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耐怨害忍,安受苦忍,思择法忍三忍有什么区别?
引用于 慧觉 在 2023年4月25日, 上午11:22三者的对镜不一样。
耐怨害忍,是外界带来的,安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因为这个情绪最终会伤害自己。
安受苦忍,别人没有伤害,自己要做的事情时需要忍的,譬如,学法时能安受听师父讲授,打坐修行时能安受腿痛。
思择法忍,理解所讲的法并认可,不再改变。法忍需要思慧修慧(至少思慧)才能生起。
三者的对镜不一样。
耐怨害忍,是外界带来的,安忍别人对自己的伤害,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因为这个情绪最终会伤害自己。
安受苦忍,别人没有伤害,自己要做的事情时需要忍的,譬如,学法时能安受听师父讲授,打坐修行时能安受腿痛。
思择法忍,理解所讲的法并认可,不再改变。法忍需要思慧修慧(至少思慧)才能生起。
引用于 帅雅馨 在 2023年4月25日, 下午7:26三忍所缘的境不同
1、耐怨害忍:就是人家伤害我了,这时要用智慧思惟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要是情绪失控自己就会得到更多的伤害
第二个安受苦忍,安受所生众苦忍,就是我们自己身上的这个苦,这个苦就是你学不学佛法就有的,一种是你学佛之后才有的,不学佛法就有的苦:比如说生老病死这些东西,就是说你不学佛你也会病的,不学佛你也会死的;但是学佛之后也会有一些苦,比如说我们学佛之后受八关斋戒下午不吃肚子饿;拜忏磕大头手痛脚痛等等,就是我们修善法产生的苦要忍
第三思择法忍,对善知识讲的法能理解,有求知欲,心生欢喜,透过思维生起定解,不会改变。
三忍所缘的境不同
1、耐怨害忍:就是人家伤害我了,这时要用智慧思惟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要是情绪失控自己就会得到更多的伤害
第二个安受苦忍,安受所生众苦忍,就是我们自己身上的这个苦,这个苦就是你学不学佛法就有的,一种是你学佛之后才有的,不学佛法就有的苦:比如说生老病死这些东西,就是说你不学佛你也会病的,不学佛你也会死的;但是学佛之后也会有一些苦,比如说我们学佛之后受八关斋戒下午不吃肚子饿;拜忏磕大头手痛脚痛等等,就是我们修善法产生的苦要忍
第三思择法忍,对善知识讲的法能理解,有求知欲,心生欢喜,透过思维生起定解,不会改变。
引用于 心愿 在 2023年4月28日, 上午10:26答:耐怨害忍:忍耐怨敌伤害之苦;
安受苦忍:忍耐修行过程中,身体上的疲乏之苦;
思择法忍,于所信之境—三宝之德,现证之境—无我真实义,所求之境—佛陀菩提心之大威力,取舍之境—欲不欲善行恶行之因与果;修习之境—所得菩提与能得之道,闻思之境—所知行境,即于无常等境如实而知,获得决定胜解。
答:耐怨害忍:忍耐怨敌伤害之苦;
安受苦忍:忍耐修行过程中,身体上的疲乏之苦;
思择法忍,于所信之境—三宝之德,现证之境—无我真实义,所求之境—佛陀菩提心之大威力,取舍之境—欲不欲善行恶行之因与果;修习之境—所得菩提与能得之道,闻思之境—所知行境,即于无常等境如实而知,获得决定胜解。
引用于 修正 在 2023年4月28日, 上午10:301.耐怨害忍:能够忍受他人作损恼,而不与计较,皆不在念。
2.安受苦忍:对于自身所生产种种之苦,能安然忍受。
3.思择法忍:对于佛法经过如理思惟后,能产生决定的胜解与心堪忍。
此三种都从心性上说,不为外物所驱使挠动。与忍相违品有三:1.瞋恚 ;2.怯弱(无勇猛力,不能耐苦);3.不解正法,于正法不生欲乐。忍度的圆满专治自心的瞋恚、怯弱、不解、不乐等违品所修习,令除灭尽,忍辱并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而言。
1.耐怨害忍:能够忍受他人作损恼,而不与计较,皆不在念。
2.安受苦忍:对于自身所生产种种之苦,能安然忍受。
3.思择法忍:对于佛法经过如理思惟后,能产生决定的胜解与心堪忍。
此三种都从心性上说,不为外物所驱使挠动。与忍相违品有三:1.瞋恚 ;2.怯弱(无勇猛力,不能耐苦);3.不解正法,于正法不生欲乐。忍度的圆满专治自心的瞋恚、怯弱、不解、不乐等违品所修习,令除灭尽,忍辱并非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