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12.用白话文解释下面的文词。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什么叫触,触就是根、境、识三者没有联系前,各了各的,当根和境碰上了,就产生了识,这三者和合之后,就会产生变化,变化里面就有各种各样的种类,有讨厌的,有喜欢的,等触引生这个受的时候,受就领纳这个分别,就产生了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受的这个苦乐,是从触 里面分别产生的,这个触的分别,又是从三和合而产生的。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什么叫作意,能领心提起来(警觉起来)。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什么叫思,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让心去造作意业。

五遍行当中的触是什么呢?就是三和合,根、境、识(例如眼色识)三者和合之后,产生了变化分别,然后主观地表达喜欢或者厌恶等。

什么是作意? 能够让心提起来,专注当下的境。 如理作意也是这个意思叭。

什么是思呢? 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或者不好不坏的事情,发动心去造作意业。比如知道别人在学习《大乘五蕴论》,于是你也想要来学,这是功德。

什么是触。当根与境没有联系之前,各了各的,没有相干。根与境一旦相合就产生了识,根境识三个合在一起产生了主观的认识。产生了各种分别,喜欢的、讨厌的等等。

什么是作意:能够令心提起来、警觉起来。

什么是思:对于好的、坏的、一般性的事情,让心去造作意的业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什么是触?根境识三和合,马上产生分别心。

比如身根碰到桌子,马上产生身识,马上触就出来了,能知道桌子是硬的软的冷的热的等等。】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什么是作意?想一下,能想起来。

比如上次学了一本论,有作意,下次在其他书上看到相似的内容,能记起来】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什么是思?心里想想:这是有功德的?还是有过失的?或者这不是功德也不是过失?这三个方面去思惟,令心造作、去造业。】

答1: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指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之所依,境为识之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产生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答2:作意,为能警心为性,于所缘境引心为业,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

答3:思是造作,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的意业,犹如磁石吸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阿毗达磨集论》:思谓于心造作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思有三个过程,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到了动发胜思的阶段,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将付之于行动,而不可遏止了。

什么是触?当根、境、识没有联系之前,各了各的,没有相干。根、境、识三个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触,由触引生这个受的时候,受就领纳这个分别,就产生了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什么是作意?能够令心提起来、警觉起来。

什么是思:对于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事情,让心去造作意的业。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解释:什么是触,根、境、识三个和合一起发挥作用,产生分别为特点。比如舌根尝到食物的味道,就产生舌识,能辨识酸甜苦辣咸等,

作意,是能令心警醒起来。如:手机放电脑前,作个意,警醒一下自己的心,过一会找手机的时候就会记起来手机放电脑前了。

思,是思心所令心造作好的或者不好的业为特点。业来源于思,令心造作。

触:根境识三和合之后就产生变化,就生一个触,这个触它就有苦乐变化在里头。

作意:令心提起来,对事情引起注意。

思:对好的、坏的、不好不坏的,让心王心所造意业。

什么是触心所,就是指根境识三和合,之后很快产生了种种主观的分别,叫做触。

什么是作意心所,是能令心提起來(提起警觉心來了,注意某个事情)为性。

什么是思心所,就是对于有功德的、有过失的以及既不是功德也不是过失的事,让心造意业为性。

什么是触心所?“三和合”指(身根)、境、识,三个和合,比如眼根看到外境之后就生识,变化很快的就産生触。

什么是作意心所?令心发悟就是令心提起来,警觉起来。

什么是思心所?就是恒量功德过失,或者功德或过失都没有,思量要不要去做。

云何为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根识境三个和合立即产生触,触马上产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分别为性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令心警觉,发悟为性。

平时行为:如我每次出门回家后都会把钥匙放在同一个地方,令心记住,不会出门时到处找钥匙;每天睡觉前作意下,明早五点要起床。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心造作意业为思。功德指好的事,过失指坏的事。

心想今天去寺院礼佛,带些花和水果去供佛,再在大殿诵一遍《金刚经》等;在湖边看到一只野鸭,心想这野鸭肉的味道应该很美味,能抓住它就好。

云何为触, 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答:触:触心所,根、境、识三者和合就是触,由触产生受,分别苦、乐、等为自性,;

云何作意, 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答:作意,能警觉,于心所缘境界,令心引起运作,所有作意皆与受想行识相应;

云何为思, 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答:思,思心所,思就是业;对于功德、过失;不是功德也不是过失,“思”推动心王、心所造作意业为性;

 

1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三和是根 境 识,三个分开是没有主观色彩的,当根对境产生识,一合就产生主观的东西来了.

2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这是作意心所,本来是不警觉的,现在警觉起来,产生注意力.

3.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这是思心所,对好的事情不会的事情或者不好不坏的事情叫心去造作意业,推动我们去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