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二十课思考题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10月10日, 下午4:57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
修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等来对治贪。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贪这个烦恼至少是在整个法里面,它是有的,“我”在百法里,在五蕴里面有没有?没有。这区别很大的,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烦恼。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对贪这个心所没有说它是假的。
这个“我执”的“我”,整个佛教都说是没有“我”,“无我”,哪有“我执”呢?说“我执”可以灭,贪不是灭,是要转变、改变的。修的过程中,慢慢地把贪的力量削弱。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
修慈悲心,业果等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贪和嗔都是根本烦恼,贪比嗔更难对治,贪会产生生苦,不断受生在轮回中无法解脱,受生后才会产生嗔;
贪是耽着自己的五取蕴体,没有损害有情造作恶业,从业果方面发起嗔心不仅在轮回中无法解脱而且会感得三恶趣果报。
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
修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观等来对治贪。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贪这个烦恼至少是在整个法里面,它是有的,“我”在百法里,在五蕴里面有没有?没有。这区别很大的,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烦恼。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对贪这个心所没有说它是假的。
这个“我执”的“我”,整个佛教都说是没有“我”,“无我”,哪有“我执”呢?说“我执”可以灭,贪不是灭,是要转变、改变的。修的过程中,慢慢地把贪的力量削弱。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
修慈悲心,业果等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贪和嗔都是根本烦恼,贪比嗔更难对治,贪会产生生苦,不断受生在轮回中无法解脱,受生后才会产生嗔;
贪是耽着自己的五取蕴体,没有损害有情造作恶业,从业果方面发起嗔心不仅在轮回中无法解脱而且会感得三恶趣果报。
引用于 慧阳 在 2024年10月10日, 下午6:111.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
轮回三界,生苦为业。
如何对治:首先要去跟随善知识系统闻思修,破除一些无明,思维苦,同时修无常观,一切所贪爱的都是会坏的,本质是苦的,修不净观,对治男女的贪著。
2.贪著五蕴是指的贪爱自己的身心。是众生产生轮回的根本烦恼之一。贪是有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烦恼。贪不是灭,是要转变,改变的,修的过程中慢慢把贪的力量削弱。
“我执”执著五蕴是把整个身心都执著为我。整个佛教都说是没有我的,我执是可以灭的。包括《五蕴论》、《广五蕴论》都是没有讲我的,都是五蕴组成的身心,种种心所。
3.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
住不安稳、及恶行所依为业。
如何对治:以慈悲来对治。
4.贪和嗔都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烦恼之一,嗔心是欲界有,色界是贪心,因为有了定的功夫就不会有嗔。
1.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
轮回三界,生苦为业。
如何对治:首先要去跟随善知识系统闻思修,破除一些无明,思维苦,同时修无常观,一切所贪爱的都是会坏的,本质是苦的,修不净观,对治男女的贪著。
2.贪著五蕴是指的贪爱自己的身心。是众生产生轮回的根本烦恼之一。贪是有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烦恼。贪不是灭,是要转变,改变的,修的过程中慢慢把贪的力量削弱。
“我执”执著五蕴是把整个身心都执著为我。整个佛教都说是没有我的,我执是可以灭的。包括《五蕴论》、《广五蕴论》都是没有讲我的,都是五蕴组成的身心,种种心所。
3.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
住不安稳、及恶行所依为业。
如何对治:以慈悲来对治。
4.贪和嗔都是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烦恼之一,嗔心是欲界有,色界是贪心,因为有了定的功夫就不会有嗔。
引用于 小景 在 2024年10月10日, 下午6:44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答:贪以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通过闻思修佛法,比如思维无常,思维业果,畏惧三恶道苦、思维无我等来对治贪。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答:按升起的次第来说,贪五蕴的贪要升起来,必须先有萨迦耶见,也就是把五蕴计执为我与我所,有了这种颠倒 见,把本来没有的我安立为实有,进而产生对这种我的贪,升起我执,我爱执,由我执再生贪嗔痴。我执执着的内容是 把五蕴看作是我和我的,贪着五蕴是贪这是我或者我所拥有的五蕴。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修慈心观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答:贪和嗔同是三毒之一,是六种根本烦恼,但从 升起次第上来说,还是先有贪心,对一件事对一个人对自己过份贪着,不顺自己的意了,才会升起更猛烈的嗔心,无缘无故嗔也生不起来。从业果的角度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是以乐做损害他人为业,所得果报都是极大恶果。
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答:贪以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通过闻思修佛法,比如思维无常,思维业果,畏惧三恶道苦、思维无我等来对治贪。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答:按升起的次第来说,贪五蕴的贪要升起来,必须先有萨迦耶见,也就是把五蕴计执为我与我所,有了这种颠倒 见,把本来没有的我安立为实有,进而产生对这种我的贪,升起我执,我爱执,由我执再生贪嗔痴。我执执着的内容是 把五蕴看作是我和我的,贪着五蕴是贪这是我或者我所拥有的五蕴。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修慈心观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答:贪和嗔同是三毒之一,是六种根本烦恼,但从 升起次第上来说,还是先有贪心,对一件事对一个人对自己过份贪着,不顺自己的意了,才会升起更猛烈的嗔心,无缘无故嗔也生不起来。从业果的角度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是以乐做损害他人为业,所得果报都是极大恶果。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4年10月10日, 下午7:49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答: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
多思贪带来的种种过患,贪多都是苦没有任何安乐,由此缠缚会在三界不停的轮回,去依善知识闻思善法,思暇满,无常等善法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答:贪著五蕴是贪著五蕴的这个身体,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我执五蕴是整个身心执著为我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
修慈悲心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答:贪和嗔都是根本烦恼,贪主要是贪著五取蕴的身体,是轮转三界的因,贪能生各种的苦,贪是自心所生。
嗔是有了五取蕴身之后对有情生起了嗔,是损害对方
1、贪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贪?
答:谓于五取蕴,染爱耽著为性;生苦为业。
多思贪带来的种种过患,贪多都是苦没有任何安乐,由此缠缚会在三界不停的轮回,去依善知识闻思善法,思暇满,无常等善法
2、贪著五蕴和“我执”执著五蕴有什么区别?
答:贪著五蕴是贪著五蕴的这个身体,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我执五蕴是整个身心执著为我
3、嗔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嗔?
答: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
修慈悲心来对治。
4、谈谈您对贪和嗔关系的认识。
答:贪和嗔都是根本烦恼,贪主要是贪著五取蕴的身体,是轮转三界的因,贪能生各种的苦,贪是自心所生。
嗔是有了五取蕴身之后对有情生起了嗔,是损害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