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和十五卷 总结
引用于 阿兰若 在 2024年8月20日, 上午8:27《俱舍》第14-15卷 总结
阿兰若
现在学佛得渠道特别广,各种短视频什么的。由不懂得词语,找一下度娘,师父说百度出来得东西有时候不一定事对得。再看那些没学得,又能侃侃而谈,听上去觉得非常有道理。我经常被带跑偏。因为自己没有标准答案。学了俱舍以后(虽然学得不多)这里面才是标准答案。
比如我们学习到了各种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 勤策戒、勤策女戒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近住戒 8种
让我们了解到 “比丘” 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没学俱舍之前 就知道比丘,就是对一位出家 师父的称谓而已
比丘: 名乞士 一个是上乞佛法,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下乞饮食,滋养色身
勤策: 这个名字 老上师讲的时候,说是别人勤策他。师父讲的是勤策是指我们精勤地去为了希求沙门果,叫勤策,精勤策励自己修行,不是别人来勤策你。
然后 戒律里面 有一个 “不与取” 和不偷盗不一样 不与取更广,以前在多宝讲寺的时候 有一位居士口渴(展开讲)
后面学到 根律仪和意律仪
要想着能让我们的戒律持的清净一些 先得从根上去持,比如:以前看到美食或者帅哥,脚就移不动了,当下就失去正知正念了,贪心生起 戒会动摇
我们还没有到能任运控制自己的意根 看到了就会起贪心,我想着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那个境 或者说少看、不要去看那个能让你起烦恼的那个境。或者马上起供养心,把看到得 美景供养三宝。长得帅得,好看得,起随喜得心。虽然随喜得心起的不好,但能鞭策自己。使自己持戒更清净一些再一些再一些
接着学到八尊重法 八敬法 看了这八条 我就想起我们这里比丘尼把比丘赶走 抢了寺庙的事情,那时候有位比丘师父跟我讲,八敬法 都不要了,我当时也想为什么佛要制定这样的法呢?是感觉到男女不平等,也是不理解,后来一年整个寺庙就烧了。。。。。。
在一点 以前在茶馆有个人问我,说我只想皈依,不想受戒行不行
我当时就被懵住了 我不知道呢
后来问了师父 按严格来讲是不行的 你就受三皈依 你说你属于什么身份呢?佛弟子有八种比丘、 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近事 进住
现在末法时代 因缘不具足 也可以先皈依 再受个八戒,因为这个时间短 好持。
再后面我们学到
处中无表怎么得:(在没学俱舍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处中律仪)
由田 对两个田(功德田,恩德田) 供养等
由受 自己发愿 发比较重的愿 学了之后就发了愿 比如要先供佛再吃早饭
由作:不管你做好事或坏事 起个殷重得心。所以再行善前学会发愿去作意
处中无表怎么舍
6个缘受断 势断 作业断 事物断坏 寿命断 根断
以前受皈依时,大宝恩师要求这辈子至少要粗粗的把四加行过一遍
皈依 百字明 大礼拜 供曼茶
每天都要坚持 一直到10万超一点
中间断了 要重新开始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现在学了这个就知道了
还有有人给寺庙施物品 举例 桌布,允宏师父说不能仍 ....
学到这里得时候很多东西就明白了,师父为什么要求我们这样做,当时会想不通。
学到这里就会想起为什么要9种心承事善知识。以前会要么问个为什么,要么就是有很多自己得想法看法。老觉得师父这样不好怎么怎么。那个布都坏了还要留着干什么呢
我的总结像流水账,基本上是学到哪个点,这个对我平常生活上由什么启发,或者说能改变一点。
最后感恩师父给我们这个学习平台,在感恩师兄们,因为有了你们让我学法更精进,特别是组长,课余还老打搅他,时不时得向他问题。
《俱舍》第14-15卷 总结
阿兰若
现在学佛得渠道特别广,各种短视频什么的。由不懂得词语,找一下度娘,师父说百度出来得东西有时候不一定事对得。再看那些没学得,又能侃侃而谈,听上去觉得非常有道理。我经常被带跑偏。因为自己没有标准答案。学了俱舍以后(虽然学得不多)这里面才是标准答案。
比如我们学习到了各种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 勤策戒、勤策女戒 近事男戒 近事女戒、近住戒 8种
让我们了解到 “比丘” 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没学俱舍之前 就知道比丘,就是对一位出家 师父的称谓而已
比丘: 名乞士 一个是上乞佛法,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下乞饮食,滋养色身
勤策: 这个名字 老上师讲的时候,说是别人勤策他。师父讲的是勤策是指我们精勤地去为了希求沙门果,叫勤策,精勤策励自己修行,不是别人来勤策你。
然后 戒律里面 有一个 “不与取” 和不偷盗不一样 不与取更广,以前在多宝讲寺的时候 有一位居士口渴(展开讲)
后面学到 根律仪和意律仪
要想着能让我们的戒律持的清净一些 先得从根上去持,比如:以前看到美食或者帅哥,脚就移不动了,当下就失去正知正念了,贪心生起 戒会动摇
我们还没有到能任运控制自己的意根 看到了就会起贪心,我想着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那个境 或者说少看、不要去看那个能让你起烦恼的那个境。或者马上起供养心,把看到得 美景供养三宝。长得帅得,好看得,起随喜得心。虽然随喜得心起的不好,但能鞭策自己。使自己持戒更清净一些再一些再一些
接着学到八尊重法 八敬法 看了这八条 我就想起我们这里比丘尼把比丘赶走 抢了寺庙的事情,那时候有位比丘师父跟我讲,八敬法 都不要了,我当时也想为什么佛要制定这样的法呢?是感觉到男女不平等,也是不理解,后来一年整个寺庙就烧了。。。。。。
在一点 以前在茶馆有个人问我,说我只想皈依,不想受戒行不行
我当时就被懵住了 我不知道呢
后来问了师父 按严格来讲是不行的 你就受三皈依 你说你属于什么身份呢?佛弟子有八种比丘、 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正学女、近事 进住
现在末法时代 因缘不具足 也可以先皈依 再受个八戒,因为这个时间短 好持。
再后面我们学到
处中无表怎么得:(在没学俱舍之前,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处中律仪)
由田 对两个田(功德田,恩德田) 供养等
由受 自己发愿 发比较重的愿 学了之后就发了愿 比如要先供佛再吃早饭
由作:不管你做好事或坏事 起个殷重得心。所以再行善前学会发愿去作意
处中无表怎么舍
6个缘受断 势断 作业断 事物断坏 寿命断 根断
以前受皈依时,大宝恩师要求这辈子至少要粗粗的把四加行过一遍
皈依 百字明 大礼拜 供曼茶
每天都要坚持 一直到10万超一点
中间断了 要重新开始 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现在学了这个就知道了
还有有人给寺庙施物品 举例 桌布,允宏师父说不能仍 ....
学到这里得时候很多东西就明白了,师父为什么要求我们这样做,当时会想不通。
学到这里就会想起为什么要9种心承事善知识。以前会要么问个为什么,要么就是有很多自己得想法看法。老觉得师父这样不好怎么怎么。那个布都坏了还要留着干什么呢
我的总结像流水账,基本上是学到哪个点,这个对我平常生活上由什么启发,或者说能改变一点。
最后感恩师父给我们这个学习平台,在感恩师兄们,因为有了你们让我学法更精进,特别是组长,课余还老打搅他,时不时得向他问题。
引用于 妙慧 在 2024年8月26日, 下午5:41第十四卷,第十五卷小结
第十四卷、第十五卷总结 妙慧
这两卷主要是讲各种律仪的,有律仪,有不律仪,有处中律仪,律仪中又分为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道生律仪。首先,谈谈我一直以来对别解脱戒的理解。起初,我认为戒是一种约束,受了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了,比如不能吃肉了。六年前,我认识一位二十五岁的女孩子,整天乐呵呵的没什么烦恼,没事的时候一天打几座,她从小就经常在寺庙做义工,一心想着出家。谈天中我问她,如果出家你舍得你的父母吗?她说还好,她从小都是跟同学们相处的非常好,但是分开后不会挂碍,性格就是这样的,并且父母学佛也能接受。我又问,庙里的戒那么多,你受的了吗?她很郑重的说,其实戒是保护我们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到戒的功德,戒有防护的作用。跟着师父学习后进一步认识到戒的第二个功德,戒能使善根福德增长。比如没有受戒的人去放生,放生一千元就有一千元的功德,没有放生时就没有放生的功德,但是受了不杀生戒后,即使没有放生,每天都有放生的功德,而且在每一位有情前都有功德。学了俱舍论的这两卷,对戒的了解更细了,除了别解脱戒还了解了静虑律仪、道生律仪、还有不是色法的律仪意根律仪,另外还有不律仪,处中律仪等等。卷中详细讲了各种律仪的相状,是怎么成就的,是怎么得的,是怎么舍的。静虑律仪、道生律仪虽然学了,但是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没有什么感受。意根律仪是正知正念合,慧念为体,能防过非。这让我想起师父讲的密护根门,以前只认为有防护作用,既然以慧为体,那么经常密护根门
也是在修慧。我们到处求福德智慧,守了律仪,不用到处求善根福德智慧都会增长。所以律仪是善根福德智慧的聚宝盆。学了戒以后,我对僧宝的信心和恭敬倍增。
以前对律仪和不律仪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对处中律仪却不是很了解。处中律仪的得有三种:一者由田,到三宝和父母的田里去行布施;二者由受,自己发誓,如斋日发愿去施食;三者由作,自己殷重作意。现在市面上比较火的《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鲁派的格西麦克儿,他运用金刚经的智慧 ,空性和种子的力量创造了商业奇迹。他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是咖啡冥想,就是当我们在入睡前的这段时间,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回想,当天或者上个星期、上个月、甚至五年、十年、二十年前做的好事,帮助过他人的事情,都可以重新拿来做冥想,我们曾经做过的好事也可以重新发心,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入睡,睡梦中,好种子也会不断的翻倍,它的力量相当强大,可以让好种子先成熟 。我想这个工具就是运用了第三种加重作意,使善法的势力不断,处中无表也会持续下去。对于无表,善的我们想延续,恶的我们想舍掉。怎么舍呢?俱舍论中说处中律仪的舍有六种:一者由受断,舍掉先所受的;二由势断,势力断了势力所引无表便舍;三由作业断,不作所受便舍;四由事物断坏,所施的东西坏掉了便舍;五由寿断;六由根断,善根断,所引的无表就舍。根据这六种情况去舍可以看到忏悔的作用非常大,能够包含前三种情况,大德阿底峡尊者在前行的路上觉察生起微细的恶,会马上停下来,拿出小佛塔进行忏悔。像我有时觉察到自己作错了,总想着对着庙里的佛像佛塔忏悔,时间长了就忘了。我要向大德学习这个及时忏悔的习惯。
在十五卷中学了,业按不同的门分为很多种。其中业按感果的不同分定业和不定业,定业又分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定业由四因造:一者由重惑及重净心;二者由恒所造;三者由功德田起;四者由父母所行损害事。这四个因造的业一定感果。第一条不论是烦恼还是善心,只要是重的心造的业一定会感果,对于恶业我们只有通过四力忏悔使它变弱消减,尽量把定业转为不定业。第二条里不管发什么心,只要天天去做,例如抽烟,一定会感果。所以师父说的功课要定时定量地做就显得由为重要了,以前觉得天天晚上上课太辛苦了,总想偷懒,现在觉得天天上课实在太幸运了,不然这个时间就去刷小视频造恶业去了或者聊天造口业去了。那些能够20小时泡在法里的师兄们,真的非常随喜赞叹。第三条佛法僧是最殊胜的功德田,得了一果、四果的圣者,或者是得了慈心定、灭尽定的人,都是殊胜的功德田,在功德田里造的善恶业一定会感果 。以前我也知道三宝是敬田,总是随缘去供养,增加一点福报。现在学习知道了,哪怕是我在热天里吹的一丝凉风都是往昔善业所感,在生活中又挥霍大量福报去享受五欲,后世堪忧,想要解脱福报不够学修也上不去,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们成就的各种解脱法门都是由对无量的诸佛供养而成,知道了三宝是最大最快最殊胜的功德田,现在我也经常找机会去供养三宝和有意识地练习随时观想供养三宝。第四条是对父母,不论是轻的心还是重的心·,如果做了损害的事,一定会感果。学到这里,真是吓了一身汗,谁没有过叛逆期啊,我对母亲顶过嘴,心里也抱怨过等等,现在母亲不在了,只有到佛塔前去好好忏悔了。
以上是我学习中的几点感受,这两卷中还学习了其他的很多很多内容,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收获很大,师父曾说修行就像定了个目标要去远行,但是一出门,门口有个坑,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学习戒和形成业果的因,就能避免掉坑里,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如理的取舍业果,积集善业,向解脱的方向前进。感恩大德们的著论 ,感恩师父的教授,感恩学长和师兄们的帮助。
第十四卷,第十五卷小结
第十四卷、第十五卷总结 妙慧
这两卷主要是讲各种律仪的,有律仪,有不律仪,有处中律仪,律仪中又分为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道生律仪。首先,谈谈我一直以来对别解脱戒的理解。起初,我认为戒是一种约束,受了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了,比如不能吃肉了。六年前,我认识一位二十五岁的女孩子,整天乐呵呵的没什么烦恼,没事的时候一天打几座,她从小就经常在寺庙做义工,一心想着出家。谈天中我问她,如果出家你舍得你的父母吗?她说还好,她从小都是跟同学们相处的非常好,但是分开后不会挂碍,性格就是这样的,并且父母学佛也能接受。我又问,庙里的戒那么多,你受的了吗?她很郑重的说,其实戒是保护我们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到戒的功德,戒有防护的作用。跟着师父学习后进一步认识到戒的第二个功德,戒能使善根福德增长。比如没有受戒的人去放生,放生一千元就有一千元的功德,没有放生时就没有放生的功德,但是受了不杀生戒后,即使没有放生,每天都有放生的功德,而且在每一位有情前都有功德。学了俱舍论的这两卷,对戒的了解更细了,除了别解脱戒还了解了静虑律仪、道生律仪、还有不是色法的律仪意根律仪,另外还有不律仪,处中律仪等等。卷中详细讲了各种律仪的相状,是怎么成就的,是怎么得的,是怎么舍的。静虑律仪、道生律仪虽然学了,但是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没有什么感受。意根律仪是正知正念合,慧念为体,能防过非。这让我想起师父讲的密护根门,以前只认为有防护作用,既然以慧为体,那么经常密护根门
也是在修慧。我们到处求福德智慧,守了律仪,不用到处求善根福德智慧都会增长。所以律仪是善根福德智慧的聚宝盆。学了戒以后,我对僧宝的信心和恭敬倍增。
以前对律仪和不律仪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对处中律仪却不是很了解。处中律仪的得有三种:一者由田,到三宝和父母的田里去行布施;二者由受,自己发誓,如斋日发愿去施食;三者由作,自己殷重作意。现在市面上比较火的《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作者是格鲁派的格西麦克儿,他运用金刚经的智慧 ,空性和种子的力量创造了商业奇迹。他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是咖啡冥想,就是当我们在入睡前的这段时间,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回想,当天或者上个星期、上个月、甚至五年、十年、二十年前做的好事,帮助过他人的事情,都可以重新拿来做冥想,我们曾经做过的好事也可以重新发心,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入睡,睡梦中,好种子也会不断的翻倍,它的力量相当强大,可以让好种子先成熟 。我想这个工具就是运用了第三种加重作意,使善法的势力不断,处中无表也会持续下去。对于无表,善的我们想延续,恶的我们想舍掉。怎么舍呢?俱舍论中说处中律仪的舍有六种:一者由受断,舍掉先所受的;二由势断,势力断了势力所引无表便舍;三由作业断,不作所受便舍;四由事物断坏,所施的东西坏掉了便舍;五由寿断;六由根断,善根断,所引的无表就舍。根据这六种情况去舍可以看到忏悔的作用非常大,能够包含前三种情况,大德阿底峡尊者在前行的路上觉察生起微细的恶,会马上停下来,拿出小佛塔进行忏悔。像我有时觉察到自己作错了,总想着对着庙里的佛像佛塔忏悔,时间长了就忘了。我要向大德学习这个及时忏悔的习惯。
在十五卷中学了,业按不同的门分为很多种。其中业按感果的不同分定业和不定业,定业又分顺现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定业由四因造:一者由重惑及重净心;二者由恒所造;三者由功德田起;四者由父母所行损害事。这四个因造的业一定感果。第一条不论是烦恼还是善心,只要是重的心造的业一定会感果,对于恶业我们只有通过四力忏悔使它变弱消减,尽量把定业转为不定业。第二条里不管发什么心,只要天天去做,例如抽烟,一定会感果。所以师父说的功课要定时定量地做就显得由为重要了,以前觉得天天晚上上课太辛苦了,总想偷懒,现在觉得天天上课实在太幸运了,不然这个时间就去刷小视频造恶业去了或者聊天造口业去了。那些能够20小时泡在法里的师兄们,真的非常随喜赞叹。第三条佛法僧是最殊胜的功德田,得了一果、四果的圣者,或者是得了慈心定、灭尽定的人,都是殊胜的功德田,在功德田里造的善恶业一定会感果 。以前我也知道三宝是敬田,总是随缘去供养,增加一点福报。现在学习知道了,哪怕是我在热天里吹的一丝凉风都是往昔善业所感,在生活中又挥霍大量福报去享受五欲,后世堪忧,想要解脱福报不够学修也上不去,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们成就的各种解脱法门都是由对无量的诸佛供养而成,知道了三宝是最大最快最殊胜的功德田,现在我也经常找机会去供养三宝和有意识地练习随时观想供养三宝。第四条是对父母,不论是轻的心还是重的心·,如果做了损害的事,一定会感果。学到这里,真是吓了一身汗,谁没有过叛逆期啊,我对母亲顶过嘴,心里也抱怨过等等,现在母亲不在了,只有到佛塔前去好好忏悔了。
以上是我学习中的几点感受,这两卷中还学习了其他的很多很多内容,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收获很大,师父曾说修行就像定了个目标要去远行,但是一出门,门口有个坑,一不小心就掉坑里了。学习戒和形成业果的因,就能避免掉坑里,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去如理的取舍业果,积集善业,向解脱的方向前进。感恩大德们的著论 ,感恩师父的教授,感恩学长和师兄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