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六十二课思考题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答:因为不信主要范畴是说不信业果谛实三宝的实、德、能,不信三宝具有令众生解脱的功德和能力,由不信故,对真理真谛也就生不起欢喜,转而对非正理的内容信或者欢喜,自然心无法清净只能染污。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因为信才能升起善法欲,由善法欲才能精进,反过来,由不信三宝故,不信真理就无法生善法欲,对善法就不愿意修持容易懈怠。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答:信主要是指理信,正信,信的范畴是真理,如业果谛实三宝的实、德、能。不信指对业果谛实真理,三宝的功德能力不信,不代表他不信世间科学一类。迷信主要是指某个有情未加了解对境功德,没有经过任何理性抉择,通过逻辑思维去与事实对比,非理作意去相信某个对境,迷主要指理迷,是愚痴的表现。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答:因为对四谛、三宝的功德、业果等,不相信不喜欢,他的心里是一些脏的东西,不干净,浑浊的,能障清净的心,所以是心秽为性。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不信三宝、业果、四谛的人会懒惰,懈怠是懒惰为性,因为不信而引发懈怠。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答:信肯定是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他信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他信科学,信其他的宗教,有的人以不信为信,什么都不相信,为自己的信仰;佛教给信和不信有一个确切的方向,信是指相信实、德、能,不信是指不相信实、德、能;被一种东西所迷惑了,在不了解真实的状况去信,这是迷信。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答:不信是对三宝、四谛没有任何的忍,他不相信,没有欲乐就是不喜欢。对佛讲的实,德,能都不信,心反而对一些非真实正理去追求,心里是脏的,不干净,浑浊,久了心越来越不清净心秽,心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功德,心秽为性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两者是因果关糸,因为对三宝,四谛及佛的实,德,能不生信心,对善法没有欲望,便会不想修懈怠之心就会生起。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答:信是对三宝,业果,四谛这些善法及佛的功德产生正信。不信是不相信三宝,业果真理及实,德,能都不信。不相信任何的宗教,社会道德标准,都不相信。迷信是没有经过任何逻辑思维,盲目轻信去盲信他人所说,比较愚痴。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答:因为对佛的四谛功德能力没有深忍,深深不信,没有乐欲,不会分辨善恶,没有一个善恶的标准,心里就会不干净而染污。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不信和懈怠都是随烦恼。二者是一个递进关系,不信三宝的实德能的人就会引发懈怠,生不起善,断不了恶。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答:佛教的信就是信三宝的实德能,他能让我们出离生死,比如,他的四谛十二因缘,可以让我们出离生死轮回。

佛教的不信就是不信实德能,没有深忍,不喜欢。世间有的人以不信为信。

迷信多指世间的人,指盲目的没有分辨力的去相信一些事情,比如有病不去医院而去相信跳大绳的说的话。

1、不信为何是心秽为性?

信是是三宝的实、德、能,不信是这些都不信,不信三宝,不信四谛,不信业果等,那心就是污秽的,不清净的,所以是心秽为性。

 

2、不信和懈怠之间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因为不信所以产生了懈怠。

 

3、信、不信、迷信三者有何区别?

信是信三宝的实德能;不信是不信三宝的实德能;迷信是他信的方向,被一种东西所迷惑了,他信的内容不属于真实的,不了解他的真实的状况下去信的,都属于迷信,就是对这个东西真实的状况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