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解构心理疾病,次第对治焦虑

解构心理疾病,次第对治焦虑

——浅谈焦虑的对治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当前的心理疾病现象处于一个高发的状态,心理疾病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针对心理疾病的分析理论以及治疗方案,都是源自西方,而西方心理学发源于西方的文化环境,其理论忽略了文化对心理疾病的影响。近些年有不少佛法专业人士尝试用佛法去分析研究现代的心理疾病,但都面对一个现状,目前对心理疾病的分析完全是依靠西方的心理学,而对于内心世界探究极为详尽透彻的佛法,在这个领域无论是理论的挖掘,还是解决问题的实践是极为匮乏的,而佛法已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从佛法中挖掘治疗心理疾病的理论以及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极为迫切的。

 

           如何用佛法来对治焦虑、抑郁、狂躁等等的心理疾病,我个人理解的逻辑是“心理疾病”是一个现象,首先要对这个现象的本质进行分析解构,然后在考虑如何治疗,举个例子:

         肺癌,中医认为发病机理是气滞血瘀,痰湿内阻;西医认为是空气污染、电离辐射、生物因子等等导致。不同的学说对同一个事物的分析方法不同,导致最后的治疗方法大相径庭。

         从这个逻辑来看焦虑、抑郁这类的心理学疾病,是源自西方对心理的认知及分析。心理学发端于西方,有其自身的学术发展脉络和规律,实践性(例如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等)和临床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依西方的理论必定衍生出西方特色的方法论。如果说我们想用佛法对治心理疾病,那么我们必定借助佛教的方法论。这就产生第二个问题,面对西方命名的心理疾病,从佛法的角度该如何分析,佛法该如何解构心理疾病?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解构?用佛法对心理疾病能否准确解构,是佛法对治心理疾病的关键问题。以我有限的认知,个人认为用唯识宗的理论框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过以上逻辑成立,那么接下来就衍生出两个问题:

  • 佛法对治心理疾病有没有效果,也就是行不行的问题?
  • 佛法如何对治心理疾病,也就是怎么办的问题?

 

首先来看行不行?

  • 从现象来看

焦虑抑郁此类心理疾病是出家师父高发,还是在家居士高发?

你见过哪位大德得了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治疗的?

从现象来看,用佛法对治心理疾病是可行的。

二、从内涵来看

1、佛法本质上来讲是熄灭烦恼的方法,究竟来讲是证得涅槃。烦恼断除则心病全无!

2、佛法对有情的内心世界极为关注

《大乘百法明门论》它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五类一百种,其中的心法八种和心所有法五十一种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五位百法”中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共有59种,涵盖人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心理体验、心理作用,其中既有正面性质的,也有负面性质的,还有中性的。1000多年前的佛法就对人的心理有如此仔细的观察、如此详尽的描述、如此清晰的分类,的确让人感叹,当中59%的内容是在分析有情的内心世界,其中对于烦恼的分析明确具体。

3、纵观成佛之路,虽然是以究竟成佛为终点,细察成佛之路的每个阶段,本质是烦恼对治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对治。

 

结论:用佛法来对治心理疾病是一个极佳选择!

 

        但是成佛很远,抑郁却很近!

        所以重点是怎么办!我们不能将心理疾病简单的归因于“贪嗔痴”,简单的归因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把这些锅甩给“贪嗔痴”,也得问问它们同不同意?!

          在分析心理疾病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对治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四皈依,但是如果对方不是佛弟子,甚至不信佛,那么用皈依这个方法就值得商榷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心理疾病的复杂性,比如抑郁症发展到后期会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其演化过程复杂,其影响因素多样。对于不同发病阶段的分析及治疗,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都是需要先建立起佛法解构心理疾病的理论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佛法的特殊性,举个例子,抑郁症到一定程度生理上有一个症状是“性欲减退”,在西方的评估和治疗体系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点需要关注。但是佛法当中,如果有人说:我对男女之事没兴趣(大家不知道是由抑郁症导致的),别人会认为这个人修的好。同样的一个现象,不同的评价体系下有不同的解读。

 

         在这里我们探讨如何用佛法对治心理疾病,必定是从效果来判断,这是一个实践科学,我们需要留意的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不准确,对方法的使用不恰当,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说佛法不行。我们应该看到佛法的理论是完备,分析是透彻的,而对心理疾病这个现象的解构是需要加强的,以及针对不同的心理疾病,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是需要重点探索的。在这里我们只能小范围的探讨一下,针对佛教徒这个特定群体,如何通过对治其烦恼,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

         我个人比较反对用西方心理学对佛学进行一个解构。这样将会给佛法造成极大的破坏。可以做比较研究,但是不要做相互解构。我们举一个例子:佛教有戒律,有些人就把戒律比作为规则。这么说对不对呢?是有问题的。他在强调规则的属性同时,他忽略了戒律作为止息烦恼,解脱生死的功德属性。如果单从规则角度来去看这个戒律,那这个似乎是把它看得过于简单了。我们可以把戒律理解类似世俗的规则,但是我们不能把规则跟戒律完全的等同起来。

 

         解决了行不行的问题,我们来看怎么办?以“焦虑”为例,浅浅探究,请师父指正,请师兄们指正

        首先看焦虑是怎么回事: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其中含有着急、挂念、忧愁、紧张、恐慌、不安等成分。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简而言之,焦虑表现为是烦躁,本质是“忧”。从百法中的随烦恼心所来分析,是由“失念”“散乱”“忿”引发。其中忿是由散乱所引发,对治焦虑的着眼点还在于对治失念和散乱,就可以借助“正念”去对治。西方心理学中的“正念冥想”的内核也是从佛法中引进的。

 

(“失念”,与“念”相反,指于所缘境及诸善法不能铭记在心。)

(散乱,谓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

(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

 

如何操作

  • 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不去回避情绪,然后问问自己是因为什么事情焦虑,找到焦虑事件,思考应对之策
  • 想清楚怎么办之后,关键是付诸行动,将关注点由对事件的忧虑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只要动起来,就可以大大缓解焦虑。也如我们的新总理强调: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基层都是办法。
  • 如果积极的行动依然不能解决焦虑,就需要借助“思维无常”让自己清醒一点,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不断变化的,终究会过去的。只要积极应对,问心无愧就好。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也许今天让你自豪的事情,明天就是你的累赘;也许今天的麻烦,就是明天辉煌的起点!
  • 此时仍然搞不定,肯定是事情比较麻烦,修皈依祈请上师三宝加持。
  • 到最后不想面对的局面还是降临了,怎么办?只能积极面对,亦当思维:昔由无知,而集众业,今仅等起现行,此后亦应遮止十黑法,修习十白法。尤其要清晰的了知八种异熟功德之所依,厉厉修行。

 

         虽然宗教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在西方其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主要应用领域有:心理治疗、医疗护理、临终关怀、国民幸福感调查等。中国的宗教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学科体系尚未建立,在应用方面更是缺乏。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构建出完整的指导理论,实践指南,非一日之功,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果有一天,我们国家的执业资格证考试中有“佛法心理治疗师”这样的考试科目,标志着佛法疗愈当代心理疾病走向成功实践。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梵志           

水兔年仲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