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48、欲发菩提心,须先修习何法?

请回复

答:欲发菩提心,须先了知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大悲心发起之前必须要成办大慈心。当思维自己生死轮回的过患时,如果不能产生身毛孔耸立的内心感触,那么对于他人遭受烦恼压迫的痛苦,也是绝对无法产生不忍的悲悯心。所以,发菩提心须先知道自身“苦”,透过下中士道对自己的苦产生觉受,才会知道有情苦。至少自己想脱离恶趣苦、厌离轮回苦,接着才会考虑到救度如母有情,这就变成了利他的菩提心。

 

答:欲发菩提心,须先了知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大悲心发起之前必须要成办大慈心。当思维自己生死轮回的过患时,如果不能产生身毛孔耸立的内心感触,那么对于他人遭受烦恼压迫的痛苦,也是绝对无法产生不忍的悲悯心。所以,发菩提心须先知道自身“苦”,透过下中士道对自己的苦产生觉受,才会知道有情苦。至少自己想脱离恶趣苦、厌离轮回苦,接着才会考虑到救度如母有情,这就变成了利他的菩提心。

 

148、欲发菩提心,须先修习何法?

答:欲发菩提心,须先了知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大悲心发起之前必须要成办大慈心。当思维自己生死轮回的过患时,如果不能产生身毛孔耸立的内心感触,那么对于他人遭受烦恼压迫的痛苦,也是绝对无法产生不忍的悲悯心。所以,发菩堤心须先知道自身“苦”,透过下中士道对自己的苦产生觉受,才会知道有情苦。至少自己想脱离恶趣苦、厌离轮回苦,接着才会考虑到救度如母有情,这就变成了利他的菩提心。

148、欲发善提心,须先修习何法?

答:欲发菩提心,须先了知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大悲心发起之前必须要成办大慈心。当思维自己生死轮回的过患时,如果不能产生身毛孔耸立的内心感触那么对于他人遭受烦恼压迫的痛苦,也是绝对无法产生不忍的悲悯心。所以,发菩提心须先知道自身“苦”,透过下中士道对自己的苦产生觉受,才会知道有情苦。至少自己想脱离恶趣苦、厌离轮回苦,接着才会考虑到救度如母有情,这就变成了利他的菩提心。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

如果对增上生与决定胜这二种胜利,发起希求心之后,自然就能趣入修习具有这二种胜利的菩提心;而在真实修习菩提心的时候,则必须发起菩提心的根本——大慈和大悲。但是,如果思惟自己在轮回中缺乏安乐、被众苦逼恼的流转道理时,周身汗毛没有丝毫的竖动,毫无感觉,那么对其他有情流转生死时,缺乏安乐、痛苦逼恼的情状,肯定没有不忍的善心。《入行论》说:在利益有情之前,应当这样思惟自己离苦的利益,如果对此连梦中尚且没有梦到,又如何能生起利他的慈悲心呢?

这是从反面说明,如果没有下士道、中士道修苦的基础,绝不可能发起不忍众生乐乏苦逼的慈悲心,更不会以大慈大悲心而发起菩提心。

【故于下士之时,思惟自于诸恶趣中受苦道理,及于中士之时,思惟善趣无寂静乐唯苦道理。次于亲属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习,即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

因此,在下士道时,应当思惟自己在三恶趣中感受痛苦的道理,又在中士道时,应当思惟善趣中没有寂靜的安乐、其自性唯一是苦的道理;然后内心以亲眷等有情作为所缘,将心比心而体会其他有情的苦难,这样善加修习。这就是能引生慈悲心的因,而菩提心又从大慈大悲心产生。

先以下、中二道缘自己修苦作为前行,其次再比照自心缘一切有情而修习,就能发起大慈悲心,又以慈悲为因可以引生菩提心。

 

148、欲发善提心,须先修习何法?

【如是若于二种胜利发欲得已,趣修具有胜利之心者,则须发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此复若思,自于生死安乐匮乏、众苦逼恼流转道理,身毛全无若动若转,则于其他有情流转生死之时,乐乏苦逼,定无不忍。《入行论》云:“于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P67

答:欲发菩提心,须先了知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大悲,大悲心发起之前必须要成办大慈心。当思维自己生死轮回的过患时,如果不能产生身毛孔耸立的内心感触,那么对于他人遭受烦恼压迫的痛苦,也是绝对无法产生不忍的悲悯心。所以,发菩提心须先知道自身“苦”,透过下中士道对自己的苦产生觉受,才会知道有情苦。至少自己想脱离恶趣苦、厌离轮回苦,接着才会考虑到救度如母有情,这就变成了利他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