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于 宗乡 在 2024年8月26日, 下午5:54,
,
引用于 净智_清夏 在 2024年8月28日, 下午3:43
引用于 净智_清夏 在 2024年8月28日, 下午3:44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卷小结 一,无表三律仪:(一)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一:律仪有三:一别解脱律仪,二静虑律仪,三道生律仪。 (二),初律仪有八种:1比丘律仪,2比丘尼律仪,3正学女律仪。4勤策律仪,5勤策女律仪,6近事律仪,7近事女律仪,8近住律仪。名虽有八。实体唯四。一苾刍。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形(三),转名异故:比丘转为比丘尼,不需要再受比丘尼戒,以前的戒体还在,近事转为近事男,也不需要受戒。只是名字转变。 (四)个别不相违:比丘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条戒,有近事五戒,还有沙弥十戒,俱时而转,如果舍去比丘戒,还有沙弥戒,弃舍沙弥戒还有近事戒。(五)五戒: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饮诸酒。八所应远离:一者杀生,二者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妄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花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大床,八非时食。十,前面八个涂饰香蔓,歌舞观听分为二,复加受金银等宝。 (六)善业道名字的差别:一尸罗,二妙行,三业,四律仪,五别解脱,六业道。 (七)八种人成就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男居士,女居士,近住。 (八)得静虑者,有四根本静虑,未到地定,三个近分定。总名近虑定。(九),有学无学者。凡夫成就定生律仪,见道的圣者成就道生律仪。别解脱戒随身转,道生律仪还有定生律仪随心转。 (十一)住别解无表,别解脱无表,未舍已来,恒成现在,此未舍言。遍流至后定道句中。以说成就必未舍故。刹那后成过者。此明别解脱无表。初刹那后亦成过去。法后得故。成过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现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无法前得。不成未来。 问。何故无法前得。答。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不律仪亦然者。此明不律仪无表。约世成就。如别解脱戒。故言亦然。谓至未舍恶戒已来恒成现在。初刹那后。亦成过去。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者。此明静虑戒。未舍已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恒成就过者。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刹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恒成未者。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若未舍已来。恒成未来。圣初除过去者。谓圣所住。无漏律仪。于初刹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无。故不说成就。若第二念。恒成过未。与定戒同也。 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住。中谓现在。过未中故。正在定中。说名为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中。若出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 (十二),从此第四成表及无表。论云。或成表业。非无表等。应作四句。其事云何。颂曰 成表非无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 释曰。初两句是第一句。下两句是第二句。成表非无表者。标也。住中劣思作者。释也。住非律非不律。名为住中。谓住中人。以微劣心。造善造恶。唯发表业。以心轻故。不发无表。舍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者。谓经生圣。住胎藏位。表业未生。过去生者。今时已舍。故不成表。但成无表。若欲色圣。成过未定道无表。若无色界圣。成过未道共无表。 俱句者。谓住处中。重心造业。及未经生圣人。亦成表。成无表。名俱句也。俱非者。谓诸异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无表也。 从此第三。明得戒缘别。一明得三律仪。 二明时分齐。 三明近住戒。 四明近事戒。 五明得三戒别。 从此第一。明得三律仪。论云。此诸律仪。由何而得。颂曰 定生得定地 彼圣得道生 别解脱律仪 得由他教等 释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间。四根本禅。及上三近分静虑。名为定地。此定生戒。与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 彼圣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谓彼前静虑。复说圣言。简取六地。谓未至中间。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无漏道。故说圣言。简取无漏六静虑地。得彼圣道。得道生戒。与心俱故。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别解脱戒也。言他教者。从师受故。此有二种。一从僧伽得。僧伽此云众。苾刍及尼。正学。依众发戒。名从僧伽得。二依补特伽罗得。是别人也。余勤策等五种戒。不从众发。名从补特伽罗得。 颂云等者。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故说等言。 一。由自然。谓佛独觉。自然是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 二。由证入正性离生。谓憍陈如等五比丘。见道生时。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来苾刍。尔时得戒。谓耶舍等。正理论云。由本愿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为大师。得具足戒。谓大迦叶也。五。由善巧酬答。谓苏陀夷。年始七岁。佛问。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无家。称可佛心。未满二十。佛许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梵云摩诃波阇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众生多故。从梵王边乞得。以所乞处为名。佛遣阿难为说八法。彼闻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谓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难。不住僧中。僧遣使尼传法。往与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别开此缘。 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边国僧少。许五人受。要须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众得。谓于中国。 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难。为说三归。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别解脱律仪。非必定依表业而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卷小结 一,无表三律仪:(一)律仪,不律仪,非律仪,非不律仪。一:律仪有三:一别解脱律仪,二静虑律仪,三道生律仪。 (二),初律仪有八种:1比丘律仪,2比丘尼律仪,3正学女律仪。4勤策律仪,5勤策女律仪,6近事律仪,7近事女律仪,8近住律仪。名虽有八。实体唯四。一苾刍。二勤策。三近事。四近住。形(三),转名异故:比丘转为比丘尼,不需要再受比丘尼戒,以前的戒体还在,近事转为近事男,也不需要受戒。只是名字转变。 (四)个别不相违:比丘身中有二百六十五条戒,有近事五戒,还有沙弥十戒,俱时而转,如果舍去比丘戒,还有沙弥戒,弃舍沙弥戒还有近事戒。(五)五戒: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饮诸酒。八所应远离:一者杀生,二者不与取,三非梵行,四虚妄语,五饮诸酒,六涂饰香花歌舞观听,七眠坐高广大床,八非时食。十,前面八个涂饰香蔓,歌舞观听分为二,复加受金银等宝。 (六)善业道名字的差别:一尸罗,二妙行,三业,四律仪,五别解脱,六业道。 (七)八种人成就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男居士,女居士,近住。 (八)得静虑者,有四根本静虑,未到地定,三个近分定。总名近虑定。(九),有学无学者。凡夫成就定生律仪,见道的圣者成就道生律仪。别解脱戒随身转,道生律仪还有定生律仪随心转。 (十一)住别解无表,别解脱无表,未舍已来,恒成现在,此未舍言。遍流至后定道句中。以说成就必未舍故。刹那后成过者。此明别解脱无表。初刹那后亦成过去。法后得故。成过去也。由此初念。唯成现世。若第二念。通成二世。无法前得。不成未来。 问。何故无法前得。答。不随心色。势微劣故。无法前得。不律仪亦然者。此明不律仪无表。约世成就。如别解脱戒。故言亦然。谓至未舍恶戒已来恒成现在。初刹那后。亦成过去。得静虑律仪。恒成就过未者。此明静虑戒。未舍已来。恒成过去及与未来。恒成就过者。谓余过去生。所失静虑戒。今初刹那。必还得彼过去定戒。恒成未者。随心转色。势力强故。若未舍已来。恒成未来。圣初除过去者。谓圣所住。无漏律仪。于初刹那苦法忍位。必成未来。不成过去。此类圣道。先未起故。过去既无。故不说成就。若第二念。恒成过未。与定戒同也。 住定道成中者。住谓现住。中谓现在。过未中故。正在定中。说名为住。若在观位。成现在戒。名为成中。若出观时。不成现在。以定道戒随心转故.。 (十二),从此第四成表及无表。论云。或成表业。非无表等。应作四句。其事云何。颂曰 成表非无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 释曰。初两句是第一句。下两句是第二句。成表非无表者。标也。住中劣思作者。释也。住非律非不律。名为住中。谓住中人。以微劣心。造善造恶。唯发表业。以心轻故。不发无表。舍未生表圣。成无表非表者。谓经生圣。住胎藏位。表业未生。过去生者。今时已舍。故不成表。但成无表。若欲色圣。成过未定道无表。若无色界圣。成过未道共无表。 俱句者。谓住处中。重心造业。及未经生圣人。亦成表。成无表。名俱句也。俱非者。谓诸异生。住胎藏中。不成表及无表也。 从此第三。明得戒缘别。一明得三律仪。 二明时分齐。 三明近住戒。 四明近事戒。 五明得三戒别。 从此第一。明得三律仪。论云。此诸律仪。由何而得。颂曰 定生得定地 彼圣得道生 别解脱律仪 得由他教等 释曰。定生得定地者。明得定戒也。有漏未至。中间。四根本禅。及上三近分静虑。名为定地。此定生戒。与定心俱。故得定地。得定戒也。 彼圣得道生者。明得道戒也。彼谓彼前静虑。复说圣言。简取六地。谓未至中间。四根本定。唯此六地。有无漏道。故说圣言。简取无漏六静虑地。得彼圣道。得道生戒。与心俱故。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者。明得别解脱戒也。言他教者。从师受故。此有二种。一从僧伽得。僧伽此云众。苾刍及尼。正学。依众发戒。名从僧伽得。二依补特伽罗得。是别人也。余勤策等五种戒。不从众发。名从补特伽罗得。 颂云等者。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故说等言。 一。由自然。谓佛独觉。自然是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 二。由证入正性离生。谓憍陈如等五比丘。见道生时。得具足戒。三。由佛命善来苾刍。尔时得戒。谓耶舍等。正理论云。由本愿力。佛威加故。四。由信受佛为大师。得具足戒。谓大迦叶也。五。由善巧酬答。谓苏陀夷。年始七岁。佛问。汝家在何。彼答言。三界无家。称可佛心。未满二十。佛许僧中羯磨受戒。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梵云摩诃波阇波提。大梵天王。名大生主。生众生多故。从梵王边乞得。以所乞处为名。佛遣阿难为说八法。彼闻敬重。便即得戒。七。由遣使。谓法授尼。此尼端正。恐路有难。不住僧中。僧遣使尼传法。往与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别开此缘。 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边国僧少。许五人受。要须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九。由十众得。谓于中国。 十。由三说归佛法僧。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足戒。佛遣阿难。为说三归。彼便得戒。如上所得别解脱律仪。非必定依表业而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引用于 慧静 在 2024年8月30日, 下午8:32问:欲界恶业果,善业果杂故,应名白黑。 答:不善业果,非必应爲善业果杂。如阐提身,即无善业,于地狱中,无可意果。欲善业果,必爲恶杂,以欲界中,恶胜善故。谓欲邪见,能断善根,欲界善业,不能断恶,故欲界恶强于善也。 不可以,欲界恶强于善。
问:欲界恶业果,善业果杂故,应名白黑。
答:不善业果,非必应爲善业果杂。如阐提身,即无善业,于地狱中,无可意果。欲善业果,必爲恶杂,以欲界中,恶胜善故。谓欲邪见,能断善根,欲界善业,不能断恶,故欲界恶强于善也。
不可以,欲界恶强于善。
引用于 阿兰若 在 2024年9月1日, 下午1:34欲界的善业叫 黑白黑白业,那么欲界的恶业应该叫 白黑白黑业? 不然 恶业不一定会被善业掺杂,有断善根的人,在地狱利,没有可爱的果 欲界善的力量比恶的力量弱 邪见会把善根断掉 欲界的善不能断恶 恶业强于善业 就会被掺杂
欲界的善业叫 黑白黑白业,那么欲界的恶业应该叫 白黑白黑业?
不然 恶业不一定会被善业掺杂,有断善根的人,在地狱利,没有可爱的果
欲界善的力量比恶的力量弱 邪见会把善根断掉
欲界的善不能断恶 恶业强于善业 就会被掺杂
输入目标URL
或链接到站点中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