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44、具善心一境性为什么是静虑定义?

《入行论》云:“既发精进已,意当住等持。”
修定要有平等心,并且铭记所缘镜,一个心缘一个镜,只能缘善,因为只有善心才能入定,恶心无法入定。

静虑是静息粗重的烦恼,在心境平静的状态下去思惟。我们的心住在所缘的善的境的时候,心不散乱,就可以远离一切分别,熄灭粗重的烦恼,心境平静思维善法才能得定,所以住所缘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就是静虑的定义。

 

静:指平静

虑:指思惟

所缘的内容是善的,一个心,一个境合在一起不乱,平等住,没有无记、恶心生起;缘佛像是善的,心里面比较平静,那就能得到定,缘恶的不能得定,也不是静虑自性。

具善心一境性是静虑自性,修其增上圆满则成静虑波罗蜜。具恶心一境性会产生烦恼,心不会平静,越修越烦恼,不可能生静滤。

《解深密经》云:“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闲,内正安住,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首先要有正知正念,然后以能缘的心,缘所缘的境,相续安住,而不散乱,心于境能任运住,生起身心轻安。所以静虑一定要有所缘,一定要观察思维,思维彻底通达的善法。思维的时候,要墨守陈规地思维,不能发散思维。

修定的时候要具善心,想好的方面如诸佛功德,慈心,悲心等,善心达到心一境性,心一直缘这个境、思维法义不乱才能得定,恶心心会散乱不平静是没有办法得定的。

静虑定义:心随一善所缘,正思法义,心不散乱,名静虑。

言善所缘者,谓观佛像,菩萨,念死常等等。

心与所缘境合一才能得定,定而后能生慧。

具善,心才能安住,如具恶心则会产生各种烦恼,越修越多烦恼,不能得定。

具善心一境性的状态时,心情处于宁静状态,从而能够正确的思虑、生起智慧。因此静的定义是具善心一境性。

静虑定义:心随一善所缘,正思法义,心不散乱,名静虑。

静虑是静息粗重的烦恼,在心境平静的状态下去思惟。
具善的心一境性,一个心、一个境,能住在善里,就是静虑。

若为得定,无记所缘亦可;若为断烦恼、解脱故,须善所缘,如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