三相与四相或五相如何汇通?

弟子三相:质直,具慧,求法义

弟子四相:求法义利,善摄心听,敬法及师,取舍善恶说。

弟子五相:质直、具慧,求法意乐,敬法及师,善摄心听。

 

四相中的取善说,即具慧,舍恶说,即住质直。舍恶取善,分之为二,故说为五。若具质直、具慧二合为一个取舍善恶,则总摄为四法。三相中质直,具慧,求法义

是最基本,最前提的,只有满足这些,才能择到具德之师,才有机会敬法及师,善摄心听。而且若能不堕党类与具智慧,则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与求法义,皆易生起。

 

2、恶说似道如何解释?举例说明。

说一些相似的佛法,或者把外道法参杂在佛法里面讲,自以为在学解脱之道,实际离解脱越来越远。

比如讲佛法时不讲清净佛法,把儒家道家的内容拿过来讲,认为学佛要先学会做人,或者用儒家道家观念来解释佛法,还觉得三教合一,融汇贯通。

3、自己依止的善知识多与少有何差别?

依止善知识的多少与自己对善知识的信心强弱和自己烦恼粗劣有关系,若是粗劣有情,信心未成熟者,容易观过失,就少一点善知识,若有情信心强,能随观上师即佛,就可以多依止具德善知识。

4.如何确定与对方建立了师徒关系?

师徒双方对对方做观察,若弟子认为师父具德可以跟着学习,师父认为弟子具相,愿意承许对方为弟子,则建立师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