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课
引用于 智庆 在 2025年4月13日, 上午9:07智庆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业是指具体的行为或活动,如杀盗淫;而业道是这些行为活动后面的心所有法,如贪瞋痴“三毒”。贪为此三毒之一所以为业道而不是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瞋业道四缘成犯,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条件:
事:对具有生命的他者产生伤害的心所
意乐:包括对有情的恶意想法、烦恼(如贪、嗔、痴)以及伤害的心所
加行:实施伤害的行为,如使用刀杖、毒咒等手段。
究竟:导致对方死亡或对方在自己之前死去
此外,瞋业道的具体表现和后果包括:
表现:对他人产生恶意,使用暴力或言语攻击。
后果:可能导致他人受伤甚至死亡,自己也会因此承受相应的业报。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在佛教中指无视因果,泛指乖谬不合理的见解。具体来说,邪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身见:执著身体为我,认为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就是自我,导致众生为身体所累,忙于满足身体的欲望。
边见:分为“断见”和“常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生命终结;常见则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存在,如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是造物主。
邪见:认为没有因果,即拨无因果,认为人作恶没有恶报。
戒禁取见:外道见解,认为某些戒律或禁止的行为能导致解脱或神通。
蔽意邪见:被愚痴所蒙蔽,不承认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骄慢邪见:自以为是,对佛法一窍不通却自认为了不起。
爱念邪见:贪恋世间的一切,无法自拔。
谄曲心邪见:虚伪狡诈,背离真理。
嫉妒行邪见:因嫉妒心强而造恶业。
集业邪见:因贪嗔痴等烦恼集聚而造恶业。
吹心炽燃邪见:因烦恼猛烈而燃起邪见之火。
起业邪见:因前世业力牵引而产生邪见。
这些邪见不仅阻碍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还会导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因此,佛教强调要远离这些不正见,修习正知正见,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业与业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定义、作用和分类等方面。
定义:
业是指一切善恶思想行为和活动,包括好的思想和行为称为善业,坏的思想和行为称为恶业。业道则是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的通路,具体分为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
作用:
业是直接影响个人行为和命运的因素,通过积累善业或恶业来决定个人的福报或恶报。业道则是指这些行为和思想作用的具体场所或通道,它不仅包括具体的行为,还包括意志和思维的作用场所。
分类:
业没有具体的分类,主要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业道则分为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具体包括身、语、意的各种行为和思维活动。
智庆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业是指具体的行为或活动,如杀盗淫;而业道是这些行为活动后面的心所有法,如贪瞋痴“三毒”。贪为此三毒之一所以为业道而不是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瞋业道四缘成犯,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条件:
事:对具有生命的他者产生伤害的心所
意乐:包括对有情的恶意想法、烦恼(如贪、嗔、痴)以及伤害的心所
加行:实施伤害的行为,如使用刀杖、毒咒等手段。
究竟:导致对方死亡或对方在自己之前死去
此外,瞋业道的具体表现和后果包括:
表现:对他人产生恶意,使用暴力或言语攻击。
后果:可能导致他人受伤甚至死亡,自己也会因此承受相应的业报。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在佛教中指无视因果,泛指乖谬不合理的见解。具体来说,邪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身见:执著身体为我,认为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就是自我,导致众生为身体所累,忙于满足身体的欲望。
边见:分为“断见”和“常见”。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生命终结;常见则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存在,如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是造物主。
邪见:认为没有因果,即拨无因果,认为人作恶没有恶报。
戒禁取见:外道见解,认为某些戒律或禁止的行为能导致解脱或神通。
蔽意邪见:被愚痴所蒙蔽,不承认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骄慢邪见:自以为是,对佛法一窍不通却自认为了不起。
爱念邪见:贪恋世间的一切,无法自拔。
谄曲心邪见:虚伪狡诈,背离真理。
嫉妒行邪见:因嫉妒心强而造恶业。
集业邪见:因贪嗔痴等烦恼集聚而造恶业。
吹心炽燃邪见:因烦恼猛烈而燃起邪见之火。
起业邪见:因前世业力牵引而产生邪见。
这些邪见不仅阻碍个人的修行和解脱,还会导致众生在轮回中受苦。因此,佛教强调要远离这些不正见,修习正知正见,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业与业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定义、作用和分类等方面。
定义:
业是指一切善恶思想行为和活动,包括好的思想和行为称为善业,坏的思想和行为称为恶业。业道则是指有情众生苦乐果报的通路,具体分为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
作用:
业是直接影响个人行为和命运的因素,通过积累善业或恶业来决定个人的福报或恶报。业道则是指这些行为和思想作用的具体场所或通道,它不仅包括具体的行为,还包括意志和思维的作用场所。
分类:
业没有具体的分类,主要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业道则分为十善业道和十恶业道,具体包括身、语、意的各种行为和思维活动。
引用于 明贤 在 2025年4月13日, 下午3:22106 课: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按《俱舍论》的观点,烦恼与业是别别之体,故烦恼不是业。
业的体是思心所,造业的过程叫业,业是思引发的行为。
造业之道,称为业道。
贪是思行处,故贪是业道,不是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瞋业道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成犯。
①事,是成为引生恚恼之境的有情。
②意乐分三,其中想是,知道自己在造瞋业。烦恼,贪瞋痴随一。发起,为乐意打骂等的欲,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由其他因缘,或者由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③加行,是对所想发起加行,心相续不断发展下去。
④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作决定解,名之为见。邪见即颠倒见,对于不正确的道理作决定解,都属于邪见。见有两种,一者常,二者断。本论所说之邪见,专指断见。
所谤的内容分六种,总摄为四种,即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事实。(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即口中宣说不存在善行恶行等,对于因上真实有善恶业诽谤为无有。譬如心里想,根本没有布施这种善行,不可能有菩萨行,绮语并非恶行等等。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即口说不存在善行或恶行的异熟果,对善恶业实有苦乐果报诽谤为无有。譬如心想,杀鸡杀鸭不会堕恶趣,念佛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等。
(三)谤作用分三:①诽谤殖种持种作用,即认为无父无母,殖种是父的作用,持种是母的作用。②诽谤往来作用,即认为无前生后世,有情并非从前世转到今世,也并非从今世去往后世。③诽谤受生作用,即认为不存在化生有情(中有众生)等。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即认为不存在阿罗汉、佛、菩萨、三宝、净土等。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思是业,不是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也是业道。造业之道,称为业道。之所以把思称为业,是因为以思转的缘故而转,以思行的缘故而行,以思的势力而造作。为什么思不是业道呢?因为思不可能托前一刹那思为境而转,以前一刹那已灭故;也不可能托同时之思为境而转,以同一刹那不能有同类两个心所同时生起的缘故。
前七支是业,以直接成为身语业的缘故;又是业道,以是思行处的缘故。思行处,谓思托身语业为境而转。贪瞋邪见,成为思行处,故是业道。
106 课: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按《俱舍论》的观点,烦恼与业是别别之体,故烦恼不是业。
业的体是思心所,造业的过程叫业,业是思引发的行为。
造业之道,称为业道。
贪是思行处,故贪是业道,不是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瞋业道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成犯。
①事,是成为引生恚恼之境的有情。
②意乐分三,其中想是,知道自己在造瞋业。烦恼,贪瞋痴随一。发起,为乐意打骂等的欲,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由其他因缘,或者由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③加行,是对所想发起加行,心相续不断发展下去。
④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作决定解,名之为见。邪见即颠倒见,对于不正确的道理作决定解,都属于邪见。见有两种,一者常,二者断。本论所说之邪见,专指断见。
所谤的内容分六种,总摄为四种,即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事实。(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即口中宣说不存在善行恶行等,对于因上真实有善恶业诽谤为无有。譬如心里想,根本没有布施这种善行,不可能有菩萨行,绮语并非恶行等等。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即口说不存在善行或恶行的异熟果,对善恶业实有苦乐果报诽谤为无有。譬如心想,杀鸡杀鸭不会堕恶趣,念佛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等。
(三)谤作用分三:①诽谤殖种持种作用,即认为无父无母,殖种是父的作用,持种是母的作用。②诽谤往来作用,即认为无前生后世,有情并非从前世转到今世,也并非从今世去往后世。③诽谤受生作用,即认为不存在化生有情(中有众生)等。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即认为不存在阿罗汉、佛、菩萨、三宝、净土等。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思是业,不是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也是业道。造业之道,称为业道。之所以把思称为业,是因为以思转的缘故而转,以思行的缘故而行,以思的势力而造作。为什么思不是业道呢?因为思不可能托前一刹那思为境而转,以前一刹那已灭故;也不可能托同时之思为境而转,以同一刹那不能有同类两个心所同时生起的缘故。
前七支是业,以直接成为身语业的缘故;又是业道,以是思行处的缘故。思行处,谓思托身语业为境而转。贪瞋邪见,成为思行处,故是业道。
引用于 妙悟 在 2025年4月13日, 下午3:521、贪为什么是业道而非业?
答:因为贪只是心里贪他人的财物资具、名声地位等,愿属为己所有,变为己有,还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四缘成犯。
(1)事:自己所愤恨、所不喜欢的有情。(2)意乐:
想:很清楚自己所嗔的对象就是自己所愤恨的有情,没有错乱。烦恼:贪嗔痴烦恼随一。
发起:想要打他,或念怎样才能杀他、缚他,或希望有其他的因缘或者任其自然的,让他的受用衰败。
(3)加行:于所思事加行进趣。想着怎样去打他,害他。
(4)究竟:决定要去打等。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有四。
(一)谤因,谓无善行恶行。说没有善行恶行,你们修善有什么用呢,别人作恶,我看也好好的。(二)谤果,谓无善恶之异熟果。
如谤,你经常布施,也没见你发财啊;你经常放生,也没见你身体健康啊。(三)谤作用。此中又分三:
(1)谤无父殖种、无母持种,自己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和父母没有关系。
(2)谤没有前世后世。
(3)谤无中阴身。(四)谤实有,谓无阿罗汉等。谤没有阿罗汉、没有菩萨、没有佛。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业的体是思心所。
思造作的过程叫业。业在上面走的道,叫业道。
意业里面的思,是业,但不是业道。
身三口四,本身是业,业也在上面走,所以,所以也是业道。
贪嗔痴烦恼三,本身不是业,只是业在上面走,所以是业道,而不是业。
1、贪为什么是业道而非业?
答:因为贪只是心里贪他人的财物资具、名声地位等,愿属为己所有,变为己有,还没有付诸于实际行动。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四缘成犯。
(1)事:自己所愤恨、所不喜欢的有情。
(2)意乐:
想:很清楚自己所嗔的对象就是自己所愤恨的有情,没有错乱。
烦恼:贪嗔痴烦恼随一。
发起:想要打他,或念怎样才能杀他、缚他,或希望有其他的因缘或者任其自然的,让他的受用衰败。
(3)加行:于所思事加行进趣。想着怎样去打他,害他。
(4)究竟:决定要去打等。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有四。
(一)谤因,谓无善行恶行。说没有善行恶行,你们修善有什么用呢,别人作恶,我看也好好的。
(二)谤果,谓无善恶之异熟果。
如谤,你经常布施,也没见你发财啊;你经常放生,也没见你身体健康啊。
(三)谤作用。此中又分三:
(1)谤无父殖种、无母持种,自己是自然而然就有的,和父母没有关系。
(2)谤没有前世后世。
(3)谤无中阴身。
(四)谤实有,谓无阿罗汉等。谤没有阿罗汉、没有菩萨、没有佛。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业的体是思心所。
思造作的过程叫业。
业在上面走的道,叫业道。
意业里面的思,是业,但不是业道。
身三口四,本身是业,业也在上面走,所以,所以也是业道。
贪嗔痴烦恼三,本身不是业,只是业在上面走,所以是业道,而不是业。
引用于 帅雅馨 在 2025年4月13日, 下午8:37华藏
第106课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故。此种分别,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一:事。
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打缚等,或妒他人受用,願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
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
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邪见者:依(俱舍),十不善业之根即在邪见。以十恶业中此为最粗显,最主要,足断善根故。又此处所说之邪见,专指
断见。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
三:谤作用。此复分三: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无前后世作用。3:谓无中有受生作用。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
一切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
乃依前分,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究竟,以明之。
一事者,谓实有义。
二意乐中之想。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则三毒随一。发起,谓乐诽谤欲。
三:加行。谓于所思策励而行。
四:究竟。即上举之谤因,谤果,谤作用,谤事实等四之所决定。
(摄抉择分)谓上四种又由五因圆满而来,即:1:有愚味心。谓不如实了知所知故。
2:有暴戾心。谓乐于作恶。
3: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
4: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而乐杀牲祠祀。
5:有覆蔽心。谓不知过患之失故。虽邪见有仅于此,然具此五,则于恶行随顺,于善行生疑,能断一切善根。为邪见之最重者。而此在三界中,唯欲界有之,亦唯南赡部洲有之。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华藏
第106课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故。此种分别,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一:事。
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打缚等,或妒他人受用,願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
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
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邪见者:依(俱舍),十不善业之根即在邪见。以十恶业中此为最粗显,最主要,足断善根故。又此处所说之邪见,专指
断见。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
三:谤作用。此复分三: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无前后世作用。3:谓无中有受生作用。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
一切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
乃依前分,一事,二意乐,三加行,四究竟,以明之。
一事者,谓实有义。
二意乐中之想。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则三毒随一。发起,谓乐诽谤欲。
三:加行。谓于所思策励而行。
四:究竟。即上举之谤因,谤果,谤作用,谤事实等四之所决定。
(摄抉择分)谓上四种又由五因圆满而来,即:1:有愚味心。谓不如实了知所知故。
2:有暴戾心。谓乐于作恶。
3: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
4: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而乐杀牲祠祀。
5:有覆蔽心。谓不知过患之失故。虽邪见有仅于此,然具此五,则于恶行随顺,于善行生疑,能断一切善根。为邪见之最重者。而此在三界中,唯欲界有之,亦唯南赡部洲有之。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履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心等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
引用于 海慧 在 2025年4月14日, 下午7:00106 课:
一、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等三毒,以烦恼为体。是身三口四之七支业的表现渠道,还未构成业,故是业道而不是业。
二、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嗔业道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缘犯根本罪。
1,事,即嗔恨的有情。
2,想和烦恼是属于意乐,其中,想也存在乱和不乱两种情况。烦恼也是贪嗔痴三种随一生起。发起,欲行打等,就是想用打骂等方式伤害别人,或是想着,什么时候能让对方被杀死或捆绑就好了,或是希望对方因为自身原因,运气越来越坏,总之通过种种希望对方受到伤害的想法,发泄心中的仇恨。
3,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就是为伤害他人而有各种行动。
4,究竟,决定为打等之事,一旦心中决定伤害对方,就已构成嗔业。
三、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因愚痴所
致,主要有四种诽傍方式:
1,对因的诽谤,认为没有善行,恶行,不相信世间有道德和因果的存在。
2于果谤者,否认善恶两种行为将感得快乐或痛苦的果报。
3于作用谤中又分三,
①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谓无父殖种,无母特种也。否定父母对我们的作用,否定人间伦理纲常,认为我们不是靠父亲播种,母亲孕育而来。
②谤去来之作用者,谓否定轮回作用,无从前世来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后世。
③谤当生之作用者,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认为没有作为此期生命到下期生命之间过渡的中有阶段(佛教认为,生命包括本有,生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
4于实有谤者,否定阿罗汉的存在,认为世间没有圣贤,没有成就者。
四、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意业中的思者,是业而不是业道。业指行为本身,业的体是思心所,思造作的过程叫业。其中思是造作义,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都要通过思,包括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所以思代表业的本质。
业道,指业的表现渠道,业在上面走的道叫业道。
身语七支是业,但因为这些行为是通过思维表现出来的,所以也是业道。而贪,嗔,邪见则是业的表现渠道,还未构成业,是业道而不是业。
106 课:
一、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等三毒,以烦恼为体。是身三口四之七支业的表现渠道,还未构成业,故是业道而不是业。
二、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嗔业道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缘犯根本罪。
1,事,即嗔恨的有情。
2,想和烦恼是属于意乐,其中,想也存在乱和不乱两种情况。烦恼也是贪嗔痴三种随一生起。发起,欲行打等,就是想用打骂等方式伤害别人,或是想着,什么时候能让对方被杀死或捆绑就好了,或是希望对方因为自身原因,运气越来越坏,总之通过种种希望对方受到伤害的想法,发泄心中的仇恨。
3,加行者,于彼所思而作加行,就是为伤害他人而有各种行动。
4,究竟,决定为打等之事,一旦心中决定伤害对方,就已构成嗔业。
三、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邪见因愚痴所
致,主要有四种诽傍方式:
1,对因的诽谤,认为没有善行,恶行,不相信世间有道德和因果的存在。
2于果谤者,否认善恶两种行为将感得快乐或痛苦的果报。
3于作用谤中又分三,
①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谓无父殖种,无母特种也。否定父母对我们的作用,否定人间伦理纲常,认为我们不是靠父亲播种,母亲孕育而来。
②谤去来之作用者,谓否定轮回作用,无从前世来于此世,及由此世趣于后世。
③谤当生之作用者,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认为没有作为此期生命到下期生命之间过渡的中有阶段(佛教认为,生命包括本有,生有,死有,中有四个阶段)。
4于实有谤者,否定阿罗汉的存在,认为世间没有圣贤,没有成就者。
四、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意业中的思者,是业而不是业道。业指行为本身,业的体是思心所,思造作的过程叫业。其中思是造作义,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都要通过思,包括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所以思代表业的本质。
业道,指业的表现渠道,业在上面走的道叫业道。
身语七支是业,但因为这些行为是通过思维表现出来的,所以也是业道。而贪,嗔,邪见则是业的表现渠道,还未构成业,是业道而不是业。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5年4月15日, 下午4:09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意业之思,是业而非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亦是业道,以思所履之事故。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故。此种分判,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四缘成犯;
(一)事。(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打缚等、或姤他人受用,愿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
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
(三)谤作用。此复分三:(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谓无前后世作用。(3)
谓无中有受生作用。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一切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业,也是业道;
意三(贪、嗔、邪见)是业道而不是业;
《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明确提到:
“业道”是行为的通道,无论是否完成;
“业”特指已造作的行为(如身口业的实际表现);例如:
一个人心怀杀意但未动手,属于“杀业道”,但不构成“杀业”;
若实际杀害生命,则既是“杀业”也是“杀业道”。身三口四:必须通过外在行为完成,故既是“业”也是“业道”;
意三业:仅心念即可构成善恶性质(业道),但未通过身口执行时不称为“业”;是业 → 肯定是业道:因“业”是业道中已完成的部分。
是业道 → 不一定是业:如未付诸行动的恶念(意三业)或未遂行为。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意业之思,是业而非业道,身语七支是业,亦是业道,以思所履之事故。贪等三毒,是业道而非业,以烦恼为自性故。此种分判,依自续派说,谓身语业,是依有色身而作。三毒非业,三毒皆以烦恼为其自性,是业所作,故自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四缘成犯;
(一)事。(二)意乐:其中之想、烦恼,均与恶语同。发起,为打缚等、或姤他人受用,愿其任运衰损等一切害意。(三)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四)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所谤分六种,总摄之为四:
即(一)谤因,谓无善恶趣行。
(二)谤果,谓无彼二异熟。
(三)谤作用。此复分三:(1)谓无父殖种及无母持种作用。(2)谓无前后世作用。(3)
谓无中有受生作用。
(四)谤事实,谓无阿罗汉等。一切邪见又以此四为最粗显,足断善根。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是业,也是业道;
意三(贪、嗔、邪见)是业道而不是业;
《阿毗达摩》和《俱舍论》中明确提到:
“业道”是行为的通道,无论是否完成;
“业”特指已造作的行为(如身口业的实际表现);
例如:
一个人心怀杀意但未动手,属于“杀业道”,但不构成“杀业”;
若实际杀害生命,则既是“杀业”也是“杀业道”。
身三口四:必须通过外在行为完成,故既是“业”也是“业道”;
意三业:仅心念即可构成善恶性质(业道),但未通过身口执行时不称为“业”;
是业 → 肯定是业道:因“业”是业道中已完成的部分。
是业道 → 不一定是业:如未付诸行动的恶念(意三业)或未遂行为。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5年4月18日, 下午4:52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是为了贪著别人的东西想具为巳有,内心思考要如何才能得到这些,是思所行,还没有果,业道是思心所所行之道,业是造业后所产生的果,故贪是业道而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四缘成犯
①事→自己愤恨或不喜欢的有情
②意乐→分三,想(无错乱想,清楚了知自己忿恨的对象),烦恼(三毒随一),发起(升起乐意打骂等的欲,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由用其他因缘,或者由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③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按前面的发心,之后相续不断地一直努力。
④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1,谤因→谓无善行恶行等,认为做的善没有善报,作恶的人也会发财,不信因果。
2,傍果→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觉得善恶业不能感果。
3,谤作用→有的东西认为没有作用,①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认为自己生出来是无父无母的。②谤去来之作用,认为没有前后世。认为人死如灯灭,不可能有后世,现在也不是前世投过来的,③谤当生之作用,未来投生的作用,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不承认也不相信有化生的中阴身。④于实有谤者,实有的东西他否定,谓无阿罗汉等,他说没有阿罗汉、没有菩萨、没有佛。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覆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嗔、痴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它们是烦恼,不是业,是业道。
身三、口四、意三,这些地方是道路,业在上面走。所以业道有十个。贪嗔痴这三个是业道,只是业在上面走,它本身自己不是业。身三口四七个,它本身也是业,因为有部的业是色法。它本身也是业道,是贪嗔痴所走的地方。
1、贪为什么业道而非业?
答:贪是为了贪著别人的东西想具为巳有,内心思考要如何才能得到这些,是思所行,还没有果,业道是思心所所行之道,业是造业后所产生的果,故贪是业道而非业。
2、嗔业道几缘成犯?
答:四缘成犯
①事→自己愤恨或不喜欢的有情
②意乐→分三,想(无错乱想,清楚了知自己忿恨的对象),烦恼(三毒随一),发起(升起乐意打骂等的欲,如何让对方遭受杀害、系缚等,或者由用其他因缘,或者由自己自然损失财产)
③加行→照发起心继续不已,按前面的发心,之后相续不断地一直努力。
④究竟→害意决定,即属究竟。
3、邪见都有哪些范围?
答:1,谤因→谓无善行恶行等,认为做的善没有善报,作恶的人也会发财,不信因果。
2,傍果→谓无善恶二者之异熟,觉得善恶业不能感果。
3,谤作用→有的东西认为没有作用,①谤殖种及持种之作用者,谓无父殖种,无母持种,认为自己生出来是无父无母的。②谤去来之作用,认为没有前后世。认为人死如灯灭,不可能有后世,现在也不是前世投过来的,③谤当生之作用,未来投生的作用,谓无化生之『中有』有情也,不承认也不相信有化生的中阴身。④于实有谤者,实有的东西他否定,谓无阿罗汉等,他说没有阿罗汉、没有菩萨、没有佛。
4、如何区别业与业道的差别?
答:此中意业思者,是业非业道。身语七支者,是业。以是思惟所覆之事故,亦是业道,贪、嗔、痴三者,是业道而非业也,它们是烦恼,不是业,是业道。
身三、口四、意三,这些地方是道路,业在上面走。所以业道有十个。贪嗔痴这三个是业道,只是业在上面走,它本身自己不是业。身三口四七个,它本身也是业,因为有部的业是色法。它本身也是业道,是贪嗔痴所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