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33、暇身难得,云何可知?

请回复

答:思维暇身难得,如《事教》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由此可知,暇身是非常难得的。

如‘盲龟浮木’的故事中所说,在无边大海中海底中有只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刚好能遇到漂在大海上一块木片,木中有个洞(轭木孔),此木孔与盲龟值遇,一须海静无波,二须木有定处,否则须龟随时在水面寻木,或常延颈以待,具此众多因缘。盲龟竟得值木,且颈又适当木孔,宁非徼幸中之徼幸,希有中之希有耶。

上述表喻:大海比喻生死,龟比喻行人,盲比喻无慧,百年一伸颈,比喻修善难,海底比喻三恶趣,木孔比喻佛法,木浮不定,比喻佛在十方显隐不定,非常住一方。无慧有情,常处三恶趣,此生偶然获得善趣身,且生于南洲,是多么的稀有难得。

 

答:思维暇身难得,如《事教》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由此可知,暇身是非常难得的。

 

如‘盲龟浮木’的故事中所说,在无边大海中,海底中有只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刚好能遇到漂在大海上一块木片,木中有个洞(轭木孔),此木孔与盲龟值遇,一须海静无波,二须木有定处,否则须龟随时在水面寻木,或常延颈以待,具此众多因缘。盲龟竟得值木,且颈又适当木孔,宁非徼幸中之徼幸,希有中之希有耶。

 

上述表喻:大海比喻生死,龟比喻行人,盲比喻无慧,百年一伸颈,比喻修善难,海底比喻三恶趣,木孔比喻佛法,木浮不定,比喻佛在十方显隐不定,非常住一方。无慧有情,常处三恶趣,此生偶然获得善趣身,且生于南洲,是多么的稀有难得。

213、暇身难得,云何可知?

答:思维暇身难得,如《事教》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由此可知,暇身是非常难得的。

如‘盲龟浮木’的故事中所说,在无边大海中海底中有只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刚好能遇到漂在大海上一块木片片,木中有个洞(轭木孔),此木孔与盲龟值遇,一须海静无波,二须木有定处,否则须龟随时在水面寻木,或常延颈以待,具此众多因缘。盲龟竟得值木,且颈又适当木孔,宁非徼幸中之徼幸,希有中之希有耶。

上述表喻:大海比喻生死,龟比喻行人,盲比喻无慧,百年一伸颈,比喻修善难,海底比喻三恶趣,木孔比喻佛法,木浮不定,比喻佛在十方显隐不定,非常住一方。无慧有情,常处三恶趣,此生偶然获得善趣身,且生于南洲,是多么的稀有难得。

暇满人身为何如此难得呢?

论中从三个方面作回答。

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说:“人们多数都是行持不善业,所以诸凡夫死后多数决定趣入恶道。”这是说,因为善趣的人类等,多数也都行持十不善业等不善品,因此死后多数也都是趣入恶道。

此段是通过人类等普遍造集十恶业,而成立多数人都将失去人身,堕入恶趣。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

又比如对菩萨起嗔恚心,随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就需要经历这么多的劫数住在阿鼻地狱当中。

这是通过对菩萨起嗔心为例,说明人类极易造下严重的罪业,由此罪业将导致长劫住在恶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来成立人身难得之理。以下再由“宿业未消”来成立。

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何况人们内心当中,现在还有过去多生以来所造集的许多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尚未产生,又不曾以对治力破坏罪业的种子,那怎能不经多劫住在恶趣中呢?

无始至今,在无边漫长的时间中,我们不知造下了多少罪业。想想自己贪嗔痴的恶习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当中都要造下许多罪业,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无量生中,以三毒烦恼造下的罪业必定无量无边,就像《行愿品》中所说:“假使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无法容受。”现在既然相续中存在如此多的罪业,而且果报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种对治力破坏罪业种子,那么,这些罪业定将成熟恶趣的果报,而且以其数量之多、罪业之重,必定会使我们长劫住在恶趣。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如是对过去生中所造下的恶趣之因,若能决定以四力忏悔净治,并且防止未来再造新罪,那么诸善趣虽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贵,但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实在非常稀少。如果不这样修治,就必定会趣入恶道,一旦趣入了恶趣,就无法修习善法,只有相续不断地造恶,因此经过许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何况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时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难。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入行论》说:以我如此放逸的行为,来世将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转生恶趣,那只有造作恶业,完全没有善行。如果现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时候,我却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堕落恶趣被剧苦障蔽,那时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

在恶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许多恶业,如此纵然经过一百俱胝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转生善趣。所以,佛陀说:人身非常难得,就像盲龟的颈项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轭木的孔隙一样困难。

“盲龟值木”的比喻,是说明从恶趣死后转为暇满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龟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轭木在茫茫大海中四处漂浮不定,盲龟没有能看见轭木的眼睛,轭木也没有寻找盲龟的心,所以盲龟浮出海面,其颈项恰好穿入轭木孔隙的机率,几乎是零。暇满人身就如同盲龟值木这般难得。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入行论》说:即便是在一刹那间造作重罪,尚且要在无间地狱中长住一劫,何况无始生死以来不断地作恶,如此怎能转生善趣呢?

答:暇身难得,从以下亦可知:

1.如《事教》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2.如《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惟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3.如《亲友书》云:“从旁生出得人身,较龟处海遇轭木,孔隙尤难故大王,应行正法令有果。若以众宝饰金器,而用除弃吐秽等,若生人中作恶业,此极愚蒙过于彼。”

4.《弟子书》中亦云:“得极难得人身已,应勤修证所思义。”

由此可见,人身难得,犹如盲龟浮木,这极难得的人身应勤修正法,不要空过浪费。

133、暇身难得,云何可知?

答:【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说:“人们多数都是行持不善业,所以诸凡夫死后多数决定趣入恶道。”这是说,因为善趣的人类等,多数也都行持十不善业等不善品,因此死后多数也都是趣入恶道。

此段是通过人类等普遍造集十恶业,而成立多数人都将失去人身,堕入恶趣。

【又如于菩萨所起嗔恚心,一一刹那尚须经劫住阿鼻狱。】

又比如对菩萨起嗔恚心,随起多少刹那的嗔心,就需要经历这么多的劫数住在阿鼻地狱当中。

这是通过对菩萨起嗔心为例,说明人类极易造下严重的罪业,由此罪业将导致长劫住在恶趣而不得人身。

以上二者皆由“造集新罪”的角度,来成立人身难得之理。以下再由“宿业未消”来成立。

【况内相续,现有往昔多生所造众多恶业,果未出生,对治未坏,岂能不经多劫住恶趣耶?】

何况人们内心当中,现在还有过去多生以来所造集的许多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尚未产生,又不曾以对治力破坏罪业的种子,那怎能不经多劫住在恶趣中呢?

无始至今,在无边漫长的时间中,我们不知造下了多少罪业。想想自己贪嗔痴的恶习之重,即便在今生短短一天当中都要造下许多罪业,由此即可比量推知,自己往昔无量生中,以三毒烦恼造下的罪业必定无量无边,就像《行愿品》中所说:“假使罪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无法容受。”现在既然相续中存在如此多的罪业,而且果报也尚未成熟,又未曾以四种对治力破坏罪业种子,那么,这些罪业定将成熟恶趣的果报,而且以其数量之多、罪业之重,必定会使我们长劫住在恶趣。

【如是若能决定净治往昔所造恶趣之因,防护新造,则诸善趣虽非希贵,然能尔者实极稀少。若未如是修则定往恶趣,既入恶趣则不能修善,相续为恶,故经多劫,虽善趣名亦不得闻,故极难得。】

如是对过去生中所造下的恶趣之因,若能决定以四力忏悔净治,并且防止未来再造新罪,那么诸善趣虽然也不是很稀有珍贵,但是能够这样做的人实在非常稀少。如果不这样修治,就必定会趣入恶道,一旦趣入了恶趣,就无法修习善法,只有相续不断地造恶,因此经过许多大劫,即使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何况修集善趣之因,所以那时想要再得到人身已非常困难。

【《入行论》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恶全无善。若时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入行论》说:以我如此放逸的行为,来世将得不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而转生恶趣,那只有造作恶业,完全没有善行。如果现在具足人身有能力行善的时候,我却不努力行持善法,一旦堕落恶趣被剧苦障蔽,那时我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未能作诸善,然已作众恶,经百俱胝劫,不闻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说人极难得,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

在恶趣中非但不能行善,反而造下许多恶业,如此纵然经过一百俱胝劫,也听不到善趣的名称,何况转生善趣。所以,佛陀说:人身非常难得,就像盲龟的颈项要穿入漂浮在海中轭木的孔隙一样困难。

“盲龟值木”的比喻,是说明从恶趣死后转为暇满人身的可能性很小。盲龟在海底每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轭木在茫茫大海中四处漂浮不定,盲龟没有能看见轭木的眼睛,轭木也没有寻找盲龟的心,所以盲龟浮出海面,其颈项恰好穿入轭木孔隙的机率,几乎是零。暇满人身就如同盲龟值木这般难得。

【“虽刹那作罪,尚住无间劫,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入行论》说:即便是在一刹那间造作重罪,尚且要在无间地狱中长住一劫,何况无始生死以来不断地作恶,如此怎

133、暇身难得,云何可知?

筌思维暇身难得,如《事教》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由此可知,暇身是非常难得的。

如‘盲龟浮木′的故事中所说,在无边大海中,海底中有只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刚好能遇到漂在大海上一块木片,木中有个洞(轭木孔),此木孔与盲龟值遇,一须海静无波,二须木有定处,否则须龟随时在水面寻木,或常延颈以待,具此众多因缘。盲龟竟得值木,且颈又适当木孔,宁非徼幸中之徼幸,希有中之希有耶。

上述麦喻:大海比喻生死,龟比喻行人,盲比喻无慧,百年一伸颈,比喻修善难,海底比喻三恶趣。木孔比喻佛法,木浮不定,比喻佛在十方显隐不定,非常住一方。无慧有情,常处三恶趣,此生偶然获得善趣身,且生于南洲,是多幺的稀有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