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思考题
引用于 天涯111 在 2025年1月7日, 下午4:17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所谓六离合释,即复合名词的六种解释。先把它拆开为两个概念,分别看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合拢来成一个名词,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哪六种呢?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眼识,耳识等。识依眼根生起,眼根是主。
持业释: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个所依是同一个体这叫持业释。比如藏识,所依的都是一个体,阿赖耶识。
有财释:把一个法的名字拿过来,用在自己这个法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比如,佛陀,俱舍,解脱。佛陀是觉,俱舍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一部分,解脱是戒的果。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各是各的体,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比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比如,二谛,三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邻近释:两个法,相邻,靠近,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比如,五力(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即可知道“念”和“慧”,只隔一个“定”在中间,好像两家邻居,隔一墙界,所以叫做“邻近”。例如“四念住”,又名“四念处”,即:①观身不净,②观受是苦,③观心无常,④观法无我,这四种观法都是以“慧”为体,本来应当叫“四慧住”,但为甚么又要叫“四念住”呢?这就是因“念”和“慧”是“邻近”,同时也就是因为这四种观法,都是用“慧”去观“念”。
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所谓六离合释,即复合名词的六种解释。先把它拆开为两个概念,分别看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合拢来成一个名词,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哪六种呢?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眼识,耳识等。识依眼根生起,眼根是主。
持业释: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个所依是同一个体这叫持业释。比如藏识,所依的都是一个体,阿赖耶识。
有财释:把一个法的名字拿过来,用在自己这个法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比如,佛陀,俱舍,解脱。佛陀是觉,俱舍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一部分,解脱是戒的果。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各是各的体,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比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比如,二谛,三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邻近释:两个法,相邻,靠近,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比如,五力(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即可知道“念”和“慧”,只隔一个“定”在中间,好像两家邻居,隔一墙界,所以叫做“邻近”。例如“四念住”,又名“四念处”,即:①观身不净,②观受是苦,③观心无常,④观法无我,这四种观法都是以“慧”为体,本来应当叫“四慧住”,但为甚么又要叫“四念住”呢?这就是因“念”和“慧”是“邻近”,同时也就是因为这四种观法,都是用“慧”去观“念”。
引用于 小景 在 2025年1月7日, 下午6:17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一种语法原则,日常用语中如果单个词表一个明确概念则不需要解释名字含义构成,如眼即是人体上的眼睛没有歧义。然而很多日常词汇是复合名词,可表多个概念,如香炉,即能表示插香的炉子,也能表示由香做的炉子。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复合名词的六种解释,来找到它当前表示的比较准确的概念。在复合词构成下,先把复合词拆开为两个概念,分别看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合拢来成一个名词,这样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眼识,耳识等。识依眼根生起,眼根是主。
持业释:老上师的解释里,持的意思就是能持的体,业就是所持的业用,一个词中两个词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个所依是同一个体这叫持业释。比如藏识,所依的都是一个体,阿赖耶识,又比如玻璃板,板子是玻璃的,玻璃就是这块板的材质,两个说的是一个体。
有财释:把一个法的名字拿过来,用在自己这个法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比如,佛陀,俱舍,解脱。佛陀是觉,俱舍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一部分,解脱是戒的果。
老上师在讲记里补充举例:有一個補藥,它叫“壽而康”,你吃了這個藥,將來又是壽長又是健康,那麽,它有這個效果。“壽而康”就是藥的名字,藥不說了,它本來是什麽什麽化學名字了,它不說了,它只說個“壽而康”。這就是“有財釋”。又如一个人是富翁,他本身的名字不说了,都叫他富翁。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各是各的体,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比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比如,二谛,三性等。
邻近释:两个法,相邻,靠近,互相依靠不可以拆开。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在作用上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就是邻近释。比如,五力中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即可知道“念”和“慧”,只隔一个“定”在中间,好像两家邻居,隔一墙界,所以叫做“邻近”。
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一种语法原则,日常用语中如果单个词表一个明确概念则不需要解释名字含义构成,如眼即是人体上的眼睛没有歧义。然而很多日常词汇是复合名词,可表多个概念,如香炉,即能表示插香的炉子,也能表示由香做的炉子。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复合名词的六种解释,来找到它当前表示的比较准确的概念。在复合词构成下,先把复合词拆开为两个概念,分别看是什么东西,然后再合拢来成一个名词,这样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持业释、依主释、有财释、相违释、邻近释、带数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眼识,耳识等。识依眼根生起,眼根是主。
持业释:老上师的解释里,持的意思就是能持的体,业就是所持的业用,一个词中两个词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个所依是同一个体这叫持业释。比如藏识,所依的都是一个体,阿赖耶识,又比如玻璃板,板子是玻璃的,玻璃就是这块板的材质,两个说的是一个体。
有财释:把一个法的名字拿过来,用在自己这个法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比如,佛陀,俱舍,解脱。佛陀是觉,俱舍是阿毗达磨俱舍论的一部分,解脱是戒的果。
老上师在讲记里补充举例:有一個補藥,它叫“壽而康”,你吃了這個藥,將來又是壽長又是健康,那麽,它有這個效果。“壽而康”就是藥的名字,藥不說了,它本來是什麽什麽化學名字了,它不說了,它只說個“壽而康”。這就是“有財釋”。又如一个人是富翁,他本身的名字不说了,都叫他富翁。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各是各的体,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比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比如,二谛,三性等。
邻近释:两个法,相邻,靠近,互相依靠不可以拆开。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在作用上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就是邻近释。比如,五力中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即可知道“念”和“慧”,只隔一个“定”在中间,好像两家邻居,隔一墙界,所以叫做“邻近”。
引用于 如意 在 2025年1月7日, 下午7:30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印度的语法,一个名字,它有两个概念的,两个概念以上的,综合成一个复合名词的,它里边恐怕意思混淆,所以用这六种方法来把它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解释词的时候有六种离合的方式,分开再合起来解释。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比如眼识,眼是主,这个识是依眼而起的。依主释也叫依士释。 持业释:比如藏识,识是体,藏是业用,用藏能显这个体,体能持这个藏的业用,藏上面有识,识上面有藏,就是藏跟识是同一个东西。 有财释:就是本身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的财(果)做它的名字。如戒叫做解脱,戒是修因,解脱是所得的果。戒不叫戒,而叫做解脱,就是有财释。) 相违释:比如说眼耳鼻舌身,虽然这是一串的词,但解释时是一个一个分开解释的,它们是不相关的,是相违的。 带数释:比如说五蕴、二谛。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就是持业的带数释。如眼等六识,六识取他自己的名,是依主的带数释。如说五逆为五无间,无间是因,即因谈果,此全取他名,五无间罪,五逆也是,是有财的带数释。 邻近释:两个法是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就是邻近释。比如说四念处的这个念,本来是智慧的意思,以慧为体的,应该叫四慧住。但是,慧跟念非常近,慧出来要靠正念,念的力量强,所以我们叫它四念住。
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印度的语法,一个名字,它有两个概念的,两个概念以上的,综合成一个复合名词的,它里边恐怕意思混淆,所以用这六种方法来把它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解释词的时候有六种离合的方式,分开再合起来解释。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比如眼识,眼是主,这个识是依眼而起的。依主释也叫依士释。 持业释:比如藏识,识是体,藏是业用,用藏能显这个体,体能持这个藏的业用,藏上面有识,识上面有藏,就是藏跟识是同一个东西。 有财释:就是本身自己的名字不用,用它的财(果)做它的名字。如戒叫做解脱,戒是修因,解脱是所得的果。戒不叫戒,而叫做解脱,就是有财释。) 相违释:比如说眼耳鼻舌身,虽然这是一串的词,但解释时是一个一个分开解释的,它们是不相关的,是相违的。 带数释:比如说五蕴、二谛。五即是蕴,二即是谛,此用自为名,就是持业的带数释。如眼等六识,六识取他自己的名,是依主的带数释。如说五逆为五无间,无间是因,即因谈果,此全取他名,五无间罪,五逆也是,是有财的带数释。 邻近释:两个法是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就是邻近释。比如说四念处的这个念,本来是智慧的意思,以慧为体的,应该叫四慧住。但是,慧跟念非常近,慧出来要靠正念,念的力量强,所以我们叫它四念住。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5年1月8日, 下午3:071、六离合释是何意?
梵语称为杀三婆释,翻过来叫六离合释。《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释以分别之」,两个义以上为一名,就是复合名词。一个名词里包含有两个(或以上)内容,比如说所知障,所知和障是两个东西,把它们合起来是所知障,代表另一个东西,这叫复合名词。其构成是两个概念合拢来的一个名词。复合名词有的时候会产生混淆,用六离合释把它卡定,只能作这样解,不能作那样解,那它的意思就不会混淆。这种方式是印度的语法,叫六离合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持业释者,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则即持业释也」,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这叫持业释。「持者,能持之体;业者,所持之义也」,「义」就是作用,依体而持用。两个概念,一个表示体,一个表示用,这叫持业释。「盖二义同依一体也」,两个概念都是依同一个体,「故此亦名为同依释」,有时也叫「同依释」,但一般叫持业释。举个例子,「烦恼障」,这是个复合名词,烦恼是一个概念,障又是一个概念,「烦恼与障,盖二义也」,烦恼,比如贪、瞋、痴、慢、疑,障表示障碍,对修行有障碍的。这两个东西合起来看,烦恼是体,它的作用是障,烦恼就是障。
「依主释者,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依者能依,主者所依」,「依」是能依的法,「主」是它所依的法。举个例容易懂。「如云历城县净居寺」,历城县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县,净居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庙。这两个概念合拢成一个复合名词,历城县的净居寺,这个净居寺是在历城县里边的。因为同名的寺院可能很多,比如南普陀,厦门有个南普陀,台湾也有个南普陀,那不是要混淆吗?如果讲「台湾南普陀」「厦门南普陀」,就不会混淆了。这是依主释,主是那个县城,「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依历城县这个地方的一个净居寺。「历城县是所依,净居寺是能依」,历城县是所依的法,能依的是净居寺。从所依的县来安它的名字。
「有财释」比较困难,「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此即有财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打个比喻,「戒」也叫「解脱」,戒就是戒,怎么叫解脱呢?「戒是修因」,持戒以后,将来得解脱的果。有了戒为因,将来会得到解脱果,这就是有财,有那个果的作用。你只要持好了戒,「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那将来会得到解脱成佛的果位。
「相违释」,这个好懂。「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几个不同的法,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这叫相违释。「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它们的意思各是各的,不是合得拢的,它们的体也是各别不同的。举个例容易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各是各的体,把它们两个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止观」,它有特殊的意思在里边,这就是相违释。「教观」,天台有《教观纲宗》,教是教解,观是观行,这两个也不是同一个东西,把它们合拢来,「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相违释的例子很多,再比如「父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体各不相干,意思也各不相干,而合拢来,叫「父子」,大家知道其含义。在世界上,父子、君臣、夫妇、南北、东西等等,都是相违释。东跟西两个不相干的,两个体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东西、南北,是大家经常用的名词,这个叫做相违释。
「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两个法,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从其胜事以立名者」,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举个例,「念处之名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念处,此能观之体,本是慧,观身不净也好,观受是苦也好,观法无我也好,这能观的都是慧,是以慧来观的,可怎么叫念处呢?慧要观的时候,决定要以念来把它持好,念头持住,然后才能观得起来,这个念的力量强,就叫念处,不叫慧处。为什么要念经?就是修我们的正念。正念起了之后,慧就出来了。慧出来要靠正念。四念处,明明是慧在观,因为念的力量强,慧的名字不用,而用念,这叫邻近释。念跟慧是同时相依、不能离开的,在修行的时候既要用慧又要用念,但是中间作用强的是念,就叫它念处,不叫慧处。
带数释最容易懂。「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这个法上面有个数字。「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举个例,「二谛、三性」,三性就是三自性,二谛即真俗二谛。带数释一定要有数字,但并不是说凡是有数字的都是带数释。
1、六离合释是何意?
梵语称为杀三婆释,翻过来叫六离合释。《大乘法苑义林总科简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凡二义以上为一名者,恐有所滥,故皆用此六种释以分别之」,两个义以上为一名,就是复合名词。一个名词里包含有两个(或以上)内容,比如说所知障,所知和障是两个东西,把它们合起来是所知障,代表另一个东西,这叫复合名词。其构成是两个概念合拢来的一个名词。复合名词有的时候会产生混淆,用六离合释把它卡定,只能作这样解,不能作那样解,那它的意思就不会混淆。这种方式是印度的语法,叫六离合释。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持业释者,凡义虽有二,而体则仍是一者,则即持业释也」,拆开的两个概念意思不同,但所指的体是同一个,这叫持业释。「持者,能持之体;业者,所持之义也」,「义」就是作用,依体而持用。两个概念,一个表示体,一个表示用,这叫持业释。「盖二义同依一体也」,两个概念都是依同一个体,「故此亦名为同依释」,有时也叫「同依释」,但一般叫持业释。举个例子,「烦恼障」,这是个复合名词,烦恼是一个概念,障又是一个概念,「烦恼与障,盖二义也」,烦恼,比如贪、瞋、痴、慢、疑,障表示障碍,对修行有障碍的。这两个东西合起来看,烦恼是体,它的作用是障,烦恼就是障。
「依主释者,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依者能依,主者所依」,「依」是能依的法,「主」是它所依的法。举个例容易懂。「如云历城县净居寺」,历城县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县,净居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庙。这两个概念合拢成一个复合名词,历城县的净居寺,这个净居寺是在历城县里边的。因为同名的寺院可能很多,比如南普陀,厦门有个南普陀,台湾也有个南普陀,那不是要混淆吗?如果讲「台湾南普陀」「厦门南普陀」,就不会混淆了。这是依主释,主是那个县城,「谓在历城县之净居寺也」,依历城县这个地方的一个净居寺。「历城县是所依,净居寺是能依」,历城县是所依的法,能依的是净居寺。从所依的县来安它的名字。
「有财释」比较困难,「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此即有财释。「有者能有,财者所有」。「有」是能有的那个法,「财」是它所有的那个东西,两者是两个概念。打个比喻,「戒」也叫「解脱」,戒就是戒,怎么叫解脱呢?「戒是修因」,持戒以后,将来得解脱的果。有了戒为因,将来会得到解脱果,这就是有财,有那个果的作用。你只要持好了戒,「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那将来会得到解脱成佛的果位。
「相违释」,这个好懂。「集多数各别之法,联之以为一名者,此即相违释也」,几个不同的法,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这叫相违释。「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它们的意思各是各的,不是合得拢的,它们的体也是各别不同的。举个例容易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止体是定,观体是慧,可谓其体各别」,各是各的体,把它们两个合拢来,做一个名字「止观」,它有特殊的意思在里边,这就是相违释。「教观」,天台有《教观纲宗》,教是教解,观是观行,这两个也不是同一个东西,把它们合拢来,「今亦集之使成一名,故亦是相违释」。相违释的例子很多,再比如「父子」,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体各不相干,意思也各不相干,而合拢来,叫「父子」,大家知道其含义。在世界上,父子、君臣、夫妇、南北、东西等等,都是相违释。东跟西两个不相干的,两个体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东西、南北,是大家经常用的名词,这个叫做相违释。
「于同时相依不离法中」,两个法,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从其胜事以立名者」,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举个例,「念处之名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念处,此能观之体,本是慧,观身不净也好,观受是苦也好,观法无我也好,这能观的都是慧,是以慧来观的,可怎么叫念处呢?慧要观的时候,决定要以念来把它持好,念头持住,然后才能观得起来,这个念的力量强,就叫念处,不叫慧处。为什么要念经?就是修我们的正念。正念起了之后,慧就出来了。慧出来要靠正念。四念处,明明是慧在观,因为念的力量强,慧的名字不用,而用念,这叫邻近释。念跟慧是同时相依、不能离开的,在修行的时候既要用慧又要用念,但是中间作用强的是念,就叫它念处,不叫慧处。
带数释最容易懂。「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这个法上面有个数字。「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举个例,「二谛、三性」,三性就是三自性,二谛即真俗二谛。带数释一定要有数字,但并不是说凡是有数字的都是带数释。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5年1月8日, 下午6:46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六离合释是有六种离合的方式来解释词的意思,两个义以上为一名,它是复合名词,复合名词有时候会产生混淆,不清楚词的意思,用六离合释(依主释,依释士,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的方式去来把它解释清楚。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把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有一个依靠关糸,如眼识,它是依眼起才生起眼识。
持业释→是同一个体,将两个东西合起来,如藏识,识是体,藏是业用,用藏能显这个体,体能持这个藏的业用,藏上面有识,识上面有藏,就是藏跟识是同一个东西,两个合起来。
有财释→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它能代表法的含义,如佛陀能代表觉的含义,
相违释→一串一串的词,各别的法,可以用顿号分开,如说眼耳鼻舌身,虽然是一串词,但解释时是一个一个分开解释的,它们是不相关的,是相违的。
带数释→法上有个数字,分为依主带数(如六识),持业带数(如五蕴,二谛),有财带数(五无间),带数释一定会加上数字,但并不是说凡是有数字的都是带数释,如三藏法师只是代表一个人,将法师二字去掉,三藏就代表经、律、论。
邻近释→两个法有很近的关糸,相依不分,从力量胜的那个法来取名,如有人问我是哪的,我是焦作的,但别人问我是哪的,他不知道焦作在哪,我就直接说是河南的。
1、六离合释是何意?
答:六离合释是有六种离合的方式来解释词的意思,两个义以上为一名,它是复合名词,复合名词有时候会产生混淆,不清楚词的意思,用六离合释(依主释,依释士,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的方式去来把它解释清楚。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一一举例说明。
答:依主释→把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有一个依靠关糸,如眼识,它是依眼起才生起眼识。
持业释→是同一个体,将两个东西合起来,如藏识,识是体,藏是业用,用藏能显这个体,体能持这个藏的业用,藏上面有识,识上面有藏,就是藏跟识是同一个东西,两个合起来。
有财释→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它能代表法的含义,如佛陀能代表觉的含义,
相违释→一串一串的词,各别的法,可以用顿号分开,如说眼耳鼻舌身,虽然是一串词,但解释时是一个一个分开解释的,它们是不相关的,是相违的。
带数释→法上有个数字,分为依主带数(如六识),持业带数(如五蕴,二谛),有财带数(五无间),带数释一定会加上数字,但并不是说凡是有数字的都是带数释,如三藏法师只是代表一个人,将法师二字去掉,三藏就代表经、律、论。
邻近释→两个法有很近的关糸,相依不分,从力量胜的那个法来取名,如有人问我是哪的,我是焦作的,但别人问我是哪的,他不知道焦作在哪,我就直接说是河南的。
引用于 慧文 在 2025年1月9日, 下午6:471、六离合释是何意?
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翻过来叫六离合释。一个词里有两个概念,先把这两个概念分开来看,这是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概念,最后把它合拢来,显示复合名词的含义,叫离合。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所以叫六离合释。分别是依主释(依士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
(一个名词里包含有两个(或以上)内容,比如所知障,所知和障是两个东西,把它们合起来是所知障,代表另一个东西,这叫复合名词)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举例说明。
依主释: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佛山市的仁寿寺,佛山市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城市,仁寿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寺庙。佛山市是所依的法,能依的是仁寿寺。从所依的城市来安它的名字。
持业释:两个东西都依一个体,是持业释。作用叫业,一般情况下,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但也可以两个东西都指体。持业释也叫同依释,两个法都同依一个体。持业释的特点是两个东西是一体的。比如「烦恼障」,烦恼是一个东西,它能起什么作用?它可以障住我们修行,障住我们证涅盘,障住我们的菩提。烦恼有障的作用,叫烦恼障。烦恼是体,障是烦恼的作用,两个是一个体,不是两个东西,所以是持业释。
有财释: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者,此即有财释也。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如戒名解脱,是戒修因,解脱是所得之困,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故可名戒以为解脱 。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财释也。即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这叫相违释。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它们的意思各是各的,不是合得拢的,它们的体也是各别不同的。例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如二谛、三性、五蕴、三藏等名。
邻近释:两个法,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举个例,「念处之名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念处,此能观之体,本是慧,观身不净也好,观受是苦也好,观法无我也好,这能观的都是慧,是以慧来观的,可怎么叫念处呢?慧要观的时候,决定要以念来把它持好,念头持住,然后才能观得起来,这个念的力量强,就叫念处,不叫慧处。
1、六离合释是何意?
六离合释:梵语称为杀三婆释,翻过来叫六离合释。一个词里有两个概念,先把这两个概念分开来看,这是一个概念,那是一个概念,最后把它合拢来,显示复合名词的含义,叫离合。有六种离合的解释方式,所以叫六离合释。分别是依主释(依士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
(一个名词里包含有两个(或以上)内容,比如所知障,所知和障是两个东西,把它们合起来是所知障,代表另一个东西,这叫复合名词)
2、依主释、持业释、有财释、相违释、带数释、邻近释,请--举例说明。
依主释:从所依之法立能依之名。一个法依靠在另一个法上,把所依靠的法,摆在能依的这个法的名字上去,叫依主释。如佛山市的仁寿寺,佛山市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城市,仁寿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寺庙。佛山市是所依的法,能依的是仁寿寺。从所依的城市来安它的名字。
持业释:两个东西都依一个体,是持业释。作用叫业,一般情况下,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但也可以两个东西都指体。持业释也叫同依释,两个法都同依一个体。持业释的特点是两个东西是一体的。比如「烦恼障」,烦恼是一个东西,它能起什么作用?它可以障住我们修行,障住我们证涅盘,障住我们的菩提。烦恼有障的作用,叫烦恼障。烦恼是体,障是烦恼的作用,两个是一个体,不是两个东西,所以是持业释。
有财释:以所有之法,为能有之名者,此即有财释也。这个法含有另一个法,以它所含有的法来命名,如戒名解脱,是戒修因,解脱是所得之困,名戒为解脱,于义似不当,然能持戒者,后必得解脱之果,故知戒中实有解脱。故可名戒以为解脱 。此即从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财释也。即取他名以为自名,亦有以也。
相违释:几个不同的法,把它合拢来做一个名字,这叫相违释。相违云者,谓其义乖反,其体各别也,它们的意思各是各的,不是合得拢的,它们的体也是各别不同的。例如:止观,止是修定,观是修慧,这两个东西本来不是一个东西,体也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意思也不一样。但是合拢来,止观,大家也知道止观是什么东西,那就叫相违释。
带数释:就其法体上所带之数以立名者,即带数释也。带数者,谓其法体之上带有数量也。如二谛、三性、五蕴、三藏等名。
邻近释:两个法,同时互相依靠,不能拆开的。这两个法中有一个作用胜,另一个差一点。以作用胜的那个来安名字,这就是邻近释。举个例,「念处之名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个念处,此能观之体,本是慧,观身不净也好,观受是苦也好,观法无我也好,这能观的都是慧,是以慧来观的,可怎么叫念处呢?慧要观的时候,决定要以念来把它持好,念头持住,然后才能观得起来,这个念的力量强,就叫念处,不叫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