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课
引用于 Lisa 在 2024年7月28日, 下午12:25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
觀察對方是否具足十德,但是末法時期,極其不易得
中等善知識具足五德(具戒、定、慧、通達空性、有悲憫心),具此五德,凡親近者皆能受益。
總而言知,依止的善知識功德要超勝於己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利他为主、重視后世為主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質直、具慧、求法義
《四百頌》云:“質直、具慧、求法義,是則名為聽法囂,不將說法師功德,執為謬聽亦然。謂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稱法囂。則不但不將說者功德執為過失,亦不將聽者功德執為過謬。“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
觀察對方是否具足十德,但是末法時期,極其不易得
中等善知識具足五德(具戒、定、慧、通達空性、有悲憫心),具此五德,凡親近者皆能受益。
總而言知,依止的善知識功德要超勝於己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利他为主、重視后世為主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質直、具慧、求法義
《四百頌》云:“質直、具慧、求法義,是則名為聽法囂,不將說法師功德,執為謬聽亦然。謂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稱法囂。則不但不將說者功德執為過失,亦不將聽者功德執為過謬。“
引用于 小景 在 2024年7月28日, 下午7:01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如同阿底峡尊者去拜会金洲大师,亦不是直接找到后依止,而是先在他的驻地附近同周围的人包括金洲大师的诸多弟子进行交流打听,透过这种间接观察或者直接观察,阿底峡尊者确定金洲大师拥有善知识所具备的所有德相,而发起依止。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阿底峡尊者求法若渴,但宁缺毋滥。根据略论中所描述,应透过善知识所俱的戒定慧,教富饶,德俱,通达空性,精进,善巧说法,具悲悯,无疲厌十德相这样的标准来观察是否为善知识。如果十德难以具足,起码也要具足戒定慧、通达空性,具悲悯五条。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对他人看的比自己重要,对后世看的比现世更为重要,自身具备的功德应该大于其过失。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对比法义关照自己来说,弟子感到很惭,做的都不好。但透过学习和思维,也愿意向着不堕党类随意诽谤自宗或者他宗,对法有希求心,对师有恭敬,听法专心,慢慢增上智慧这样的道路上前进。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如同阿底峡尊者去拜会金洲大师,亦不是直接找到后依止,而是先在他的驻地附近同周围的人包括金洲大师的诸多弟子进行交流打听,透过这种间接观察或者直接观察,阿底峡尊者确定金洲大师拥有善知识所具备的所有德相,而发起依止。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阿底峡尊者求法若渴,但宁缺毋滥。根据略论中所描述,应透过善知识所俱的戒定慧,教富饶,德俱,通达空性,精进,善巧说法,具悲悯,无疲厌十德相这样的标准来观察是否为善知识。如果十德难以具足,起码也要具足戒定慧、通达空性,具悲悯五条。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对他人看的比自己重要,对后世看的比现世更为重要,自身具备的功德应该大于其过失。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对比法义关照自己来说,弟子感到很惭,做的都不好。但透过学习和思维,也愿意向着不堕党类随意诽谤自宗或者他宗,对法有希求心,对师有恭敬,听法专心,慢慢增上智慧这样的道路上前进。
引用于 慧静 在 2024年7月28日, 下午9:19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1)依于善知识的德相来观察,现在圆满具足十个德相的善知识虽然很难获得,但是中品和最低限度的善知识还是有很多的,我们需要依之而做抉择:中等的善知识具三学,通真实有悲心,这五个为主,以这五个方面去做观察,如果满足条件,我们就应努力依止。或者按照善知识的最低限度去观察,满足两个条件:利他重于利己,后世重于现世。
(2)学习阿底峡尊者跟所观察的善知识的弟子如何,依其弟子如果很好,则可作参考。
(3)观察善知识是否与自己有缘,就是能直接指导自己,而不是一味追求名师却很难联系上。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1)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悲心
(2)于此生后世中,以重视后世为主。--注重业果(至少能帮我们进入到下士道)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几个弟子德相都做的不好,容易堕党类,不善于区分正法和相似佛法,求法意乐心不强,不过随着听闻师父教授的佛法,我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一点改善,特别是道次第的学习,认识到一切佛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须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别,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烦恼的法来修习。也能一定程度上粗浅的区分认识相似佛法和外道,并尽量远离。对法的学习偶有意乐产生,一些时候能觉得闻思佛法比世间的享乐更能让人快乐,在一些时候能舍弃玩乐来学习佛法,但更多时候还是被烦恼带着走了。所以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恭敬法师和法以及攝心听法这两个方面相对好一些。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听法时也会因为其他事或者身体疲劳而听法并不特别入心。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1)依于善知识的德相来观察,现在圆满具足十个德相的善知识虽然很难获得,但是中品和最低限度的善知识还是有很多的,我们需要依之而做抉择:中等的善知识具三学,通真实有悲心,这五个为主,以这五个方面去做观察,如果满足条件,我们就应努力依止。或者按照善知识的最低限度去观察,满足两个条件:利他重于利己,后世重于现世。
(2)学习阿底峡尊者跟所观察的善知识的弟子如何,依其弟子如果很好,则可作参考。
(3)观察善知识是否与自己有缘,就是能直接指导自己,而不是一味追求名师却很难联系上。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1)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悲心
(2)于此生后世中,以重视后世为主。--注重业果(至少能帮我们进入到下士道)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几个弟子德相都做的不好,容易堕党类,不善于区分正法和相似佛法,求法意乐心不强,不过随着听闻师父教授的佛法,我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一点改善,特别是道次第的学习,认识到一切佛法都是一个补特伽罗成佛所必须的,没有高低好坏之别,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烦恼的法来修习。也能一定程度上粗浅的区分认识相似佛法和外道,并尽量远离。对法的学习偶有意乐产生,一些时候能觉得闻思佛法比世间的享乐更能让人快乐,在一些时候能舍弃玩乐来学习佛法,但更多时候还是被烦恼带着走了。所以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恭敬法师和法以及攝心听法这两个方面相对好一些。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听法时也会因为其他事或者身体疲劳而听法并不特别入心。
引用于 如是 在 2024年7月29日, 下午2:45答:1、观察是不是善知识,首先用所学过的善知识的十种德相来观察;其次,像阿底狭尊者那样先观察善知识的弟子如何;再者,观察自己对善知识是否心生欢喜,与善知识的缘分如何。
2、对善知识的最低要求是要有戒律和慈悲,重后世不重现世。
3、做为弟子的也要具足弟子相。弟子相是:正住、具慧、希求,还要让自己成为闻器。通过这些年跟随师父学习,知道了要正住不能堕党类,现在基本能做到;也有一点初步辨别正法与相似佛法的能力,如看到一些网络上讲佛法修行的文章,不会盲目信奉;在希求方面,一直对学习佛法有较强的希求心。
答:1、观察是不是善知识,首先用所学过的善知识的十种德相来观察;其次,像阿底狭尊者那样先观察善知识的弟子如何;再者,观察自己对善知识是否心生欢喜,与善知识的缘分如何。
2、对善知识的最低要求是要有戒律和慈悲,重后世不重现世。
3、做为弟子的也要具足弟子相。弟子相是:正住、具慧、希求,还要让自己成为闻器。通过这些年跟随师父学习,知道了要正住不能堕党类,现在基本能做到;也有一点初步辨别正法与相似佛法的能力,如看到一些网络上讲佛法修行的文章,不会盲目信奉;在希求方面,一直对学习佛法有较强的希求心。
引用于 帅雅馨 在 2024年7月30日, 下午6:46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用是否有十个德相,通达三士道来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最低以对方是否有慈悲之心及轻现世重后世来观察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最低要求有二:以利他为主及轻现世重后世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弟子相:正住、具慧、求法义
正住不堕党类,对正法和相似佛法的辨别及对正法的希求心是具弟子相。慧法尽量按照弟子相的要求去做,能够具备弟子相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用是否有十个德相,通达三士道来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最低以对方是否有慈悲之心及轻现世重后世来观察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最低要求有二:以利他为主及轻现世重后世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弟子相:正住、具慧、求法义
正住不堕党类,对正法和相似佛法的辨别及对正法的希求心是具弟子相。慧法尽量按照弟子相的要求去做,能够具备弟子相
引用于 阿兰若 在 2024年7月30日, 下午7:18
- 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谓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具足十德,即颂中之一戒、二定、三慧、四德胜、五精进、六教授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悲悯、十断疲厌。此十种,乃为师者应具之相
末法时期具圆满很难求 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有中等,有下等,这样也能观察他是不是善知识
- 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持戒和悲悯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
- 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
- 质直,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
- 具慧 于法具大希求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 于法师起大恭敬 弃舍恶说受取善说
求法义 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弟子相不全,后当徐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
- 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谓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
具足十德,即颂中之一戒、二定、三慧、四德胜、五精进、六教授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悲悯、十断疲厌。此十种,乃为师者应具之相
末法时期具圆满很难求 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有中等,有下等,这样也能观察他是不是善知识
- 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持戒和悲悯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
- 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
- 质直,即无偏无党之义,谓心具正直,则不堕党类。
- 具慧 于法具大希求 听闻之时善住其意 于法师起大恭敬 弃舍恶说受取善说
求法义 应如法以寻求其义。否则如对画像然,毫无意义。(画像之喻,含有画饼不能充饥意。)
弟子相不全,后当徐于求全之因,加功努力。
引用于 慧根 在 2024年7月30日, 下午8:32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具戒定慧,功德好,精进,学的佛法多,知识量渊博,通达真实,善说法,有慈悲心,断疲厌愿意讲给你听。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恭敬尊重善法善知识,具质直,希求佛法。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具戒定慧,功德好,精进,学的佛法多,知识量渊博,通达真实,善说法,有慈悲心,断疲厌愿意讲给你听。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恭敬尊重善法善知识,具质直,希求佛法。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8月2日, 下午5:54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博多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然以具前五德,亦能饶益徒众。”
凡说法,以能转变有情身心为最要。佛之所以异于人者,即在能深入人心,调伏一切烦恼也。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昔阿底峡往见金洲大师,既至,复访察十日,以观其真具上师德相与否,而后依之。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正住、具慧、希求。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博多瓦云:“具三学,通真实及有悲心,五者为主。然以具前五德,亦能饶益徒众。”
凡说法,以能转变有情身心为最要。佛之所以异于人者,即在能深入人心,调伏一切烦恼也。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昔阿底峡往见金洲大师,既至,复访察十日,以观其真具上师德相与否,而后依之。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上师德相,于自他二利中,以利他为主;于此生与后世,以重视后世为主,此为最低限度之上师德相。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正住、具慧、希求。
引用于 邓艳华 在 2024年8月5日, 下午5:19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观察善知识是否具有十相。最低要求是具有悲心和轻现世重后世。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最低要求是具有悲心和轻现世重后世。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弟子五相中各相做到50%,另外50%还需要继续完善。
1、用什么方法观察对方是不是善知识?
答:观察善知识是否具有十相。最低要求是具有悲心和轻现世重后世。
2、善知识最低要求是什么?
答:最低要求是具有悲心和轻现世重后世。
3、您具备多少弟子相?
答:弟子五相中各相做到50%,另外50%还需要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