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十五课思考题

1、无贪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贪?

2、无嗔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嗔?

3、无痴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痴?

4、无明和无痴有何区别?

5、结合事例,如何理解正知和正念?

1、无贪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贪?

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著为性;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对三有及三有的因等产生深深的厌患,不断修三有、生死的过失等,也可以修不净观。

 

2、无嗔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嗔?

谓嗔对治,以慈为性;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不损害众生,修慈悲心,视众生如母如子,拔苦予乐,可以修四无量心。

 

3、无痴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痴?

谓痴对治,如实正行为性;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如法依止善知识,修四圣谛十二缘起等,多多闻思修佛法,多了解一点佛法就少一点痴。

 

4、无明和无痴有何区别?

无明是不理解,是痴的意思,无明有两种:一个是未解心,一个是邪解心;

无痴是明的意思,对佛法都明了就是无痴。

 

5、结合事例,如何理解正知和正念?

正知是我们清清楚楚知道的意思,就是了知该做或不该做的事宜,时时观察自己的三门,是对还是错,是行善了还是造业了。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法,有没有违背戒律,该做还是不该做,能做还是不能做。就像门卫一样,必须看清楚,这个人可以进去,还是不可以进去。

正念就是任何时候都不忘记学处,忆念这些学处,内心不放逸,根据学处小心谨慎取舍。就如同用几米长的绳子把马拴在柱子上一样,无论马向哪个方向走都一样,绳子有多长,它就只能走多远,超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走远了,绳子就会把它拽回来。我们的一切意念和思想都安住在学处上,根据学处取舍,这叫正念。

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例如开车的时候,手抓方向盘是正念,看到了红绿灯,看路上有没有人走,有人的时候知道踩刹车,知道避让行人,这个叫正知。如果正知失去了认为可以冲红灯,那方向盘这个正念就跟着去冲红灯了,所以一旦正知失去了那正念也很快会跟着失去。

冬去春又来 对这个帖子回复。
冬去春又来

1.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著为性。

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如何修:1、改变对它的目的。比如贪著饮食,去思维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好吃满足欲望,还是为了吃好,让身体维持健康。2.修不净观。贪著饮食,最终也是到了厕所,贪著男性/女性,也是一个会走路的移动厕所,除去血肉,也是一堆白骨。

2.无嗔:谓嗔对治,以慈为性。

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如何修:修慈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3.无痴:谓痴对治,如实正行为性。

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如何修:修四圣谛,修十二缘起的加行。

4.无明是不了解,啥也不知道,比如没学过佛法,对佛学知识什么也不懂。

无痴:就是全部都理解,明白。

5.正知:学了佛法后,对于业果,四谛、十二因缘或者一些平时的所见所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理解。

正念:学了佛法后,心里清楚的知道,有正确的起心动念,不会被外界的一些邪念所影响。

冬去春又来 对这个帖子回复。
冬去春又来

1、无贪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贪?

答:无贪以无著为性,以不起恶行为业。

,贪心升起会感得种种痛苦,如贪吃使我们身体生病,贪爱让心生嫉妒而不寂静,贪名会堕λ无底深渊,财,色,名,食,睡等种种的贪都是堕入三恶趣的因,此生能得到暇满的人身实属不易,无常随时在身边发生,生命随时也幺都会消失,多去思维暇满难得,生命无偿,让有限的生命多修善法,不被贪心转,多去种善因,才有机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2、无嗔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嗔?

答:无嗔以慈为性,以不损害为业。

无嗔修慈悲对治嗔,思维一切有情众生都曾做过我的母亲,修四无量心,愿一切有情都能具足乐因,远离痛苦,住平等舍,获得究竟解脱。

 

3、无痴以何为体性?以何为业?如何修无痴?

答:无痴以如实正行为性;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依善知识修学佛法,学习业果,二谛、四缔,三宝闻思正法,让内心升起智慧。

 

4、无明和无痴有何区别?

答:无明是未解心和邪解心,没有智慧什么都不理解。

无痴是升起了智慧什么都知道都能理解,能明白。

 

5、结合事例,如何理解正知和正念?

答:正知是清楚的知道当下做什么,能时刻观察自己的身语意知道什幺该作什么不该做。

正念能时刻觉知自己的每个念头不散乱不放逸。

如我要共修观音心咒,要保持正知正念,给自己定好目标清楚的知道每天要修多少遍,什么时间修合适,念咒的当下观察自己的身语意,身体端坐好,嘴巴去念和心里想的都是观音心咒,不能正念观音心咒又去念文殊心咒,清楚了知我要修的观音心咒。

冬去春又来 对这个帖子回复。
冬去春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