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十四课思考题

1、自卑和惭愧如何简别?

2、惭愧为何是善心所?

3、世俗的羞耻和佛教的羞耻有何区别?

4、请简述惭与愧的同异。

1、自卑和惭愧如何简别?

自卑是把自己的缺点放大;惭愧是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

惭愧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认识到了,自卑是没有做错事情。

2、惭愧为何是善心所?

惭愧的特点就是认识到了错,认识到了错误之后愿意息恶行,认识到了错误对自己有过失,这是惭;认识到过失对别人不好,有过失,这是愧;两个都是认识到之后要想防止息灭恶行;生起惭愧心是四力忏悔的第一步,意识到自己错才会忏悔,才会防止息灭恶行,是断恶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惭愧心那作恶就无法停止。

3、世俗的羞耻和佛教的羞耻有何区别?

世俗主要从道德方面,法律方面来讲的羞耻;

佛教主要从戒律方面,业果方面、根据佛菩萨圣者等是否所厌患的标准来讲的羞耻。

4、请简述惭与愧的同异。

惭是自增上跟法增上,就是对于自己跟按照佛法的标准来说感到羞耻;

愧是自他增上,就是别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感到羞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

惭跟愧相同的地方是于所作罪羞耻为性,都是做了感到羞耻的事情;

这两个业用是同的,都是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1、自卑和惭愧如何简别?

答:自卑主要是从自己心里发起的,在自己和他人的比较里总是觉得自己的一些地方不如别人,没有自信心,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并非是做错什么事,比如觉得自己长的不好看感到自卑。它应该属于一种烦恼。惭愧是两个善心所,通过自增上和法增上来升起一种我做错了,需要悔改的心情,它可以遮止恶念恶行。

2、惭愧为何是善心所?

答:因为它可以引发善的结果,从结果的角度来说是善心所。

3、世俗的羞耻和佛教的羞耻有何区别?

答:世俗的羞耻大部分是由于世俗道德引发的一些个人情绪感到不好意思,但这些道德规范也不一定是符合因果规律,比如中东那边不带头巾女性会感觉很羞耻。但带不带头巾在其他国家又没有任何关系。佛教的羞耻主要是对自身不符合业果谛宝的内容,因为有一个佛法的尺度来对照,感到做的不符合法义从而不好意思。

4、请简述惭与愧的同异。

惭和愧的相同点都是善心所,可以引发善结果。不同点是一个是自我对比法义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个是通过他方比如师父、道友的指出,来认识到自己错误,产生悔意,从而遮住恶业。

1、自卑和惭愧如何简别?

答:自卑是对自己的认知特点,自己没有做错事,但因自卑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化,如认为自己没有他人长的好看,能力弱等等。

惭愧是对自己做了错事能发现认识,产生羞耻懊悔,如怨恨父母偏心兄弟,对自己不好,对长辈粗言粗语等

 

2、惭愧为何是善心所?

答:惭愧是以羞耻为性的,能够认识并知道对自对他做了错事之后加以改正,努力断恶修善,属善的行为是善心所。

 

3、世俗的羞耻和佛教的羞耻有何区别?

答:世俗的羞耻对自己所做的错事觉得不好意思,以社会道德,法律标准区别。

佛教羞耻是防止恶作,通过对正法闻思后,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想改正,并加以防护。以业果,戒律,谛宝这些法的标准区别。

 

4、请简述惭与愧的同异。

答:共同点→都生羞耻心,以羞耻为性,都以防息止恶为性,认识错误愿改正。

不同点→惭是自增上跟法增上,是对于自己和佛法的标准来说感到羞耻。

愧是自他增上,是对别人,认为自己对他做的错事感到羞耻,是按照对别人的标准。

1.自卑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把自己的缺点放大了。惭愧是认识到自己的过失,然后有防非止恶的特性。

2.惭和愧都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耻,就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这两个心所生起来有防非止恶的作用。还没有做的过失,能阻止它发生,已经发生了的,会把它停止下来,止息恶行。

3.世俗的羞耻:从人的道德素质、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者一些单位区域的规定来去定义,比如乱丢垃圾,被别人发现了,自己不好意思,大家看见会觉得你没有公德心,有些地方还会罚款之类的。

佛教的羞耻:主要是讲一些戒律方面的,业果。比如受了酒戒了,却稀里糊涂的喝了酒,才想起来自己犯了戒,觉得非常羞耻。

4、同:都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耻,都有防非止恶的作用。

异:惭是自增上,及法增上。根据佛法或者道德标准从自身去对照,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羞耻。

愧是他增上。害怕社会道德的舆论,他人的非议,法律法规的责罚,而对自己未做或已做的事感到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