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131课思考题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剩下的两个根本烦恼是嗔跟疑,因为染污意一直执着阿赖耶识为我,它不会嗔恨自己跟怀疑自己的。

详情见附件。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详情见附件。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虚空,是无碍为性,属于无为法,不是色法。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离系是离开烦恼的系缚的,本来你是以烦恼五取蕴,烦恼生五蕴,五蕴生烦恼,交纵不息,不断地相生,现在你烦恼解掉了,那么,这些蕴——这个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你说烦恼除掉了,那些不好的事、心所法也不会生了,那些感的果的色蕴——这些果,也不会起来了,决定不生,那就是离系;

非离系是并没有离开烦恼的系缚,没有对治烦恼,它也不生。就是因缘不够,缘缺不生,并没有对治烦恼,所以说这叫非择灭,不是因为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

择灭,因为断了烦恼而得到的灭就是择灭,诸蕴毕竟不生,再也不投胎了,再也不受生死轮回,证得了灭谛,也就是六因四缘五果里面就是离系果。

非泽灭则强调缘起,避免不好的缘起就不会造不好的业。

已上传的文件:
  • 您必须登录才有权限上传。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答:因为所缘境不同。染污意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同时执着阿赖耶识为“我”,它只缘阿赖耶识。嗔,就是对众生有损害心,是以伤害对方为目的。疑,对三宝、对四谛产生怀疑。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答:五根: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五境: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这十个处属于色蕴。法处属于受蕴、想蕴、行蕴。意处属于识蕴。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答:因为虚空无为,是“容受诸色”一切色能够容纳的,在《具舍》里虚空无为是一切质碍都没有,是无碍为性。眼根是以色为境,眼根所能看到的就是色,色法是有质碍的,变碍为性。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答:离系是把烦恼对治掉了,离开了烦恼的系敷,烦恼彻底没有了;非离系是离开了烦恼对治,并没有灭掉烦恼,只是离开了因缘。       非择灭,不是因为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是因缘不具足;择灭,是因为断了烦恼而得到的灭。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答:染污意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执着阿赖耶识为“我”,所缘是阿赖耶识。嗔和疑所缘是对外境生嗔生疑,与外烦恼相应,染污意主要是自心起了邪见。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答:五蕴分成了十二处。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属色蕴是五根(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五境(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这十个处。

受蕴、想蕴、行蕴、是意处。

识蕴是识处。

共十二处。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答:因为虚空是无为法,能够容受一切诸色,是无碍为性。眼根则是以色为境,眼根所能看到的都是色,属色法,是有质碍的,变碍为性。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答:离系是离开了烦恼的系敷,把烦恼对治了,彻底断除了烦恼。

非离系不需要去对治烦恼,是因缘不具足,缘缺不生烦恼。

  非择灭,不是因为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是因缘不具足不生烦恼。

择灭,是对治后断除了烦恼,将它灭掉。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答:染污意是只缘阿赖耶识为我,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都是从自心产生。

这是第一步:有了这个四个最坏的基础之后。

第二步:之后才会因为面对外境进而产生嗔心,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或者产生疑心,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豫为性,不生善法所依为业。

也就是说染污意已经把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四个最坏的给包完了,嗔和疑是在这四个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答:五蕴就包含了十二处。五蕴可以分成就是十二处。包含: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意处、法处。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答:虚空不是色法、没有实体,不产生滞碍性,无有造作,没有无常,没有变化,眼根不可见。属于无见无对,是无为法。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答: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择灭:是因为能够把烦恼给对治掉了,所以诸蕴毕竟不生,离了烦恼的灭才属于择灭。

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非择灭:不是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是缘缺不生,因缘不够,烦恼就没有起现行。

1、染污意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为何不跟剩余的两个根本烦恼相应?

答:因为第七末那识是恒执阿赖耶识为我,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都是执著有我,其他的两个烦恼都是相对于别的人或者是别的事情而升起的烦恼。

2、请说明五蕴和十二处的含摄关系。

答: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是有为法,色蕴对应十二处中的色处,识蕴则对应十二处中的意处。

十二处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进一步细分了五蕴中的内容,六根对应于五蕴中的识蕴,六尘则对应于五蕴中的色蕴,以及受、想、行三蕴。

3、虚空为何不是眼根可见?

虚空是没有质碍的,是无为法,而眼根是有为法。

4、如何理解离系和非离系?择灭和非泽灭两种从证得方法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离系是指远离烦恼的系缚。非离系是指并没有真正离开烦恼系缚

择灭是断除烦恼后的结果,指远离了烦恼系缚的,从而获得心灵的解脱。

非择灭是指由于因缘不具足,使法无法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