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十八课思考题

1、不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放逸?

2、如何理解“修彼对治诸善法故”?

3、放逸和散漫的区别?

4、善心所中前面讲了精进,后面为何还要讲不放逸?

5、舍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舍?

6、佛教中的“舍”有哪些含义?

7、不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害?

8、善心所中,哪些是我们要去做的(成立法)?哪些是我们要遮止的(遮遣法)?

1、不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放逸?

答:不放逸是放逸对治,是依无贪无痴无嗔乃至精进这些善法建立,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为体性。以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修不放逸即是修无贪来对治贪,对一个东西过分贪爱,观无常来对治贪 ,达到无贪,用无痴来对治痴,比如闻思修,用诸善法来对治不善,从心所上下手,不放逸指的还是我们心上的不放逸,不去缘我们的贪嗔痴这些烦恼。

2、如何理解“修彼对治诸善法故”?

答:因为不放逸是放逸的对治,那么放逸即是放任贪嗔痴等烦恼,不管不顾。反过来说不放逸就是对这些烦恼进行管控和消除,按广论上来说就是密护根门,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那么为了达到不放逸,就是修贪嗔痴等烦恼的对治法,如贪爱过多可以修无常、思维业果,持戒,思维空性智慧等等来对治不同的贪。

3、放逸和散漫的区别?

答:散漫是 心一会儿缘这个法,一会儿缘另一个,想东想西,未必想的都是贪嗔痴但心不能专一去所缘一件事的一种散乱状态,喝一杯水的时候在想吃个水果,吃水果的时候又想做作业。放逸即是对贪嗔痴这些烦恼的不防护,比如明知道发火可能引起麻烦,但不阻止自己放任自己去打架骂人。

4、善心所中前面讲了精进,后面为何还要讲不放逸?

答:精进侧重于对于善法的修持上,像士兵一样勇猛不放弃。不放逸侧重于对治烦恼,像银行押钞车的保安一样,什么烦恼贼上来就击退它,用来密护根门。

5、舍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舍?

答: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业如不放逸说,业用是成就世间出世间正行。修舍就是按照无贪到精进来修这些善心所,让心慢慢达到一种平等性正值性的状态,也可以按照九住心修定,慢慢心不被外境所打扰,进入这种心无功用的状态。

6、佛教中的“舍”有哪些含义?

答:一个是受舍,受舍就是:苦、乐、忧、喜、舍中的舍,它缘的是苦乐,从苦乐的角度去分析 。还有四无量舍,四无量心的舍,它的所缘是有情,从有情的角度去分析,无量的友情都能平等对待。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菩提心里面有平等舍,等舍是对所缘境,从前到后平等的持心,不要太高,不要太低,是对治昏沉、掉举之后的一种状态。五蕴的行蕴里面的心所法,所以叫行舍,这种状态是心里的一个平等性,你获得一个平等性,这个时候叫舍,获得心平等性。

7、不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害?

答: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嗔分,不损恼为业。对治害,以悲为性,对治害以慈悲来对治。所以我们念:“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就是修慈悲的。

8、善心所中,哪些是我们要去做的(成立法)?哪些是我们要遮止的(遮遣法)?答:从信,惭、愧、无贪到不放逸到舍、不害,这些善心所都是需要去修持,需要遮止的 内容即是无信,无惭,无愧、贪、嗔、痴、粗重、懈怠、放逸、害这些心所。

1、不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放逸?

不放逸以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性;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不放逸主要是心的行为,是你内心生起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的时候,内心在对治那些烦恼的时候,是不放逸;守护正行,时刻防护自己的身心不要进入五欲,信欲勤安都要修,不断对治贪嗔痴跟放逸就是在修不放逸。

 

2、如何理解“修彼对治诸善法故”?

彼是不善法的意思,修不善法的对治法,就是善法,修善的法来对治不善法,就是这个不放逸。

 

3、放逸和散漫的区别?

放逸的体是贪、瞋、痴、懈怠;

散漫随随便便,不守纪律,也是零散散乱不能集中的意思;

放逸主要是缘的是不善法,无法防护身心的正行(善法);

散漫不一定缘的是贪、瞋、痴,也有可能是无记。

 

4、善心所中前面讲了精进,后面为何还要讲不放逸?

精进是对治懈怠,善品现前,勤勇为体性,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不放逸是对治放逸,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为体性,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精进重在修善、上进,就是进攻;不放逸重在防护,守护这个心,不要流落恶法去,要修善法来对治不善法,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

打个比喻,就是打仗一样的,精进是冲锋,往前的;不放逸是防护的,等于说是守。一个是攻,一个是守。

 

5、舍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舍?

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这些善法来修舍。

 

6、佛教中的“舍”有哪些含义?

受舍,苦、乐、忧、喜、舍中的舍,受蕴里的不苦不乐受,缘的是感受;

行舍,行蕴里面叫行舍,缘的是善心所;例如等舍,等指的定,广论奢摩他讲到的九住心的舍,九住心的时候,心平静下来,外境不能干扰,不让自己起贪嗔,从一开始就离开了昏沉、掉举,一直能进入定的状态,随后进入初禅,修平等舍;

四无量的慈悲喜舍,缘的有情,修出来的心量

 

7、不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害?

谓害对治,以悲为性;不损恼为业;

修慈悲心来对治害,多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菩提心,业果等。

 

8、善心所中,哪些是我们要去做的(成立法)?哪些是我们要遮止的(遮遣法)?

信、惭、愧、精进、轻安、舍;

无贪、无嗔、无痴、不放逸、不害。

1.不放逸以依止无贪乃至精进为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

世出世间正行(善法)所依为业。

如何修: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来修不放逸。

2.修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这样的善法,达到不放逸,就可以对治不善的法。

3.放逸:放任自己的贪嗔痴的烦恼,不去防护。

散漫:不集中,不专注,不一定有贪嗔痴的。

4.不放逸:是防护的作用,让身心不要沉浸在五欲里面。

精进:不仅仅对治懈怠,更对善法勇猛精进。

 

5.舍谓依如是无贪、无嗔、乃至精进(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为性。

世出世间正行(善法)所依为业。

如何修: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等善法来修依次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

6.受舍(苦乐忧喜舍)

   行舍(行蕴里面的舍)

   四无量心的舍

  菩提心里面的平等舍

7.不害以悲为性,不损恼为业。

如何修:修慈悲,四无量心

8.成立的:信、精进、惭、愧、轻安、行舍。

遮止:无贪、无嗔、无痴、不放逸、不害。

1、不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放逸?

答:不放逸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为性。以世出世间正行为业。

修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善法,时刻保持正知正念,观察自身语意,努力让内心不起贪,嗔,痴,不被三毒烦恼所转,精进习修善法,思维暇满,无常等善所缘。

 

2、如何理解“修彼对治诸善法故”?

答:修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这些善法,就是对治不善法的方法。

 

3、放逸和散漫的区别?

答:放逸主要是贪、嗔、痴、懈怠等,所缘是不善法。

散漫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守规矩,比较懒散,所缘有不善法还有无记法。

 

4、善心所中前面讲了精进,后面为何还要讲不放逸?

答:精进主要对治懈怠,重在能去努力的修习一些善法。

不放怠主要对治放逸,重在防护,让内心不去起贪、嗔,痴。

 

5、舍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舍?

答:舍是认无贪、无哄、精进、获得心平等为性,以世出世间正行为业。

修无贪、无嗔,无痴,精进

 

 

 

 

6、佛教中的“舍”有哪些含义?

答:舍有四种

①受舍(从苦乐的角度修舍心)

②四无量舍(从有情角度修舍心)

③平等舍(从所缘境修舍)

④五蕴里的行舍(缘的是心所)

 

 

 

 

 

7、不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害?

答:不害以悲为性,以世出世间正行为业。

用悲心对治害。去修四无量心,菩提心,业果

 

8、善心所中,哪些是我们要去做的(成立法)?哪些是我们要遮止的(遮遣法)?

答:需要去做→信、惭、愧、精进、轻安、舍;

 

需要遮止→无贪、无嗔、无痴、不放逸、不害。

 

1、不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放逸?

答:不放逸这个法本身是没有体性的,它是由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四个法合拢来的。以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依无贪、无嗔、无痴、精进四法,来修不放逸,不让自己的身口意三个方面贪、嗔、痴以及懈怠这些烦恼生起。

2、如何理解“修彼对治诸善法故”?

答:修持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些善法,来对治不善法,把不善法舍掉它。

3、放逸和散漫的区别?

答:放逸是贪、嗔、痴、懈怠,散漫是没有目的,不一定有贪、嗔、痴。

4、善心所中前面讲了精进,后面为何还要讲不放逸?

答:精进主要是对治懈怠,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不放逸主要是对治放逸,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5、舍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舍?

答: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四个法是舍的体性。以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修舍先要把昏沉掉举除掉, 得到心平等,这个心平等了之后,要用功夫经常观察不能让昏沉掉举再生起来,直到功夫成熟以后,心正直了,就是不要自己勉力,不要去下很大的功夫,它自己能够任运保持平等心,最后能够把烦恼,这个染污的法都除掉,获得心无功用。

6、佛教中的“舍”有哪些含义?

答:舍受的舍,它缘的是苦乐,从苦乐的角度去分析;四无量舍是缘有情,从有情的角度去分析;等舍是对所缘境,从前到后平等的持心,不要太高,不要太低,是对治昏沉、掉举之后的一种状态。行舍,它是心里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心里的一个平等性。

7、不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修不害?

答: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嗔分,不损恼为业。

修慈悲心,比如我们念:“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修舍心,心处于平等的状态就没有了贪嗔等烦恼,就不会恼害有情。

8、善心所中,哪些是我们要去做的(成立法)?哪些是我们要遮止的(遮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