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念死无常的总结
引用于 修正 在 2024年11月16日, 下午3:24学习无常小结
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随喜师兄们精进不懈努力,无常已学完。现与大家作一分享:
(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方面:
1.未修念死所有过患;2.修习胜利;3.当发何等念死之心;4.修念死理
1.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不修死无常有很多过患,比如贪着现世,不为后世利益着想,贪着世间八风,没有念死无常最大过患,就是把无常执为常,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耗尽时间,或将时间用于世间杂事上,或图谋在爱恨亲疏等烦恼中,任其空耗一生。
不念死无常有六个过患:
第一过患:不思念法(忘失正法)。因为贪著现世,因常执心,总是经营、谋略现世的安乐,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及一切智等大义之心。
第二过患:思然不修(为现世利益修)。纵使思维法义,但都是为了追求现世利益,善法力量微弱。
第三过患:修然不净(杂染的修)。纵使修习佛法,但是所修并不纯净,掺杂着世间八法,贪着名闻利养,心不清净,造点善法同时又杂糅恶法。最明显的就是党类、骄慢、诽谤别人等等,却变成恶趣因了。
第四过患:虽修离勤(拖延懈怠)。虽也为了后世而修,但心里面想着来日方长,由此产生拖延懈怠,会说“今年我特别忙,过两年再修”等等,修法不精进。
第五过患:修不如法(自谋不善)。没修行装着修行样子,抬高自己,诽谤别人。这是因为不了解无常,只为现世利益,希求名闻利养,贪着现在的安乐,导致恶业跟烦恼越来越强。
第六过患:死时悔意 (临终生悔)。生前所做作的都为了现世,临终后悔自己浪费了暇满身,没有为后世准备的善法资粮,最终忧悔而往它世。
2.修习胜利:
修念死无常有很大利益,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都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
修念死无常,则会通达,此身脆弱易碎如瓦器,世间法等同阳焰,世间的五欲,就像花刃剑。看清现实的种种过患,于是乐取法义,令自己对佛法生起一种坚信。
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由此可知,念死无常有种种殊胜功德。
3.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念死无常,应当发起今日必死之心。首要忆念暇身难得,今生能得暇满身,能听闻正法,都是往昔自己持戒,修布施、忍辱等,并发无垢净愿才获得此暇身。此暇身能承办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因,若一旦失去,再想得到暇身,比登天还难。
世间人很忌讳谈‘死’,好像一谈‘死’就会死的样子,世间人非常怕死,所以在活之际,拼命享受,保健、锻炼、瑜伽等等。事实上,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无法阻挡的,而与生俱来的骨肉都要丢弃,更何况其它呢?实际上,世间的东西‘财富、亲人’等等,不但不能帮我们脱离苦,死时还会带来巨大痛苦,比如爱别离苦。学佛人知道,有生必有死,死后还要受生,所以害怕的是,没有积累增上生及决定胜资粮,就死了,怕的是死后不能投生善趣…。如果我们在当下抓紧时间修学正法,对佛法有信心,有善法资粮,当死亡来临时就无所危惧了。
4.修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
修念死之理,使自己产生强力的认知,由此更珍惜暇满身。
第一根本:决定死(有三因相)
1、死主一定会来。没有谁不死的。佛都现涅槃相了、阿罗汉都不在了。如《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并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
2、寿无可添,无间有减。有人说“天增岁月人增寿”,寿可以增加吗?这是世间话听起来顺而己,事实上是天增岁月人减寿。又《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又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摧人到死前。”
3、生时无暇修法而死。如《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有人认为“虽然迟早会死,但至少现在不会死,以后再修”,活着就能修行吗?人多半在没有修法的情况下死去了。
决断门之一: 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死无定期(有三因相)
1、南瞻部洲人寿无有定期。投生在南赡部洲的人身随时会死,大环境就是这样。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2、死缘极多、活缘极少。从身体自性而言,人身是由四大种暂时聚合而成,犹如四蛇同住一箱,故极难保持平衡状态,某一大种稍有增减,便会导致四大失衡,以此引生各类疾病,加速死亡。生命所依之身是极其脆弱的,不堪一击。
从外缘而言,导致死因比比皆是,随时可能现前,此死缘包括地震、洪水、海啸、台风、战争、冤敌、交通事故、饮食中毒、瘟疫、传染病等,此等天灾人祸,谁亦无法预料何时降临,或被恐怖分子枪杀,或于街上被车压死,或因兴奋过度而死,死缘如此众多。
从活缘观察,能维持生存的因极其稀少,当今时代由于共业影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污染严重,时序紊乱,风雨不调,以致天然食物缺乏营养等等,活缘都将成为死缘。
3、身极脆弱。人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思维死无定期,在念死无常的三种根本当中,死无定期的思维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应当励力去修法。
决断门之二: 现在就要修行正法。
第三根本: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1、亲友无益,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此时有谁,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死时苦乐,唯己独受。
2、财富无益,一生之中,积聚财富、房子,车子等等,死时能带走吗?
3、自身无益,一生之中,日夜不离之身,此生曾竭力爱惜养护,命终时,纵然不情愿亦将舍去,毫发不随,故此身躯亦难挡业风,何以慰藉心灵?
综上三因相思维,就能了知死时,现世的一切圆满都无法带走,都得舍弃,唯独跟随我们走是心念意识,是善恶业随着意识的续流带到后世去。所以必须决定唯有学习正法,这才有办法真正帮助我们。
决断门之三:唯正法是我们的依怙。
最后须要将 “死无常”融入日常行为之中,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当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仅剩一日,当如何善度?世法皆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具有真实义,我应珍惜最后机会,摄取坚实”。
修正
2024、11、16
学习无常小结
一、发生希求后世之心:(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二)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
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感恩师父慈悲教授!随喜师兄们精进不懈努力,无常已学完。现与大家作一分享:
(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方面:
1.未修念死所有过患;2.修习胜利;3.当发何等念死之心;4.修念死理
1.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不修死无常有很多过患,比如贪着现世,不为后世利益着想,贪着世间八风,没有念死无常最大过患,就是把无常执为常,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耗尽时间,或将时间用于世间杂事上,或图谋在爱恨亲疏等烦恼中,任其空耗一生。
不念死无常有六个过患:
第一过患:不思念法(忘失正法)。因为贪著现世,因常执心,总是经营、谋略现世的安乐,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及一切智等大义之心。
第二过患:思然不修(为现世利益修)。纵使思维法义,但都是为了追求现世利益,善法力量微弱。
第三过患:修然不净(杂染的修)。纵使修习佛法,但是所修并不纯净,掺杂着世间八法,贪着名闻利养,心不清净,造点善法同时又杂糅恶法。最明显的就是党类、骄慢、诽谤别人等等,却变成恶趣因了。
第四过患:虽修离勤(拖延懈怠)。虽也为了后世而修,但心里面想着来日方长,由此产生拖延懈怠,会说“今年我特别忙,过两年再修”等等,修法不精进。
第五过患:修不如法(自谋不善)。没修行装着修行样子,抬高自己,诽谤别人。这是因为不了解无常,只为现世利益,希求名闻利养,贪着现在的安乐,导致恶业跟烦恼越来越强。
第六过患:死时悔意 (临终生悔)。生前所做作的都为了现世,临终后悔自己浪费了暇满身,没有为后世准备的善法资粮,最终忧悔而往它世。
2.修习胜利:
修念死无常有很大利益,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都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
修念死无常,则会通达,此身脆弱易碎如瓦器,世间法等同阳焰,世间的五欲,就像花刃剑。看清现实的种种过患,于是乐取法义,令自己对佛法生起一种坚信。
如《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由此可知,念死无常有种种殊胜功德。
3.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念死无常,应当发起今日必死之心。首要忆念暇身难得,今生能得暇满身,能听闻正法,都是往昔自己持戒,修布施、忍辱等,并发无垢净愿才获得此暇身。此暇身能承办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因,若一旦失去,再想得到暇身,比登天还难。
世间人很忌讳谈‘死’,好像一谈‘死’就会死的样子,世间人非常怕死,所以在活之际,拼命享受,保健、锻炼、瑜伽等等。事实上,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无法阻挡的,而与生俱来的骨肉都要丢弃,更何况其它呢?实际上,世间的东西‘财富、亲人’等等,不但不能帮我们脱离苦,死时还会带来巨大痛苦,比如爱别离苦。学佛人知道,有生必有死,死后还要受生,所以害怕的是,没有积累增上生及决定胜资粮,就死了,怕的是死后不能投生善趣…。如果我们在当下抓紧时间修学正法,对佛法有信心,有善法资粮,当死亡来临时就无所危惧了。
4.修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
修念死之理,使自己产生强力的认知,由此更珍惜暇满身。
第一根本:决定死(有三因相)
1、死主一定会来。没有谁不死的。佛都现涅槃相了、阿罗汉都不在了。如《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身,死亡必至,并且无法遮止,如是成立决定死。
2、寿无可添,无间有减。有人说“天增岁月人增寿”,寿可以增加吗?这是世间话听起来顺而己,事实上是天增岁月人减寿。又《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又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摧人到死前。”
3、生时无暇修法而死。如《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 有人认为“虽然迟早会死,但至少现在不会死,以后再修”,活着就能修行吗?人多半在没有修法的情况下死去了。
决断门之一: 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死无定期(有三因相)
1、南瞻部洲人寿无有定期。投生在南赡部洲的人身随时会死,大环境就是这样。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2、死缘极多、活缘极少。从身体自性而言,人身是由四大种暂时聚合而成,犹如四蛇同住一箱,故极难保持平衡状态,某一大种稍有增减,便会导致四大失衡,以此引生各类疾病,加速死亡。生命所依之身是极其脆弱的,不堪一击。
从外缘而言,导致死因比比皆是,随时可能现前,此死缘包括地震、洪水、海啸、台风、战争、冤敌、交通事故、饮食中毒、瘟疫、传染病等,此等天灾人祸,谁亦无法预料何时降临,或被恐怖分子枪杀,或于街上被车压死,或因兴奋过度而死,死缘如此众多。
从活缘观察,能维持生存的因极其稀少,当今时代由于共业影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业污染严重,时序紊乱,风雨不调,以致天然食物缺乏营养等等,活缘都将成为死缘。
3、身极脆弱。人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思维死无定期,在念死无常的三种根本当中,死无定期的思维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应当励力去修法。
决断门之二: 现在就要修行正法。
第三根本: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1、亲友无益,一生之中,亲眷如云,朋友如梭,此时有谁,生死相随?父母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死时苦乐,唯己独受。
2、财富无益,一生之中,积聚财富、房子,车子等等,死时能带走吗?
3、自身无益,一生之中,日夜不离之身,此生曾竭力爱惜养护,命终时,纵然不情愿亦将舍去,毫发不随,故此身躯亦难挡业风,何以慰藉心灵?
综上三因相思维,就能了知死时,现世的一切圆满都无法带走,都得舍弃,唯独跟随我们走是心念意识,是善恶业随着意识的续流带到后世去。所以必须决定唯有学习正法,这才有办法真正帮助我们。
决断门之三:唯正法是我们的依怙。
最后须要将 “死无常”融入日常行为之中,时时以“死”字警醒自己,当思“今日我必死去,生命仅剩一日,当如何善度?世法皆无常,了无实义,唯有正法具有真实义,我应珍惜最后机会,摄取坚实”。
修正
2024、11、16
引用于 修正 在 2024年11月17日, 下午3:12学习“无常”小结
师父吉祥!师兄们吉祥!今天我分享的“无常”小结,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为我指正,感谢大家!
思维死无常,让我们生出离心,不要贪着现在的一切利益,而是要把心放在重后世的利益。修无常的重点是“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
修无常的三根本:一、死亡决定;二、死期不定;三、临命终时、唯法有益。
第一根本:死亡决定
思维暇满具足的人身极为难得,而又具有如此极大的意义,然而很快就要坏死。
1.死主一定无情地到来,无论你受生为什么样的身体都没有不死的,(无常集〉中说,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凡夫,诸佛如来虽己证得金刚不坏身,然而为了利益所应教化的众生,也示现无常逝往他方世界,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呢,无论往于何处,死亡没有不到的地方,《无常集》中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中,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即使拥有势力,财物,神咒,妙药等也不能遮除死亡的恐怖,无论内外何缘,都不能阻止死亡临近的脚步,并且没有安稳之处可以逃,如经中说:五神通大仙,乘空能行远,然彼终不至,无死安稳地。
2.寿量无有增加,唯漸减少,我们已满六十的人,死亡也只是今年现时,明日后日的事情,如此有的人己过三分之二的寿命,乘下的寿命又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昼夜交替地消耗,上午有分分妙妙而流逝,《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停,寿命恒衰减,额外无复增,若我怎不死。
3.活着的时候无暇修习佛法,然而却必定会死。如《∧胎经》中所说,最初十年无知的幼童,不会升起修法的念头,最后二十年,人老了身体衰竭,又无力修法,中间的发月,又一半被睡觉占去,再除去病等不如意事所消耗的时光,真正能用来修法的大好光明又有多少呢?。
第一决断门:必须修行。
第二根本:死期不定
1.不仅决定要死,而且不定何时就会死去。一般而言,北俱卢洲人的寿量决定为一千岁。唯有南部卅人寿量极不决定。《俱舍论》中说,此卅寿不定,后十初无量。《集法句经》中说,午前所见人,午后永不见,午后所见人,明晨永不见。多男子女人,少壮即己殁,岂因彼年少,而言定可活,有胎中死,有于生即亡,有尚唯知爬,有唯初学步,有老亦有幼,有当韶华年,浙次皆磨灭,如果熟自落。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义。
2.死缘众多而活缘稀少。如《宝髮论》中说,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有为刀剑所伤,有为毒药所害,或者被夜叉,鬼女,国王等夺去性命,或自身四大失调,饮食不消,或突随悬崖,房屋倒塌,船破舟翻,或者突然中风而亡等等,这样突然死亡的例子是那样呼。当念自己也将如此尽然死去。
3.此身犹如水中泡沫一样,十分脆弱,何时将死那里有定教,《宝髮论》中说,文人人从死缘中,命犹风中灯,应该想到自己甚或不慎仅由一根刺的伤害,也许突然撤手人衰啊。
第二决断门: 现在必须修正法。
第三根本:临命终时,唯法有益。
1.无论多么疼你的亲戚,朋友,妻子儿女围绕在身边,去一个也带不走。
2.无论你现时,有多少心爱的珍宝,房屋,财产,死时尘许也携不去。
3.连一同生就的这个肉体也不得舍离,为什么还要贪着此世的荣华呢?。
修习后产生的决定,死主一定会来,何时来却没有一定,或许今天我们就可能猝然亡故。因此,我们必须为死亡到来早作准备,不要勿恋比世的荣耀,现在就修习清净正法,唯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心中生起念死无常的殊胜证德。
第三决断门:唯有佛法是依怙。
宗彩
2024、11、17
学习“无常”小结
师父吉祥!师兄们吉祥!今天我分享的“无常”小结,如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为我指正,感谢大家!
思维死无常,让我们生出离心,不要贪着现在的一切利益,而是要把心放在重后世的利益。修无常的重点是“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
修无常的三根本:一、死亡决定;二、死期不定;三、临命终时、唯法有益。
第一根本:死亡决定
思维暇满具足的人身极为难得,而又具有如此极大的意义,然而很快就要坏死。
1.死主一定无情地到来,无论你受生为什么样的身体都没有不死的,(无常集〉中说,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凡夫,诸佛如来虽己证得金刚不坏身,然而为了利益所应教化的众生,也示现无常逝往他方世界,更何况我们凡夫之辈呢,无论往于何处,死亡没有不到的地方,《无常集》中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中,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即使拥有势力,财物,神咒,妙药等也不能遮除死亡的恐怖,无论内外何缘,都不能阻止死亡临近的脚步,并且没有安稳之处可以逃,如经中说:五神通大仙,乘空能行远,然彼终不至,无死安稳地。
2.寿量无有增加,唯漸减少,我们已满六十的人,死亡也只是今年现时,明日后日的事情,如此有的人己过三分之二的寿命,乘下的寿命又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昼夜交替地消耗,上午有分分妙妙而流逝,《入行论》中说,昼夜不暂停,寿命恒衰减,额外无复增,若我怎不死。
3.活着的时候无暇修习佛法,然而却必定会死。如《∧胎经》中所说,最初十年无知的幼童,不会升起修法的念头,最后二十年,人老了身体衰竭,又无力修法,中间的发月,又一半被睡觉占去,再除去病等不如意事所消耗的时光,真正能用来修法的大好光明又有多少呢?。
第一决断门:必须修行。
第二根本:死期不定
1.不仅决定要死,而且不定何时就会死去。一般而言,北俱卢洲人的寿量决定为一千岁。唯有南部卅人寿量极不决定。《俱舍论》中说,此卅寿不定,后十初无量。《集法句经》中说,午前所见人,午后永不见,午后所见人,明晨永不见。多男子女人,少壮即己殁,岂因彼年少,而言定可活,有胎中死,有于生即亡,有尚唯知爬,有唯初学步,有老亦有幼,有当韶华年,浙次皆磨灭,如果熟自落。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义。
2.死缘众多而活缘稀少。如《宝髮论》中说,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有为刀剑所伤,有为毒药所害,或者被夜叉,鬼女,国王等夺去性命,或自身四大失调,饮食不消,或突随悬崖,房屋倒塌,船破舟翻,或者突然中风而亡等等,这样突然死亡的例子是那样呼。当念自己也将如此尽然死去。
3.此身犹如水中泡沫一样,十分脆弱,何时将死那里有定教,《宝髮论》中说,文人人从死缘中,命犹风中灯,应该想到自己甚或不慎仅由一根刺的伤害,也许突然撤手人衰啊。
第二决断门: 现在必须修正法。
第三根本:临命终时,唯法有益。
1.无论多么疼你的亲戚,朋友,妻子儿女围绕在身边,去一个也带不走。
2.无论你现时,有多少心爱的珍宝,房屋,财产,死时尘许也携不去。
3.连一同生就的这个肉体也不得舍离,为什么还要贪着此世的荣华呢?。
修习后产生的决定,死主一定会来,何时来却没有一定,或许今天我们就可能猝然亡故。因此,我们必须为死亡到来早作准备,不要勿恋比世的荣耀,现在就修习清净正法,唯愿上师,三宝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心中生起念死无常的殊胜证德。
第三决断门:唯有佛法是依怙。
宗彩
2024、11、17
引用于 宗清 在 2024年11月17日, 下午11:16学习念死无常小结
顶礼师父!各位学长、师兄们,晚上好!
念死无常这个章节包括四个内容: 一是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是修习念死无常的胜利;三是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是如何修念死之理。
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修念死主要对治的是执“常”的心。认为今天不死,明天不死,后日也不死,甚至到临终时也觉得不会马上死,过患有六:
1.忘失正法。因为贪著现世,执常的心,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修法的心生不起来了。
2.多为追求现实利益所以善法力量弱。
3.所修法不纯净,掺杂着世间八法。
4.修法延缓懈怠不精进。
5.修不如法,自谋不善。只为现世利益,恶业跟烦恼越来越强恶趣因越来越多。
6.临终生悔。世间的一切都带不走,直到临终才忧愁后悔。
二、修习念死无常的胜利
1.无常具有大意义。修念死无常,我们就不会去贪著亲属和现有的一切财物,因为亲属和财物等不可能带到后世去,投生后世的唯有善业、恶业,由此能生起欢喜做布施等六度的心。
2.无常具有大力量。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无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3.无常能够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
4.无常能让初中后三士,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世间人贪着现世的名闻利养,他们怕死,是因为要失去自己的身体、亲属和财富。
学佛人怕死是念及恶趣因未灭,现前增上生因、究竟决定因未修而怖畏。若修习正法,已断除恶因,具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则死无恐惧。
四、如何修念死之理
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第一根本:决定死。
三个因相:
1.死主决定会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不管是什么受身,不管住何境界,老病死衰逼恼,死主定会到来。
2.寿无可添,无间有减。纵然能活到边际的100岁,但是出生到死亡的中间,寿命也是刹那刹那在减少,不可增添。
3.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真正能够修行的时间却非常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能修法,不满五年。
第一决断门,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是:死无定期。
三个因相
1.南赡部洲人的寿命是无有定期。
2.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3.思惟其身极微弱。
第二决断门是必须现在修行。
第三个根本: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三个因相:
1.亲友无益。
2.财富受用无益。
3.身体无益。
我们在世间上受用、亲属和身体再圆满,但是走的时候一个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法,只有法跟随我们趋向下一世。
第三个决断门是惟法是依怙。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暇身又是如此的珍贵和难得。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个时刻,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看待,放下现世的名闻利养,积极修习正法,随时为后世做准备。愿与各位同修携手共进,跟随善知识精进修习,不懈怠,不拖延,为了一切有情愿成佛这目标一步一步前行。
感恩师父,感恩学长的引领,感恩师兄们共修,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2024年11月18日
学习念死无常小结
顶礼师父!各位学长、师兄们,晚上好!
念死无常这个章节包括四个内容: 一是未修念死所有过患;二是修习念死无常的胜利;三是当发何等念死之心;四是如何修念死之理。
一、未修念死所有过患
修念死主要对治的是执“常”的心。认为今天不死,明天不死,后日也不死,甚至到临终时也觉得不会马上死,过患有六:
1.忘失正法。因为贪著现世,执常的心,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修法的心生不起来了。
2.多为追求现实利益所以善法力量弱。
3.所修法不纯净,掺杂着世间八法。
4.修法延缓懈怠不精进。
5.修不如法,自谋不善。只为现世利益,恶业跟烦恼越来越强恶趣因越来越多。
6.临终生悔。世间的一切都带不走,直到临终才忧愁后悔。
二、修习念死无常的胜利
1.无常具有大意义。修念死无常,我们就不会去贪著亲属和现有的一切财物,因为亲属和财物等不可能带到后世去,投生后世的唯有善业、恶业,由此能生起欢喜做布施等六度的心。
2.无常具有大力量。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无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3.无常能够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
4.无常能让初中后三士,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世间人贪着现世的名闻利养,他们怕死,是因为要失去自己的身体、亲属和财富。
学佛人怕死是念及恶趣因未灭,现前增上生因、究竟决定因未修而怖畏。若修习正法,已断除恶因,具备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则死无恐惧。
四、如何修念死之理
应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
第一根本:决定死。
三个因相:
1.死主决定会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
不管是什么受身,不管住何境界,老病死衰逼恼,死主定会到来。
2.寿无可添,无间有减。纵然能活到边际的100岁,但是出生到死亡的中间,寿命也是刹那刹那在减少,不可增添。
3.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生命长度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真正能够修行的时间却非常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能修法,不满五年。
第一决断门,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根本是:死无定期。
三个因相
1.南赡部洲人的寿命是无有定期。
2.思惟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3.思惟其身极微弱。
第二决断门是必须现在修行。
第三个根本: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三个因相:
1.亲友无益。
2.财富受用无益。
3.身体无益。
我们在世间上受用、亲属和身体再圆满,但是走的时候一个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法,只有法跟随我们趋向下一世。
第三个决断门是惟法是依怙。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和短暂,暇身又是如此的珍贵和难得。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个时刻,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看待,放下现世的名闻利养,积极修习正法,随时为后世做准备。愿与各位同修携手共进,跟随善知识精进修习,不懈怠,不拖延,为了一切有情愿成佛这目标一步一步前行。
感恩师父,感恩学长的引领,感恩师兄们共修,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2024年11月18日
引用于 梵心 在 2024年11月18日, 下午7:37念死无常总结
念死无常,使我们充分认识现实的严峻;时刻准备应付一切意外,即使在死亡突然来临时,也能从容面对自在把握。念死鞭策我们积极利用今生来修法,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转折点。首先修不念死之过患;其次修念死之胜利;最后正修念死法。
一 不念死之过患:
若不念死无常,则心整日忙于为衣、食、名利等,从而忘失於正法;不仅如此,即使想修学佛法;虽然闻思,然而却因耽着现世而不修;即使发心修持,也因五欲八风,亦不清净;由不念死,时常放逸而懈怠,不能殷勤修行;将身心之力,谋划诸世间不善之事中;如此乃至死的时候,方才如梦如醒,悔憾终生。
二 修习胜利:
若能念死无常,则能圆满极大之义利,其力大,不仅能摧毁诸烦恼恶行,而且初中后皆能产生极大欢喜,乃至死时,亦能善逝而得殊胜之利益。
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由贪执现世而害怕死时与所爱分离,这种恐惧毫无意义,而且没有任何助益;应希求后世的义利,对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即对于未能及时成办后世义利便死去,心生畏惧。这种畏惧能使自心转入修善,所以有大利益。
四 修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及三决定
(一)死决定 分三:
- 死主必来无缘能阻,
一切有情决定会死,这是无论任何因缘,能够阻挡、退却和避免的。
2、寿数惟减无增
我们从出生之始,即是奔向死亡,于此中间,昼夜无有丝毫暂停,生命正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而我们的寿命也是随之递减,而不可增添。
3、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人之生命,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少年无知,中年忙碌,老年愚钝,一生之中,难得修法之闲,而恒为死主所鞭,生时未修,而死必决定。
(二)死期不定 分三:
- 南瞻部洲人寿无定
南瞻部洲众生,寿命无有定准,劫末人均寿命,长不过十岁,而在劫初之时,人的寿命却无有限量。
- 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死缘众多,可分内外二种,内者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种疾病的可能,故四大共有四百四十种疾病;而外部灾害,则有八万四千种死缘,都在觊觎我们的寿命。因此,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安住在众多死缘中,其情形犹如处在风中的残烛般,随时会灭。
- 身极脆弱,故死无定
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微劣不堪,犹如水中的浮沤,毫无稳固可言。往往一根芒刺之毒,就能夺去生命。
(三 )死时除佛法外,余无所益 分三:
- 财物无益
任你积有千金的粮食,死亡之时,亦唯有空腹而去;任你积有千金之衣,死亡之时,亦唯赤身裸体而去;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临死之时,其面对的痛苦与贫穷之人,无不等同,甚至更加剧烈;人们往往在临死之时,方才觉悟到,所有富贵荣华,资财物品,其实皆不属我,无非只是,诱惑我造业的工具而已。
- 亲友无益
人的一生,如同旅客般,在四处漂泊游走,我们所住的房屋,所执着认为属于自己之物,等到临死之时,无非就像旅客离店般,又再次分别的。等到死亡到来之时,哪怕是尽其所有的亲友眷属来到面前,又谈何能够,有所助益?无论男女老幼,死亡之时,都是无一能代,无一能偕。
3.身亦无益
一旦无常到来,方才醒悟了知,原来自己只是梦中之人,如梦初醒, 万般所有,皆带不去,哪怕是自己俱生相伴的身体,也无法带走,更何况一针一线,一丝一毫?带走的,唯有自己今生所造之业,随身而去。
在修习念死无常时,三根本九因相中,第二条寿命无定,最为重要,通过念死无常,而修三根本九因相之后,自然当生起三种决断:第一是生起决定修法之心,第二是生起决定,即刻当下,就在此时,而必须修法之心;第三是生起决定,除了佛法外,其余之法,皆无为用,不能成为修行的依靠。
修习念死无常,应不愿乐闻一切无义之事,不愿所为无义之举,内心不再贪著现世,能够放下,舍弃现世,念死无常,仿佛警世的震耳钟声,每一声,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暇满人身和时间,用来完成今生最重要的使命,就像临终者珍惜所剩无多的时光,不敢稍有懈怠。所以,念死无常对于我们未来的一切修行都有着重要意义。
念死无常总结
念死无常,使我们充分认识现实的严峻;时刻准备应付一切意外,即使在死亡突然来临时,也能从容面对自在把握。念死鞭策我们积极利用今生来修法,使之成为改造生命的转折点。首先修不念死之过患;其次修念死之胜利;最后正修念死法。
一 不念死之过患:
若不念死无常,则心整日忙于为衣、食、名利等,从而忘失於正法;不仅如此,即使想修学佛法;虽然闻思,然而却因耽着现世而不修;即使发心修持,也因五欲八风,亦不清净;由不念死,时常放逸而懈怠,不能殷勤修行;将身心之力,谋划诸世间不善之事中;如此乃至死的时候,方才如梦如醒,悔憾终生。
二 修习胜利:
若能念死无常,则能圆满极大之义利,其力大,不仅能摧毁诸烦恼恶行,而且初中后皆能产生极大欢喜,乃至死时,亦能善逝而得殊胜之利益。
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由贪执现世而害怕死时与所爱分离,这种恐惧毫无意义,而且没有任何助益;应希求后世的义利,对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即对于未能及时成办后世义利便死去,心生畏惧。这种畏惧能使自心转入修善,所以有大利益。
四 修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及三决定
(一)死决定 分三:
- 死主必来无缘能阻,
一切有情决定会死,这是无论任何因缘,能够阻挡、退却和避免的。
2、寿数惟减无增
我们从出生之始,即是奔向死亡,于此中间,昼夜无有丝毫暂停,生命正在一分一秒的流逝,而我们的寿命也是随之递减,而不可增添。
3、生时亦无闲暇修法而死
人之生命,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少年无知,中年忙碌,老年愚钝,一生之中,难得修法之闲,而恒为死主所鞭,生时未修,而死必决定。
(二)死期不定 分三:
- 南瞻部洲人寿无定
南瞻部洲众生,寿命无有定准,劫末人均寿命,长不过十岁,而在劫初之时,人的寿命却无有限量。
- 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死缘众多,可分内外二种,内者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每一大有一百一十种疾病的可能,故四大共有四百四十种疾病;而外部灾害,则有八万四千种死缘,都在觊觎我们的寿命。因此,我们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安住在众多死缘中,其情形犹如处在风中的残烛般,随时会灭。
- 身极脆弱,故死无定
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微劣不堪,犹如水中的浮沤,毫无稳固可言。往往一根芒刺之毒,就能夺去生命。
(三 )死时除佛法外,余无所益 分三:
- 财物无益
任你积有千金的粮食,死亡之时,亦唯有空腹而去;任你积有千金之衣,死亡之时,亦唯赤身裸体而去;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临死之时,其面对的痛苦与贫穷之人,无不等同,甚至更加剧烈;人们往往在临死之时,方才觉悟到,所有富贵荣华,资财物品,其实皆不属我,无非只是,诱惑我造业的工具而已。
- 亲友无益
人的一生,如同旅客般,在四处漂泊游走,我们所住的房屋,所执着认为属于自己之物,等到临死之时,无非就像旅客离店般,又再次分别的。等到死亡到来之时,哪怕是尽其所有的亲友眷属来到面前,又谈何能够,有所助益?无论男女老幼,死亡之时,都是无一能代,无一能偕。
3.身亦无益
一旦无常到来,方才醒悟了知,原来自己只是梦中之人,如梦初醒, 万般所有,皆带不去,哪怕是自己俱生相伴的身体,也无法带走,更何况一针一线,一丝一毫?带走的,唯有自己今生所造之业,随身而去。
在修习念死无常时,三根本九因相中,第二条寿命无定,最为重要,通过念死无常,而修三根本九因相之后,自然当生起三种决断:第一是生起决定修法之心,第二是生起决定,即刻当下,就在此时,而必须修法之心;第三是生起决定,除了佛法外,其余之法,皆无为用,不能成为修行的依靠。
修习念死无常,应不愿乐闻一切无义之事,不愿所为无义之举,内心不再贪著现世,能够放下,舍弃现世,念死无常,仿佛警世的震耳钟声,每一声,都在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暇满人身和时间,用来完成今生最重要的使命,就像临终者珍惜所剩无多的时光,不敢稍有懈怠。所以,念死无常对于我们未来的一切修行都有着重要意义。
引用于 宗莺A 在 2024年11月18日, 下午8:42《念死无常》总结
师父吉祥!师兄们好!
观修无常主要的对镜应该是暇满人身的寿无常而不是外器世界。为方便座上修,归纳三根本九因相总结如下:
一、未修念死过患
1.总说过患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首先点明于有暇身取心要时,第一个作损害、障碍的是常执;其次说明常执有粗细两类,损害之门是指粗常执;细无常指刹那迁流变化。之后显明,粗常执在我们自身上是怎样表现的。
由以上思择修习,发起了想以暇身取心要的欲乐,这时有四种颠倒会障碍自己摄取心要,哪四种呢?常、乐、我、净四颠倒执。特别是粗的死无常,执着不死之心会令我们专注追求世间八风,障碍成办解脱成佛的大义之事,是第一损害之门。
2.别说过患有五个
第一、障碍希求后世及解脱之心。
《广论》云:“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第二、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如果只是追求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做的闻思修等等,表面上看是善行,实际以贪着现世为动机的行为,不能称其为善,只是三恶趣之因、轮回之因。
第三、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懈怠之理。因为我们的心终执不死方面,所以很容易被睡眠杂言饮食等消耗时日,不能精进修行,修行总是等待明日复明日。
第四、由常执缘故生猛力贪嗔痴之理。由于觉得生命会久住世间,所以对现实名闻利养等起很强烈的贪,对于障碍得到的就会起强烈的嗔。对名闻利养过患蒙昧无知是为愚痴。《广论》云:“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第五、临终追悔而死的过患。由于现世恶行增盛,临终之时恶业牵引,苦痛境界现前,所以会忧恼而死。
二、修习念死胜利
修习胜利分为三个部分。
1.有大利益,能止恶修善。
通过忆念死亡。看见为了追求名闻利养所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呢,会不再做恶。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便会认真考虑死亡的事情,见到死的时候自己所拥有的亲属房子等毫无用处。丝毫也带不走,那么就不会执着这些身外之物,也会做些供养布施诵经等善行。经常忆念死亡,就会考虑到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死了以后会不会获得安乐,有了这些想法,就会去努力,修习积集后世的善业资粮。
2.有大的力量,能摧伏烦恼,能生出离心。《大涅盘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宗大师说:“念死无常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集法句》中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3.念死无常并非浅法,是一切圆满之门。无常的修法,对于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都很重要,最初念死无常,由怖畏死后堕入恶趣而至心归依三宝,所以可以作为趣入佛法之因。中间念死无常由了知死期不定,死缘极多,死时唯法有益,能够对治推延懈怠,成为精进修行善法的助缘。最后念死无常,了达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有助于证悟诸法本无自性的大平等性。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应断常人怖畏死亡之心。具体就是断除:贪着今生的亲属、财产、权利等等,害怕死亡时与他们分离而起,大怖畏之心。
应生修行无常之人怖畏死亡之心。具体就是应生:增上生的因、决定胜的因未能成办而便死亡而生起恐怖。
四、修念死之理
如何生起正确的修行人的怖畏死亡之心呢? 宗喀巴大师说:“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1.思维死决定,2.思维死无定期,3.思维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第一种根本:思维决定死。一个根本,以三个因相来思维:
(1)(死定来)死主定来,无缘令退。
《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2)(寿无添)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3)(无暇修)生时亦无暇修法妙法而决定当死。
伽喀巴给我们算了帐:六十岁中,十年玩稚,廿年衰老,除了"身"腹"吃饭、睡眠、疾病、昏沉、绮语,这些事情余下修法的时间最多不过五年。100岁最多大概有7--8年。
由思维如上三个因相,得出第一个决断门---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个根本:思维死无定期。从三个因相来思维:
(1)(寿无定)赡部洲人寿无定。
《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集法句》云:“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2)(死缘多)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此身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调和,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3)(死无定)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由如上三个因相思维,得出第二个决断门---现在当下就修正法
第三根本:思维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也有三个因相:
(1)(亲友无益)亲友怜爱围绕,无一人可随去。
(2)(财物无益)尽其所有宝聚,无尘许可持往。
(3)(身体无益)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由如上三个因相思维,得出第三个决断门---唯法是依是怙
如果如理地观察死亡就要来临,便会敲起生命无常警钟,会揭露现世欺誑的真面目,因为心中随念“死亡”,所以能厌离现世,一心为死亡准备。感觉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想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呼吸都是最后的一件事情。
愿我们如理修习念死无常,速速累积增上生及决定胜资粮,早证无上正等菩提。
感恩师父! 感恩良友一路有您随伴! 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宗莺
2024.11.13.
《念死无常》总结
师父吉祥!师兄们好!
观修无常主要的对镜应该是暇满人身的寿无常而不是外器世界。为方便座上修,归纳三根本九因相总结如下:
一、未修念死过患
1.总说过患粗细常执是第一衰损之门;
首先点明于有暇身取心要时,第一个作损害、障碍的是常执;其次说明常执有粗细两类,损害之门是指粗常执;细无常指刹那迁流变化。之后显明,粗常执在我们自身上是怎样表现的。
由以上思择修习,发起了想以暇身取心要的欲乐,这时有四种颠倒会障碍自己摄取心要,哪四种呢?常、乐、我、净四颠倒执。特别是粗的死无常,执着不死之心会令我们专注追求世间八风,障碍成办解脱成佛的大义之事,是第一损害之门。
2.别说过患有五个
第一、障碍希求后世及解脱之心。
《广论》云:“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第二、修善无力且混杂恶因。如果只是追求现世的名闻利养而做的闻思修等等,表面上看是善行,实际以贪着现世为动机的行为,不能称其为善,只是三恶趣之因、轮回之因。
第三、虽修后世之义,但不能遮止延缓懈怠之理。因为我们的心终执不死方面,所以很容易被睡眠杂言饮食等消耗时日,不能精进修行,修行总是等待明日复明日。
第四、由常执缘故生猛力贪嗔痴之理。由于觉得生命会久住世间,所以对现实名闻利养等起很强烈的贪,对于障碍得到的就会起强烈的嗔。对名闻利养过患蒙昧无知是为愚痴。《广论》云:“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
第五、临终追悔而死的过患。由于现世恶行增盛,临终之时恶业牵引,苦痛境界现前,所以会忧恼而死。
二、修习念死胜利
修习胜利分为三个部分。
1.有大利益,能止恶修善。
通过忆念死亡。看见为了追求名闻利养所付出的一切辛苦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呢,会不再做恶。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知道自己来日不多,便会认真考虑死亡的事情,见到死的时候自己所拥有的亲属房子等毫无用处。丝毫也带不走,那么就不会执着这些身外之物,也会做些供养布施诵经等善行。经常忆念死亡,就会考虑到死了以后会去哪里,死了以后会不会获得安乐,有了这些想法,就会去努力,修习积集后世的善业资粮。
2.有大的力量,能摧伏烦恼,能生出离心。《大涅盘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宗大师说:“念死无常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集法句》中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3.念死无常并非浅法,是一切圆满之门。无常的修法,对于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都很重要,最初念死无常,由怖畏死后堕入恶趣而至心归依三宝,所以可以作为趣入佛法之因。中间念死无常由了知死期不定,死缘极多,死时唯法有益,能够对治推延懈怠,成为精进修行善法的助缘。最后念死无常,了达一切有为法生灭无常,有助于证悟诸法本无自性的大平等性。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应断常人怖畏死亡之心。具体就是断除:贪着今生的亲属、财产、权利等等,害怕死亡时与他们分离而起,大怖畏之心。
应生修行无常之人怖畏死亡之心。具体就是应生:增上生的因、决定胜的因未能成办而便死亡而生起恐怖。
四、修念死之理
如何生起正确的修行人的怖畏死亡之心呢? 宗喀巴大师说:“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1.思维死决定,2.思维死无定期,3.思维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第一种根本:思维决定死。一个根本,以三个因相来思维:
(1)(死定来)死主定来,无缘令退。
《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2)(寿无添)寿无可添,无间有减。
《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3)(无暇修)生时亦无暇修法妙法而决定当死。
伽喀巴给我们算了帐:六十岁中,十年玩稚,廿年衰老,除了"身"腹"吃饭、睡眠、疾病、昏沉、绮语,这些事情余下修法的时间最多不过五年。100岁最多大概有7--8年。
由思维如上三个因相,得出第一个决断门---必须修行正法。
第二个根本:思维死无定期。从三个因相来思维:
(1)(寿无定)赡部洲人寿无定。
《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集法句》云:“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2)(死缘多)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此身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调和,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如是亦如《大涅槃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
(3)(死无定)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
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由如上三个因相思维,得出第二个决断门---现在当下就修正法
第三根本:思维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也有三个因相:
(1)(亲友无益)亲友怜爱围绕,无一人可随去。
(2)(财物无益)尽其所有宝聚,无尘许可持往。
(3)(身体无益)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
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由如上三个因相思维,得出第三个决断门---唯法是依是怙
如果如理地观察死亡就要来临,便会敲起生命无常警钟,会揭露现世欺誑的真面目,因为心中随念“死亡”,所以能厌离现世,一心为死亡准备。感觉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想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呼吸都是最后的一件事情。
愿我们如理修习念死无常,速速累积增上生及决定胜资粮,早证无上正等菩提。
感恩师父! 感恩良友一路有您随伴! 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宗莺
2024.11.13.
引用于 修正 在 2024年11月20日, 下午9:16学习念死无常之小结
修习念死之理
思维今生不可能长久地活在世上,终将死之,死后会怎么样?故应在活着时就要修习念死之理,从三个方面来思维。
一、末修念死的过患
今生的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且易失坏。为何我们的心提不起念无常呢?这是由于往昔的习气认为现在还不死,还有很多时间可活,故于摄取佛法之心要,执有四种颠倒,其中把有暇身本是无常的执为恒常,这是修习佛法的第一损害之门,从而贪执现世的饮食起居功名利禄等事上,空耗时光。
不修念死的过患有以下几点:
(1)不思念法,由于有久住现世的心,就不会生起观察后世的解脱及一切种智的大义。如《略论释》云:倘不于此思维则心贪着于住世方面,而于一切住业方便,即不能去营谋。总而言之,贪于现世欲乐,就不会希求后世义利方面,则略不注意,由是心不入道。
(2):思维不修,即使有时间趣入闻思修,然为了现法的利益,所修的善行心非常弱小,且夹杂诸多恶趣因,如《略论释》云:纵或闻思修,然以趋重今世名闻利养故,亦成杂染,而不清净,具染污善,其力薄弱,以发心之力弱故,甚或渗和恶性在内,反成恶趣之因,盖由作业中,黑白相同。
(3)然修不净,即使考虑到为了后世的安乐而修行,但是认为现在还不会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修,这样就渐渐产生延缓懈怠等,消耗时间,不能发起精进修学。如《略论释》云:纵然缘想及后世,对于进修亦不能灭除推后之心,而杂入于饮食睡眠昏沉等境,纷扰度日,不能精进如理而修。
(4)虽修不勤,由于希求身命久住于世的颠倒心之故,就会在利养等上生起贪心,且对于障碍利养的事起嗔心,从而引发我慢等烦恼。复因希求现世名闻利养受用圆满,故于能圆满方面生贪,违者生嗔,引生烦恼恶性,与欲取心要甘露法相背道而驰。
(5):修不如法,所谓的修法,最主要的是缘更长久的利益而修,不思死没无常,绝大部分时间及行为都是用来缘今世的利益,跟没有学法的人的想法一样。
(6)死时悔意,因为到死之时,所有的行为都是缘今世而做,没有为后世的增上生作准备善法资粮,故在死时有许多烦恼。
二、修习的胜利
真正生起了念死无常的心,就能遮止种种恶行,精进修习善法。如果知道我今天或明天肯定会死,那么对于稍有知道念死无常的利益,知道在死时,亲戚财产等都不能与自己共往后世,这样就能遮止对现世的一切圆满盛事的贪着,通过布施供养等乐意来摄取对后世的坚实,《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就如宗大师说:我等要观修的念死无常,是要害怕在还没死之前,没有来得及为后世铺路,没有累积成办增上生的因就死了,应该要感到恐怖,是为此而论修念死无常,通过念死无常不仅能够为我们成办究竟的决定性及暂时的利益,也能使我们的后世不坠入恶趣。通过反复思维死没无常,能使我们知道身外之物终将离开,死时无一毫能带走,故而对身外之物不会产生贪着而恐怖死时的分离。
四、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
第一根本:决定死
第一因相:思维死主决定会来,且无缘能令却退,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因缘可以阻挡死主的来临,无论我等具有怎么殊胜的身体,最后都会坏灭,就连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的佛,也都要示现涅槃相,无论我等逃到那个地方,都无法避免死亡,老病死衰是无任何因缘可以退却的。
第二因相,思维寿命无可添,且无间有减,我等从投胎至死之前的每分每秒的寿命都在减损当中,无有中断,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还,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返,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杖画水,如杖执杖驱,诸离还其处,如是以老病,摧人到死前”。
第三因相。生时无闲暇修法而死,在生时没有修学佛法,仅为现世的安乐而忙,如睡觉吃饭玩乐工作等空耗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到死亡来临时追悔莫及,如《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晚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伽喀巴也说:我等六十年中,除去吃饭睡觉疾病等耗去时间,能剩下有时间学习佛法的不是五年。
第二决断门:决定必须修习正法。
第二根本:思维死无定期
第一因相。思维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在四大洲之中其余三洲的寿量基本能定(东胜神洲250岁,西牛货洲500岁,北俱卢洲1000岁)岁,只有南赡部洲的人寿量没有定期,在却初时寿量长达天量年,而却末只有10岁,即使在当今时代中,不管是老中小的人何时死亡都没有确定,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却无量”。《集法句》也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第二因相,死缘极多,活缘极小,从自身来说,我等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种聚合而成,若四大种有所增减而不平衡,就会导致引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以外在的来说,导致死亡的因缘很多,如地震火山洪水战争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等都能使人死亡,更何况我等人身就如水中泡沫风中烛一样,极其脆弱,不需多大的损害就能坏命根,即使被一根小小的芒刺所伤就有可能摧坏身体,甚至一些本应是活缘的因,但因受用过度等而变成死缘,故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第三因相,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身如水沫,至极危劣,无需大损,即如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第二个决断门,现在就要修习正法。
第三个根本: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第一因相,亲友无益,当死主来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无法与我同行,独自一人赴往他世,故亲朋好友舍弃我,我也舍弃亲朋好友。
第二因相。财富无益,我等穷尽一生所累积的一切财富在死亡时都得舍弃,带不走一分一毫。
第三因相,自身无益,用尽办法保护的血肉之躯,在死亡时也不能同往他世,需得舍弃。
第三决断门,唯有正法是依怙。
故在死时,现世的一世圆满盛事一点好处都没有,都无法带走,只有善恶业随着流转到下世,只有备足了去往下世的资粮(正法),才不怕死亡,才能面对死亡,故应好好的利用此暇身修学佛法,令不空耗。
善生
2024、11、19
学习念死无常之小结
修习念死之理
思维今生不可能长久地活在世上,终将死之,死后会怎么样?故应在活着时就要修习念死之理,从三个方面来思维。
一、末修念死的过患
今生的暇满人身来之不易,且易失坏。为何我们的心提不起念无常呢?这是由于往昔的习气认为现在还不死,还有很多时间可活,故于摄取佛法之心要,执有四种颠倒,其中把有暇身本是无常的执为恒常,这是修习佛法的第一损害之门,从而贪执现世的饮食起居功名利禄等事上,空耗时光。
不修念死的过患有以下几点:
(1)不思念法,由于有久住现世的心,就不会生起观察后世的解脱及一切种智的大义。如《略论释》云:倘不于此思维则心贪着于住世方面,而于一切住业方便,即不能去营谋。总而言之,贪于现世欲乐,就不会希求后世义利方面,则略不注意,由是心不入道。
(2):思维不修,即使有时间趣入闻思修,然为了现法的利益,所修的善行心非常弱小,且夹杂诸多恶趣因,如《略论释》云:纵或闻思修,然以趋重今世名闻利养故,亦成杂染,而不清净,具染污善,其力薄弱,以发心之力弱故,甚或渗和恶性在内,反成恶趣之因,盖由作业中,黑白相同。
(3)然修不净,即使考虑到为了后世的安乐而修行,但是认为现在还不会死,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修,这样就渐渐产生延缓懈怠等,消耗时间,不能发起精进修学。如《略论释》云:纵然缘想及后世,对于进修亦不能灭除推后之心,而杂入于饮食睡眠昏沉等境,纷扰度日,不能精进如理而修。
(4)虽修不勤,由于希求身命久住于世的颠倒心之故,就会在利养等上生起贪心,且对于障碍利养的事起嗔心,从而引发我慢等烦恼。复因希求现世名闻利养受用圆满,故于能圆满方面生贪,违者生嗔,引生烦恼恶性,与欲取心要甘露法相背道而驰。
(5):修不如法,所谓的修法,最主要的是缘更长久的利益而修,不思死没无常,绝大部分时间及行为都是用来缘今世的利益,跟没有学法的人的想法一样。
(6)死时悔意,因为到死之时,所有的行为都是缘今世而做,没有为后世的增上生作准备善法资粮,故在死时有许多烦恼。
二、修习的胜利
真正生起了念死无常的心,就能遮止种种恶行,精进修习善法。如果知道我今天或明天肯定会死,那么对于稍有知道念死无常的利益,知道在死时,亲戚财产等都不能与自己共往后世,这样就能遮止对现世的一切圆满盛事的贪着,通过布施供养等乐意来摄取对后世的坚实,《大般涅槃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三、当发何等念死之心
就如宗大师说:我等要观修的念死无常,是要害怕在还没死之前,没有来得及为后世铺路,没有累积成办增上生的因就死了,应该要感到恐怖,是为此而论修念死无常,通过念死无常不仅能够为我们成办究竟的决定性及暂时的利益,也能使我们的后世不坠入恶趣。通过反复思维死没无常,能使我们知道身外之物终将离开,死时无一毫能带走,故而对身外之物不会产生贪着而恐怖死时的分离。
四、念死之理(三根本、九因相、三决断门)
第一根本:决定死
第一因相:思维死主决定会来,且无缘能令却退,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因缘可以阻挡死主的来临,无论我等具有怎么殊胜的身体,最后都会坏灭,就连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的佛,也都要示现涅槃相,无论我等逃到那个地方,都无法避免死亡,老病死衰是无任何因缘可以退却的。
第二因相,思维寿命无可添,且无间有减,我等从投胎至死之前的每分每秒的寿命都在减损当中,无有中断,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还,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返,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杖画水,如杖执杖驱,诸离还其处,如是以老病,摧人到死前”。
第三因相。生时无闲暇修法而死,在生时没有修学佛法,仅为现世的安乐而忙,如睡觉吃饭玩乐工作等空耗了绝大多数的时间,到死亡来临时追悔莫及,如《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晚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伽喀巴也说:我等六十年中,除去吃饭睡觉疾病等耗去时间,能剩下有时间学习佛法的不是五年。
第二决断门:决定必须修习正法。
第二根本:思维死无定期
第一因相。思维南赡部洲的寿量无定,在四大洲之中其余三洲的寿量基本能定(东胜神洲250岁,西牛货洲500岁,北俱卢洲1000岁)岁,只有南赡部洲的人寿量没有定期,在却初时寿量长达天量年,而却末只有10岁,即使在当今时代中,不管是老中小的人何时死亡都没有确定,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却无量”。《集法句》也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
第二因相,死缘极多,活缘极小,从自身来说,我等人身由地水火风四大种聚合而成,若四大种有所增减而不平衡,就会导致引生各种疾病,甚至死亡,以外在的来说,导致死亡的因缘很多,如地震火山洪水战争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等都能使人死亡,更何况我等人身就如水中泡沫风中烛一样,极其脆弱,不需多大的损害就能坏命根,即使被一根小小的芒刺所伤就有可能摧坏身体,甚至一些本应是活缘的因,但因受用过度等而变成死缘,故死缘极多活缘极少。
第三因相,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身如水沫,至极危劣,无需大损,即如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
第二个决断门,现在就要修习正法。
第三个根本:死时除正法外余皆无益。
第一因相,亲友无益,当死主来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无法与我同行,独自一人赴往他世,故亲朋好友舍弃我,我也舍弃亲朋好友。
第二因相。财富无益,我等穷尽一生所累积的一切财富在死亡时都得舍弃,带不走一分一毫。
第三因相,自身无益,用尽办法保护的血肉之躯,在死亡时也不能同往他世,需得舍弃。
第三决断门,唯有正法是依怙。
故在死时,现世的一世圆满盛事一点好处都没有,都无法带走,只有善恶业随着流转到下世,只有备足了去往下世的资粮(正法),才不怕死亡,才能面对死亡,故应好好的利用此暇身修学佛法,令不空耗。
善生
2024、11、19
引用于 觉和 在 2024年11月27日, 上午11:08学习了念死无常这一卷,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一、念死无常有三根本、九因相:
第一根本是思惟死决定。我们自成胎以来,都是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生到死的路上,我们的身体是刹那间生灭,所以刹那不息地减灭寿命,最终只有一死。 所以进一步具体地观察思维。发现我们的身体每刹那都在烦恼和业力中,而且是在剧烈衰损中。
第二根本是思惟死无定期。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
第三根本是思惟死的时候一切都帮不上我们,毫无意义,唯有佛法能够对我们作利益,帮我们得解脱。如伽喀瓦大师说:“ 一生若为六十岁,扣除睡眠、受食、杂务、散乱,真能精勤于修行时间,不超过五年。”
二、思维念死无常的功德,分为六种:
舍现世——若常思维自身的无常,就易于舍下不过百年的今生利益的贪着,而以长远的来世利益为主,为来世作准备。
去常执——有为法的本质本具变灭性,不可常保;应知有为诸法的实况是:恒常不正常、无常才正常。我们由于无始以来已经习于颠倒执取诸法永住、恒常,因此当无常大鬼来时便无力反抗。在无常的洪流中万物显得短暂易灭,尽管渺小危脆如我者迄今仍然不能自主或不受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去除常执的最佳方法。
心修法——即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导生时不我予,就能初期生起迫切趋入修行的想法,如祖师说:若能开启无常慧眼,则能见恶业苦果,能救护恶业苦果,能皈依三宝、奉行业果,由是生起一切善法。
清净修法——由于时不我予而殷切希求,自内心思不仅易于转向佛法,且在修法的中期也能常保清净动机令修行持续,没有染污,不以世间八法或为短暂不实的名闻利养而修法。
贯彻修法——除了中期能够清净修行,没有染污之外,且能令时无间断如理精进,不再施延、懈怠、放弃,后期也能坚固贯彻、修行圆满。
安乐而死——由于真实相应念死无常,平常即已数数串习,贯彻修习与相应正法,使得临命终时已有了万全准备,能令身无痛苦贪着,心无怖畏忧恼,就像反掌折枝那么容易,也像游子归家那么欣喜地安乐而死。
如上述,修习我的生死无常,使能感得诸多功德与利益,愚钝如我者,此时不修又待何时呢?
三、思维不念死无常的过患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不会想起佛法:如果不去想随时有可能死亡,就不会有学习佛法的紧迫感,即使念及佛法,也不会有强烈的修行意愿。
拖延修行:不念及死无常会导致拖延修行,即使开始修行,也不会精进,动机不纯正,往往是为了现世的利益而非来世的解脱。
动机不纯:行善的动机中夹杂着世俗的欲望,如名声、地位等,而不是为了来世的解脱和修行。
追求现世快乐:不念及死无常会让人只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名利,忽视修持来世获得解脱的心愿。
拖延懈怠:认为来日方长,迟迟不去修行,终日以睡眠、饮食、玩乐等虚度年华,不能精进地如理修行。
贪欲和嗔心:长期的妄想和迷惑会导致贪欲和嗔心,进而引发种种不善业,导致现世和来世的痛苦。
四、不念死无常的原因:
颠倒妄想:认为死亡不会立即到来,导致计划未来时只考虑现世利益,忽视死亡的可能性。
逃避现实:逃避对死亡的认知,导致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
缺乏认知:缺乏对死亡的认知和准备,导致在面对死亡时缺乏应对能力。
五、如何应对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思维念死无常:时刻提醒自己死亡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紧迫感,精进修行。
皈依三宝:诚心诚意地皈依上师三宝,增强对三宝的信心,不再依赖世俗的名利和权力。
放下执念:放下对现世名利的执念,专注于修行和解脱。
精进修行:认识到死亡的可能性后,精进修行,不再拖延懈怠。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克服不念死无常的过患,提升修行境界。
- 修习念死无常
座上修: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的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人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念死无常,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其次资粮田,然后思惟暇满人生和念死无常。最后结行回向。
座间修:在睡觉时思惟小死亡,醒来又是新的一个集合体,而且是刹那间生灭。
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觉照,把每一个镜都转为增上因,激励我们升起慈悲喜舍和广发菩提心。
觉和,2024-11-19
学习了念死无常这一卷,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一、念死无常有三根本、九因相:
第一根本是思惟死决定。我们自成胎以来,都是以烦恼和业的力量在生到死的路上,我们的身体是刹那间生灭,所以刹那不息地减灭寿命,最终只有一死。 所以进一步具体地观察思维。发现我们的身体每刹那都在烦恼和业力中,而且是在剧烈衰损中。
第二根本是思惟死无定期。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走了。
第三根本是思惟死的时候一切都帮不上我们,毫无意义,唯有佛法能够对我们作利益,帮我们得解脱。如伽喀瓦大师说:“ 一生若为六十岁,扣除睡眠、受食、杂务、散乱,真能精勤于修行时间,不超过五年。”
二、思维念死无常的功德,分为六种:
舍现世——若常思维自身的无常,就易于舍下不过百年的今生利益的贪着,而以长远的来世利益为主,为来世作准备。
去常执——有为法的本质本具变灭性,不可常保;应知有为诸法的实况是:恒常不正常、无常才正常。我们由于无始以来已经习于颠倒执取诸法永住、恒常,因此当无常大鬼来时便无力反抗。在无常的洪流中万物显得短暂易灭,尽管渺小危脆如我者迄今仍然不能自主或不受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确实是去除常执的最佳方法。
心修法——即是经由不断地思维、忆念我很快即将面临死亡,导生时不我予,就能初期生起迫切趋入修行的想法,如祖师说:若能开启无常慧眼,则能见恶业苦果,能救护恶业苦果,能皈依三宝、奉行业果,由是生起一切善法。
清净修法——由于时不我予而殷切希求,自内心思不仅易于转向佛法,且在修法的中期也能常保清净动机令修行持续,没有染污,不以世间八法或为短暂不实的名闻利养而修法。
贯彻修法——除了中期能够清净修行,没有染污之外,且能令时无间断如理精进,不再施延、懈怠、放弃,后期也能坚固贯彻、修行圆满。
安乐而死——由于真实相应念死无常,平常即已数数串习,贯彻修习与相应正法,使得临命终时已有了万全准备,能令身无痛苦贪着,心无怖畏忧恼,就像反掌折枝那么容易,也像游子归家那么欣喜地安乐而死。
如上述,修习我的生死无常,使能感得诸多功德与利益,愚钝如我者,此时不修又待何时呢?
三、思维不念死无常的过患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不会想起佛法:如果不去想随时有可能死亡,就不会有学习佛法的紧迫感,即使念及佛法,也不会有强烈的修行意愿。
拖延修行:不念及死无常会导致拖延修行,即使开始修行,也不会精进,动机不纯正,往往是为了现世的利益而非来世的解脱。
动机不纯:行善的动机中夹杂着世俗的欲望,如名声、地位等,而不是为了来世的解脱和修行。
追求现世快乐:不念及死无常会让人只追求现世的快乐和名利,忽视修持来世获得解脱的心愿。
拖延懈怠:认为来日方长,迟迟不去修行,终日以睡眠、饮食、玩乐等虚度年华,不能精进地如理修行。
贪欲和嗔心:长期的妄想和迷惑会导致贪欲和嗔心,进而引发种种不善业,导致现世和来世的痛苦。
四、不念死无常的原因:
颠倒妄想:认为死亡不会立即到来,导致计划未来时只考虑现世利益,忽视死亡的可能性。
逃避现实:逃避对死亡的认知,导致对死亡的无知和恐惧。
缺乏认知:缺乏对死亡的认知和准备,导致在面对死亡时缺乏应对能力。
五、如何应对不念死无常的过患:
思维念死无常:时刻提醒自己死亡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紧迫感,精进修行。
皈依三宝:诚心诚意地皈依上师三宝,增强对三宝的信心,不再依赖世俗的名利和权力。
放下执念:放下对现世名利的执念,专注于修行和解脱。
精进修行:认识到死亡的可能性后,精进修行,不再拖延懈怠。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克服不念死无常的过患,提升修行境界。
- 修习念死无常
座上修: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的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人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念死无常,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其次资粮田,然后思惟暇满人生和念死无常。最后结行回向。
座间修:在睡觉时思惟小死亡,醒来又是新的一个集合体,而且是刹那间生灭。
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觉照,把每一个镜都转为增上因,激励我们升起慈悲喜舍和广发菩提心。
觉和,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