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43、下、中士道是上士道或支或分,为什么?

请回复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如是虽然分别宣说了三士,但是在上士道的次第中,也能含摄其余二士道,没有缺少,因此下士道和中士道是大乘道的支分。

引教证成立:【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

马鸣菩萨所造的《修世俗菩提心论》中说:断除杀生之无害,断除妄语之谛实,断除偷盗之与取,断除行淫之梵行,以及在此四根本的基础上,舍弃一切所执的布施,这些是成办善趣身和受用圆满的正因。周遍观察一切生死轮回的总苦和别苦,为了断除诸苦故而修习真实之道,以此断除生死之因——业和烦恼,这就是成办寂静涅槃的修行。上士道也应摄取下士的善趣行和中士的寂静行,因为此二者是上士殊胜的大乘出离道之支分或助伴的缘故。

 

143、下、中士道是上士道或支或分,为什么?

答: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共道。首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由大悲引生菩提心,才趣入上士道。。所以,下、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

答: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共道。首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才趣入上士道。。所以下士道、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

143、下、中士道是上士道或支或分,为什么?

答:【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共道。首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才趣入上士道。。所以下士道、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

答: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共道。首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才趣入上士道。下士道、中士道是作为上士道的引导基础,所以下士道、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

143、下、中士道是上士道或分,为什么?

答: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共道。首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灬,才趣入上士道。所以下士道、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

答:道次第不是引导我们仅仅得到下士道或中士道的功德。而是将下、中士道的法义及修行,作为上士道的共道。 先从三恶趣苦,引生粗的出离心,想出离恶趣,这是下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轮回苦,引生细的出离,想出离整个轮回,这是中士道的出离心。再由这些出离心,引生大悲心,由大悲心引生菩提心,才真正趣入上士道。下士道、中士道是作为上士道的引导基础,所以下士道、中士道是属于上士道的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