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21、课

1、你如何意罚他人?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4、自心智是何?

唯识四组:慧名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过去未学佛时遇到欺负自己的领导或同事时,心里想:这个坏旦领导快下台,这个小人那天倒霉才好呢。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因为意业的力量极大,重于身业口业,如论中的弹咤迦等三个城市的人民,因仙人发嗔心,一下子弄死了所有的人,使之成为空城。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所缘的是自己心识所变现的他人心的相分做为所缘的境。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相分。慧名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离得远远的,置之不理,放弃。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身口意三方面,意的力量最大最狠。古印度的三个城市,弹宅迦城、末蹬迦城、羯陵伽城,曾经是人烟稠密的地方,因为国王侮辱了仙人,仙人发起嗔心,三国的众生全部被杀死。由此可见,由识转变的增上缘的力量,可以让他有情死,不一定要依外色业道,用识以外的什么刀枪之类能把这个众生杀死。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外人认为,佛说的他心智,是指了解他人的心的智慧,所缘的是他心境,也就是他人的心,是外境。

4、自心智是何?

了解自己的心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比如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听话犯了错,我会对孩子冷处理,置之不理;

再比如我对身边的人有矛盾有意见,我就不搭理对方等。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意罚是大罪”,这里拿身业、语业、意业做比较,三业也叫三罚,意罚是最重的,其一身业语业都是意业所牵引,其二意业也就是心识,心识的转变力非常大,能够成立杀业,比身语业更重。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他心智所缘是指他心境,别人的心,自己以外的心。这里说凡夫外道二乘的都不能如实知道他人的心,只有佛才有他心智,真实知道一切境。

4、自心智是何?

自心智是指不能真实知道自心的智慧。因为被无明覆盖,法执未去,所知障未除,所以不能如实了知。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直接忽略他人,不理会他人。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因为的意业的力量最大,例如以前印度有三个城市,一为“弹咤迦城”,二为“末蹬迦城”,三为“羯陵迦城”,都是人烟稠集的地方,现在都成为空无人住的旷野。这是因为从前有一班仙人,被国王污辱了,他忍受不来,就发起瞋心来,令这几处城市里面的人民,统统都弄得死光了。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了解自己的心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对于极难相处的人,保持距离,但不至于远到丧失利益他的可能。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佛说,身语意三业,意重,身语乃轻。

有大富长者,名邬波离,欲破佛义,逐立义云,我立三罚,身为最重,次口,后心。瞿昙云何说心罚重?

世尊于时,在眉絺罗国,国城五日方行一边。

佛问长者,若人行杀,几日杀此国人得尽?

长者答曰,或七日,或十日,或一月。

佛复问,仙人起瞋心杀,几日得尽?

长者答曰,一时国人皆尽。

所以,意罚是大罪。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是一个本质境,菩萨以下的他心智,缘他心的时候,不是直接亲缘他心,而是心里变一个跟他心差不多的相分,然后,缘自心的这个相分。佛的他心智不在此例。

 

4、自心智是何?

答: 缘自心的智,也不是亲取自心,也是变相而缘。既是变相,不是本质境,叫不如实。自心智是以见分来缘的,后面的见分把前面的见分变个相来缘,非自证分、证自证分,名为自心智。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无视他,不理他,忽略他,故意冷落他,对他不理不睬。
他给自己说话,当作没听见,充耳不闻。
看到他,视他为空气,当作没看见,看也不看他一眼,视而不见。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因为意罚是自己心里对别人的惩罚,比如以猛利的嗔心,内心对别人各种诅咒,甚至想着怎样以残忍的手段把别人杀死。

从菩提心的角度来说,意罚就是退失了菩提心,因为你想的是怎样伤害众生,怎样损恼众生,甚至要断众生的命,所以意罚是大罪。

以杀生论,一个人在一日之内,如果他以身,用刀枪棍棒去杀人,不论他怎样杀人,能被他杀掉的众生都是有限的。

但是他如果意罚众生,在心里想着杀众生的话,他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想象把很多很多的众生一口气杀掉,要杀掉的众生的数量可以是无量无边的,远远多于他实际用刀枪棍棒去杀众生的数量。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的所缘,是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己的心的智慧。其实在未成佛以前,我们的心都是被无知无明所覆盖,没有真实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俱舍论》里佛说,身語意三个业里边,意业的罪最大。因为意就是识。识的转变这个增上力,可以使他有情死,不一定要依外色业道什么刀槍之类才能把这个衆生殺死。

我现在还没这么强的心念,能够用心识意念犯下大罪。但平时生活里会,而且是经常会因烦恼习气在心里会对别人生起这样那样不好的念头,这种念头就是比身体去做、语言去说还要重。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意罚就是意业,佛说身語意三个业里边,意业的罪最大。为什么佛说意罚是大罪?因为意就是识。识的转变这个增上力,可以使他有情死,不一定要依外色业道什么刀槍之类才能把这个衆生殺死,不需要。都在识里边,以增上缘的力量,就可以使有情死,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之所缘是自己的心外别人的心,别人的心也是境。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因为有无知而不能自知,就你怎么能知道别人的心呢。凡夫、外道、二乘人对自心智、他心智都不能如实知。因为被法执这个无知所覆盖住,故而不能知道,只有佛的智慧,才能如实知道一切境界。

第22课

(唯识四组)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心里咒一个人工作不顺利,生活不幸福。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意业比身业语业力量强大,而且后果更严重。所以意罚是大罪。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所缘是他心的智慧。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就是自己心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没学佛前:有人得罪自己了,就会嗔心诅咒。学佛后:有人得罪自己了,不敢意罚了,知道恨出恨返回,害了自己。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意业的罪最大。为什么佛说意罚是大罪?因为意就是识。都在识里边,以增上缘的力量,就可以使有情死。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别人的心也是境。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己心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放棄于對方溝通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相對于“身”“口”來講,“意”罰的力量是最猛烈的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答:知自己心的智慧

1.世间人说的诅咒就属于意罚。
2.佛通过“仙人”意杀的案例,来证明意不仅能杀,而且意的作业最大,大于身口。
《俱舍论》云,三个罚业(身口意)相互比较,意业最大。五无间罪里面,破僧罪最大;五个偏见里面,邪见罪最大;在身语意里面,意业罪最大。
由于破僧等是虚诳语,身语业比起意业罪来,还要小一些。所以用意罚杀害无量众生,比起破僧罪还要大。
大乘认为,破僧罪感一劫的无间罪;意罚感无量劫受无间果。
俱舍论认为,破僧意罚均感一劫无间果报,受苦却是比破僧大无量倍多。
3.唯实宗认为,他心是本质境。而我们心缘他心的时候,不是直接亲缘他心,而是心里变一个跟他心差不多的相分,然后缘自心的这个相分,这叫他心智。
4.自心智缘自心这个境,也不是亲取自心,也要变一个相来缘。自心缘自心,是前后缘,不是同一刹那,因为是前后缘,需要变个相分出来,变相而缘。缘的不是本质,所以不如实。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放棄于對方溝通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相對于“身”“口”來講,“意”罰的力量是最猛烈的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答:知自己心的智慧

1,心里诅咒或不理对方

2,①从杀的数量来看,佛陀时期,相同时间内,意杀比身杀数量多多了,获得罪也大。

②从杀后得果报来看,大乘认为,意杀感无量劫的无间果报,而破僧和邪见只感一劫的无间果报。小乘认为意杀和破僧都感一劫果报,但受的苦大得多。

3,自心的相分。唯识认为,我们心缘他心时,不是直接缘他心,而是自心变一个跟他心差不多的相分,然后缘自心的这个相分。

4,自心智:缘自心的那些智。自心智是以见分来缘的,后面的见分把前面的见分变个相来缘。属于见分。

唯识3组华藏师兄

 

第22课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在心里面把他放弃了,如师父不接受你的供养。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可知用这身口意“三罚”来罚人,意罚为大罪。亦即是说,这“三业”罚人力量的比较,用心意去罚人的确是最大最狠啊。因心的力量最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的人不能真实知道别人的心事的。知境不如实,只有佛才能无所不知。不但凡夫,外道,即使二乘人也不能如实知道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也不能真实知道自心。因无明未破,法执未去,所知障还没有完全除掉,都是不能如实了知。

唯识3组德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意罚是心中有损害他有情的意乐,故以忿恚等为体性。学佛前会有害、恨这种较強的意罚心。学佛后心调柔了许多,意罚主要是忿、恼和偶尔的嫉。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再厉害的身罚和语罚,其作用的时间、处所及强度都是有限的。而意罚可以用强力的意乐、对广大或无量的对境并且长时间施加,故意罚为大罪。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他心智所缘是自识所变之相分,是由他心为增上缘,以他心通而了知自识所变,类似他心行相的自所变相。

4、自心智是何?

自心智是与自识相应,于所观境简择为性的心所。

1、你是如何意罚他人?

      答:以前没学佛,遇到不顺心之事,不理不睬对付。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因为用身,口,意三罚来罚人,意罚为大罪,这个心意去罚人是最狠的,具体从弹咤迦等空等例子中能看出,原先是很繁华的三大城市,就因仙人受辱气得把三个城市里的人都杀死,变得慌无人烟了。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之所缘是自己心识所变现的他人心的相分。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相分。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意罚,包括生起伤害有情的心或不利益的心。有意罚的现象:如家人不听自己的建议,就会生起不理的心;看到有人作不对的事情,还会讨厌;得知不友好国家出现不利状况,有点幸灾乐祸的心理。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一是身业语业意业三业中,佛说意业的罪最大。二是心的力量大,经中说弹咤迦等三城,因仙人生起愤怒心,令城内的人全部死亡变为山林。三是造罪的心力强、范围广、时间长,可用很强的意乐、对广大有情并且长时间生起伤害之心。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他心智,是指了解他人心的智慧。其所缘,是以他心为增上缘,在自心变出的相分。没成佛不可能有他心智,虽知他心但不如实。

4、自心智是何?

答:自心智,是了解自心的智慧。除佛以外,因被无明、法执、所知障覆弊,对自心也不能如实知。

1.你如何意罚他人?

答:对于伤害我的人,永远都是不理睬。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答:思就是业,身语想要什么,都要先思维,然后再去做。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答:缘的是以他人的心为境。

 

4.自心智是何?

答:就是了自己的处在什么状况的智慧。

1、你如何意罚他人?

冷处理、不想理对方。

2、为什么意罚是大罪?

从前印度有三个城市,一为“弹咤迦城”,二为“末蹬迦城”,三为“羯陵迦城”,本来都是繁荣的国家,后来都变成空寂的山林,都是因为仙人心里起愤恨心,使整个国家成了空无人住的旷野,意罚可以杀很多人,所以意业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不一定要身语。意业的罪感无量劫受无间果。

3、他心智之所缘是什么?

缘“他人的心”

4、自心智是何?

自心智是自己心的智慧,没有成佛之前,我们的心都是无知、无明、黑暗的。

德慧学长唯识总结

 

唯识二十论讲话学习心得

唯识二十论可以说是一场大辩论的情景再现,针对唯识家”三界唯识,离识无境”的观点,外道和小乘提出了种种问难,依述记说外人提出七大问难:1若境非实,则处决定、时决定、相续不决定、有作用四义不应成,2现量证境故境应实有,3梦境非实醒时能知,醒时非实为何众皆不知,4听闻正邪法者二识决定说明有实境,5境若都非实,为何梦觉果不同?6有杀等身业境应实有,7由他心智可知有实境。针对以上问难,唯识宗一一予以破斥,由此显发唯识义理。
唯识宗并不否认外境的存在,否认的是离识有独立存在的外境。唯识宗认为,境只是心所变的相分,是似境识。有情无量则识无量,但离识而有的色法一点都没有。
师父讲过的五蕴、百法都属于唯识的体系,其中色法是心、心所二所现影,由于我们骨子里那种物质.客观存在的理念,让我们很难理解唯识的法义,这点相信很多人有同感。那如何正确理解唯识的义理呢?德慧个人观点,如果能吃透”相续不决定”在唯识无实境下如何成立,以及”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这两点的内涵,就比较容易建立唯识无境的宗义观。这两点分别阐述了识与境、识与识的关系,下面分别说明。
先说相续不决定,外人认为境是实有,那么境可以离开心而存在,就象一座山,人在或者不在,你见或不见,山就在那里。一个人也好,一群人也罢,看到的都是同一座山,这些人即使离开,山依然在那里。外人不能理解山是识所变,那每个人的识都应该变出一座山,而色法的特点是有碍,这里摆下了一座山,那其他的山就不可能在这里出现,如果按唯识说的,应该每个人的识都变出自己所见的山,那这么多人同时变出的山难道不会互相障碍吗?唯识宗认为,山是识所变的相分,山包含在识内,每个人所见的山都是自识所变的相分,此人所见的山是他自己识中的山,彼人所见的山是彼识中所变的山,这些山体性各异(这不同于外人认为多人见到同一座山),看似都在同一处所,实则是不同人各自的识所变,因为共业的缘故,大家在同一处所见到了貌似相同的山,但这所见的山实则是每个人的遍计所执的虚妄的山,也并不是真的相分,因凡夫被法执所染,并不能见到真实的相分,虽然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有相分是否真实的争论,但只要是唯识家都承许我们凡夫所见的山只是在相分上生起的遍计所执的虚妄影像而已。既然这个山的影像都是虚妄的,再多的人见到似乎是同一座山,实则只是假相在同一处所的显现,那有什么不合理的呢如同一群患了黄疸病的人,都看到了黄色的雪山,难道这个黄色的雪山是真实的外境吗?不过是每个人的心所变,自变自缘。如果色法是那么实实在在的有碍,为何有神通的人能穿墙过壁如若无物呢?
上面是识与境的关系,识与识之间如何作用的,就是二十论中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之后颂词所讲的。唯识并不是唯自,有无量的有情就有无量的识,每个识的外境固然都是自识所变,但并不排除识与识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自己的识虽然不能缘他人的识,因为如果自识能变出他识,则他识也应能变出识,如此会有变境无穷的过失。但识与识之间可以互相作为增上缘而辗转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也可以称为疏缘,因为这个影响我们在听善知识 讲法时,便以善知识的识为增上缘,自识变现出听到的声音作为耳识的亲所缘缘,变善现出善知识的样子作为眼识的亲所缘缘,听法后再由意识分别而增长善法。类似的,如果有强烈的杀心,由此变现出所杀的各种色境,又以被杀者为增上缘自识转变成就杀业。从被杀者的角度,以杀者为增上缘,自识变出被杀的种种色境,自识也因此转变,结束此世的众同分,转变进入下一世的众同分,心识继续在轮回中流转。同样的,他心智的所缘并不是他识,而是自识所变,是以他识为增上缘,变出类似他人心中所想实则只是自心所变的法境。这样二识辗转增上二识决定的例子,现实中无处不在,比如两个恋人以彼此为增上缘,贪爱的心越来越炽盛,辗转增上。又如两个仇人以彼此为增上缘,嗔心辗转增上,日益增长。这些道理正说明我们应多亲近善知识善友,远离恶知识恶友。
以上是德慧学习过程中的一点浅薄体会,如有错误请大家不吝指正。师父之前给我们开示的五蕴、百法都是唯识的理路,八识规矩颂则为现在的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因明的方法在唯识与外人的辨析中被大量应用,这都是师父教授次第的善巧,感恩师父,也愿上师三宝加持我们消除一切障碍,增长深细智慧,圆满无谬通达唯识的宗义,早日变现出自心的净土。

你如何意罚他人?

不理他人,给他人保持距离,心里没有放弃利益他人。

为什么说意罚是大罪?

意罚是心的力量,如果一个母亲诅咒自己的孩子,心里放弃这个孩子,不怎么关心他,这个孩子生活的就不怎么好,所以说心的力量超过身语。

他心智所缘是什么?

他心智所缘的是他人的心里想法,没有成佛之前,没有办法完全了解他人心里的想法,只有成佛。

 

自心智是何?

是了知自己的心。

   学《唯识二十颂》心得

      首先感恩师父花了二个多月时间带我们学了《唯识二十颂》讲话,让我也了解了这里面共回答了七个问题:一、从第一至十四颂说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征实境执,也叫世事乖宗难。二、第十五至十六前半颂:释小乘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也叫圣教相违难。三、第十六后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也称现量违宗难。四、第十七前半颂: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也叫二识决定难。五、十七后半颂: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也称梦作不受难。六、十八至十九颂: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诘他宗失,也称杀生无罪难。七、二十颂: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也称外取他心难。

     接下来对颂词的理解作一一回顾:唯识宗旨——唯识无境。

     1、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外人提出第一个问难:假使只有识没有实在的外境,那么处,时决定,有情相续不决定,外境有作用这四事不成立。但事实是四事皆成立,我在看手机,我在写字这难道不是实境吗?再说如你所说一切唯识变,那我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北京天安门,白天也可以看到月亮啊,事实并不能,所以唯识的思想也不成立啊!

      2、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唯识反驳到怎么不成立,你梦中见到天安门也是有处决定,晚上梦见白天的太阳也有时决定,难道是真的?梦中从高楼跳下来吓得一身汗,这不是有作用吗?还有同是一条河水,天人见到是琉璃,人见的是水,饿鬼见到是脓河,他们各自所见不同难道是实有吗?

      3、一切如地狱,同见狱卒等,能为逼害事,故四义皆成——那么唯识又举地狱里的狱卒作比喻,象牛头马面等只有在地狱里才见到,这不是也有处决定吗?还有时能出现有时不出现,这也是有时间决定。再说众多地狱象剑林有刺杀,刀山地狱有挤压,镬汤地狱有烧煮等,这都是有作用,难道都是真的吗?

      4、如天上傍生,地狱中不尔,所执个旁生鬼,不受彼苦故——这是外人提出第二个问难:天上旁生是真实有的,那么地狱中旁生也是真实有的。唯识答复是:天上旁生是业所感受乐报的。地狱旁生是罪人业识所变不受苦的,一𠆤要受一个不受,一个真一个假不能相提并论。

       5、若许由业力,有异大种生,起如是转变,于识何不许——外人第三个问难:照你们唯识所说,地狱旁生是业所感,就不是识所变啊?

    唯识答复是你们既承认是业所感,为什么不共许是识所变呢!

     6、业熏习余处,执余处有果,所熏识有果,不许有何因——唯识继续问你们执业熏习在色上,思心所上,在这些地方感果。在识上感果,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呢?为什么执外感果,有什么依据呢!

     外人说有啊:佛说的十二处教就是依据。

      7、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说有色等处,如化生有情——唯识答复:佛说的十二处教法,是佛的密意,善巧方便,为度化不同根器的众生,说有五根五境十处,是针对实我的外道,说有化生有情,是为了针对执断见的外道,并不是真实有色等处,目的是度化这一类的众生趋入佛道。

      8、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外人继续问:那你们说这十处:五根五境是从哪里生的呢?它们与识又是什么关系呢?

      唯识答复:根与境都是从识里来的,识是意根生的,根境因缘和合转变差别各种识,五根五境不是实有,还是识变的。

      9、依此教能入,数取趣无我,所执法无为,复依余教入——外人继续问难:那佛说的十二处教,到底有什么利益呢?

      唯识答复:十二处教是佛的密意,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让部份根基稍利的人证到人无我,没有常一自主的我。如果要证法无我,还需要唯识教。

     到此破了外人执粗色的实有,如山河大地,接下来破细色极微实有。

      10、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这里是总说极微不成立,外境是一,多,和合,合集皆不成立,接下来细说。

      11、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这里论主就解释说极微有合和的话,首先从有方分角度它可分为六方,上下前后左右而不是一;那么从无方分角度看粗色就成不了,因为极微是最小单位,聚不了。

       12、极微既无合,聚有合者谁,或相合不成,不由无方分——极微无和合的话,聚色是哪个和合呢?聚色有方分不能合,那极微不相合的理由就不是极微无方分了。

      13、极微有方分,理不应成一,无应影障无,聚不异无二——极微有方分说明还可以再分,就不是一。极微无方分,应该没有影子障碍,可事实影和障是存在的,于此把极微实有也破了,下面再破显色实有。

     14、一应无次行,俱时至未至,及多有间事,并难见细物——外人的问难:显色的外境也是实有。

      唯识答复:假使显色的外境实有,那这外境要么是一,要么是多,是多的话如前破极微,是有过失的。是一的话,那么应无次第行数排列,应无同时有到未到。应无间隙,应无小水虫等难见细物。但事实这五事都存在的,所以显色的外境是一的话也是有过失的。于此把细色实有也破了。

      15、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外人继续问难:以现量证明外境实有。

      唯识答复:梦境也有现量,反问外人,梦境难道是实有?再说现量是第一刹那,当我们起现觉的时候,见和境都已谢灭了,已经是第二刹那比量了,哪里还有现量呢?

      16、如说似境识,从此生忆念,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外人继续问难:我们能够忆念过去,是因为前五识缘到外境,这外境难道不是实有吗?

      唯识答复:能够忆念过去也是识的作用。

     外人又说:梦境人人知道是假,现境人人知道是真,证明外境实有。

     唯识答复:人在做梦时并不知道是假,等醒来才知道,就象我们在生死轮回大梦中,没有觉醒也不知道外境是假,一样的道理。

       17、辗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心由睡眠坏,梦觉果不同——外人又问了:假如外境是假的,那为什么受善作善,受恶作恶,这明明是外境存在的,二识是不决定。

       唯识答难:二识互为增上缘,还是识的作用,二识是决定的。

      外人又问:你们说梦境和现境一样都是假的,那为何梦境中不受报,醒觉时要受报?

      唯识答复:因为心力不同,感果不同。

       18、由他识转变,有杀害事业,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外人又问:假如外境是假,杀生罪就不成立。

      唯识答难:杀者与被杀者心识的转变,产生杀生等罪,并不是靠外境,而是心力意业的作用。

       19、弹咤迦等空,云何由仙忿,意罚为大罪,此復云何成——唯识举了印度三个仙人公案,说明杀业是意业,而且意业的作用非常强大,超过了身,语业。

      20、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外人又问:假如唯识无境,外境没有的话,那佛说的他心智就不成立,

       唯识答复:他心智不能如实了知他人的心事,因为被无明覆蔽,自己都不能如实了解自己,又怎么能了解他人呢!只有佛才有他心智。

        21、我以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这是世亲菩萨对佛的赞叹,谦虚语。

      以上把二十颂的意思大致回顾一下,有待再学习,感恩师父!也感恩我们六组的师兄们辛勤付出,让我们同心同愿共证菩提!再次感恩师父!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法王宗喀巴,圣教日兴隆,违缘俱消灭,顺缘悉增长,自他三世善,回向二资粮,无垢也无染,法炬常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