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25、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何解释?

律仪戒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
或在家或出家,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若非堪
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
律仪,是律仪戒。

摄善法戒
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饶益有情戒
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

律仪戒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摄善法戒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广论)

摄善法戒,即修六度,谓自安住尸罗行持善法。复以三慧生起三学,承事殊胜福田上师等,赞颂三宝,称扬随喜他人之善。
视加害为宿业,修习忍辱。善业加以发愿回向增长。供养三宝。无有放逸,善行相续不断。修学资粮道位或防护从因根等门中护戒。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即是修四摄,利益众生。

菩萨戒的受戒主体即菩萨,也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大乘修行者。菩萨分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菩萨戒由此分成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

从内容上看,菩萨戒被概括为三聚净戒,包括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摄律仪戒为止恶门,包括所有七众律仪,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都属于摄律仪戒。“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一切律仪,无不聚摄。”摄律仪戒适用于佛教七众,包括五戒、八戒、十善戒、具足戒等所有戒条。摄律仪戒也称守护戒,是摄善法戒和摄众生戒的“依止”。

摄善法戒为修善门,“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身口意所行十善、六度、四摄等一切善法都包含在内。

饶益有情戒为利生门,包括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悦,喜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利益有情众生,以普度众生为己任。

因此菩萨戒包括了自度度人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所有法门,持一切净戒,修一切善法,度一切众生。

1、律仪戒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天人、龙、非人等),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

2、摄善法戒

 摄善法者,谓缘自相续六度等善,未生令生,已生不失,令倍增长。

3、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者,谓缘十一种利有情事,如其所应引发彼等现法后法无罪利义。

一如开示财物不为贼盗之方便是饶益助伴,或如为腿脚不利者作车乘,是作苦恼者之助伴。

二如开示遮止恶行之方便者谓是对愚者开示方便。

三如作承事等谓是饶益有恩者。

四如于狮虎等加害中救护,谓是饶益怖畏苦者。

五如以无常理开示被丧失父母等忧恼所执者是饶益忧苦者。

六如于穷人给予食物是饶益贫者。

七如给予(出家人)道服,对具贪欲者开示不净观等是饶益求依止者。

八如若见对方不能行善,断除不悦举止,心思利彼者是饶益求同行者。

九如赞颂戒等功德是饶益正行。

十如为治罚作恶者而杀戮是饶益邪行。

十一如化现地狱,遮止恶行,或示现离奇神变调伏于他是饶益须由神通调伏之所化者。

 

律仪戒:防非止恶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

摄善法戒:发愿行一切善法,修持六度

饶益有情戒: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修持四摄

①律仪戒:巜菩萨地》说是指七众别解脱戒,七众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正学女、沙弥、沙弥尼、近事男、近事女,在家的要受了五戒的才是,对十个不善业道要断除,不去犯。

②攝善法戒:攝六度的善法,以三慧生起三学,然后将这个善业发愿回向增长。

③饶益有情戒:以十一种有情的义利,如其所应,根据他每一条所说,引发那些众生现在及后世的义利而去做。

《菩萨地》说,即是七众别解脱戒,故若具足别解脱律仪而住菩萨律仪者,或在家品或出家品,所有真实别解脱律仪,及诸共同能断律仪,是律仪戒。若非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而具菩萨律仪者,谓共别解脱断除性罪及诸遮罪,随其所应能断律仪,是律仪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