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课思考题
引用于 慧阳 在 2024年10月29日, 下午5:241.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
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对治:1.发露。2.忏悔。
2.他人的过失是否覆:要看自己的发心,看对境(对方是否能接受的),如果是以菩提心摄持,自己也有足够的智慧,一心为对方好,看到他人的过失,以善巧方便提醒对方,以不令对方恼怒为先,但若是自己发心和能力都不够时,不要总是观他人过失,即使自己知道,也不要到处宣扬,要在心里深深祝福对方,早日消除此烦恼过失。
3.恼:以发暴恶言,陵犯为性。
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对治:系统跟随善知识闻思修佛法,明白烦恼的本质,并不断串习思维烦恼的过患,修四无量心,多去修定的功夫,慢慢来断除我执。
4.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
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对治:修随喜,让心胸豁达。
5.嫉是对于别人的盛事心里产生嫉妒,不随喜别人,反而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产生烦恼。或者心里只想一枝独秀。
见贤思齐是看到别人的盛事,内心赞叹,心里明白自己的不足,要好好发奋努力向他人学习。
1.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
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对治:1.发露。2.忏悔。
2.他人的过失是否覆:要看自己的发心,看对境(对方是否能接受的),如果是以菩提心摄持,自己也有足够的智慧,一心为对方好,看到他人的过失,以善巧方便提醒对方,以不令对方恼怒为先,但若是自己发心和能力都不够时,不要总是观他人过失,即使自己知道,也不要到处宣扬,要在心里深深祝福对方,早日消除此烦恼过失。
3.恼:以发暴恶言,陵犯为性。
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对治:系统跟随善知识闻思修佛法,明白烦恼的本质,并不断串习思维烦恼的过患,修四无量心,多去修定的功夫,慢慢来断除我执。
4.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
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对治:修随喜,让心胸豁达。
5.嫉是对于别人的盛事心里产生嫉妒,不随喜别人,反而因为别人比自己好而产生烦恼。或者心里只想一枝独秀。
见贤思齐是看到别人的盛事,内心赞叹,心里明白自己的不足,要好好发奋努力向他人学习。
引用于 如意 在 2024年10月29日, 下午5:38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用四力法发露忏悔对治。在忏悔的时候要见罪见堕,犯什么罪自己要明确知道,是犯的根本还是支分,还是麤罪,还是小罪。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应该覆,因为覆就是不愿意讲出来,如果要把自己心里的东西讲出来,也需要他人自愿,还需要对对境有一个选择。有些东西确实不能给所有人讲,给个别的人讲可以。因为若给所有的人讲了,有的人最后就变成造作。有些真实的状况没有讲出来。跟个别人讲,比如说相信的人去讲,可能会把真实的内容讲出来。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修慈悲心、说爱语对治。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修随喜、舍心对治嫉。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是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学得与他一样,能使人精进,是善法。嫉是恶法,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了就会嫉妒,自己也生活在痛苦之中。
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用四力法发露忏悔对治。在忏悔的时候要见罪见堕,犯什么罪自己要明确知道,是犯的根本还是支分,还是麤罪,还是小罪。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应该覆,因为覆就是不愿意讲出来,如果要把自己心里的东西讲出来,也需要他人自愿,还需要对对境有一个选择。有些东西确实不能给所有人讲,给个别的人讲可以。因为若给所有的人讲了,有的人最后就变成造作。有些真实的状况没有讲出来。跟个别人讲,比如说相信的人去讲,可能会把真实的内容讲出来。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修慈悲心、说爱语对治。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修随喜、舍心对治嫉。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是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学得与他一样,能使人精进,是善法。嫉是恶法,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了就会嫉妒,自己也生活在痛苦之中。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4年10月29日, 下午6:33
- 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覆→谓于过失隐藏为业。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对冶→修四力忏悔(追悔力,依止力,破恶力,防护力)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他人的过失要看情况该覆不该覆,因为覆是把一些过失不好的事情隐藏起来,若他人不愿讲是因他自己不愿告诉別人,一直隐藏在心里时间久了会生忿、恨还会想要去恼害他人,害人又害己,应该善巧引导他摆脱内心苦的折磨,帮他改正一些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帮他,若不愿意他人知道,会伤害到他,则应选择覆,要善巧方便。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恼→以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对治→思业果,恼是造三恶趣的因,修慈悲心,一切众生如母想。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为性。
对治→四无量心,随喜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和自我反省来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是善法。
嫉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比自己过的好超胜自己,心里就难受生气,心里很苦,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恶法。
- 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覆→谓于过失隐藏为业。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对冶→修四力忏悔(追悔力,依止力,破恶力,防护力)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他人的过失要看情况该覆不该覆,因为覆是把一些过失不好的事情隐藏起来,若他人不愿讲是因他自己不愿告诉別人,一直隐藏在心里时间久了会生忿、恨还会想要去恼害他人,害人又害己,应该善巧引导他摆脱内心苦的折磨,帮他改正一些过失,这才是真正的帮他,若不愿意他人知道,会伤害到他,则应选择覆,要善巧方便。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恼→以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对治→思业果,恼是造三恶趣的因,修慈悲心,一切众生如母想。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为性。
对治→四无量心,随喜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点和自我反省来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是善法。
嫉是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比自己过的好超胜自己,心里就难受生气,心里很苦,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恶法。
引用于 小景 在 2024年10月29日, 下午6:45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对治覆藏,首先需要认识到覆藏罪过的危害性,如果不能认识到 己方这种隐瞒过错,不肯认错等等的害处,很难对治。在认识到过患后,以四力忏悔则 可对治过患,令恶业消除。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于他人的过失,根据轻重程度,普通不涉及犯罪的,生活中的我们至少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在他能够接受和认知的情况下告诉对方,帮助他改善。如果他完全不接受一点点谦过改善,则可以选择 不说,等时机成熟再说。但一些触犯法律的严重过失,应该选择报警,令受害者远离伤害。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以慈心,悲心来对治,修忍辱,爱语,利行等,最终断除的方法还是修空性智慧,日常应该常思维过患让自己认识到恼害的坏处,对他人常怀慈爱。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可以修普贤七支 里的随喜对治嫉 ,也可以修平等舍等对治 。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里不包含嫉妒的成分,如果嫉妒升起可能不会说向他人的优秀品质看起,反而会引发脑恨对方比自己过得好,又疑心他是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好。见贤思齐是带着一些惭愧心,对方这么好 ,我还没有做到,我感到很惭愧,我要像对方 学习争取和他一样好,这个是善心所的升起并不是一个烦恼心。
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答: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对治覆藏,首先需要认识到覆藏罪过的危害性,如果不能认识到 己方这种隐瞒过错,不肯认错等等的害处,很难对治。在认识到过患后,以四力忏悔则 可对治过患,令恶业消除。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答:对于他人的过失,根据轻重程度,普通不涉及犯罪的,生活中的我们至少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在他能够接受和认知的情况下告诉对方,帮助他改善。如果他完全不接受一点点谦过改善,则可以选择 不说,等时机成熟再说。但一些触犯法律的严重过失,应该选择报警,令受害者远离伤害。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答: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以慈心,悲心来对治,修忍辱,爱语,利行等,最终断除的方法还是修空性智慧,日常应该常思维过患让自己认识到恼害的坏处,对他人常怀慈爱。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答: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可以修普贤七支 里的随喜对治嫉 ,也可以修平等舍等对治 。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答:见贤思齐里不包含嫉妒的成分,如果嫉妒升起可能不会说向他人的优秀品质看起,反而会引发脑恨对方比自己过得好,又疑心他是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好。见贤思齐是带着一些惭愧心,对方这么好 ,我还没有做到,我感到很惭愧,我要像对方 学习争取和他一样好,这个是善心所的升起并不是一个烦恼心。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10月29日, 下午7:03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覆是痴之分,发露忏悔来对治覆。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这个要看这个过失是什么过失,会对谁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要视情况对境而定。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恼是嗔之分,修慈悲心,忍辱等来对治。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嫉由根本烦恼贪,慢慢发展为嗔,最后产生嫉妒,修随喜来对治。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原文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是孔子所说,意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嫉是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
见贤思齐是向上的,是善的;嫉是烦恼心所,是不善的。
1、覆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覆?
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覆是痴之分,发露忏悔来对治覆。
2、对于他人的过失我们是否应该覆?为什么?
这个要看这个过失是什么过失,会对谁造成什么样的伤害,要视情况对境而定。
3、恼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恼?
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恼是嗔之分,修慈悲心,忍辱等来对治。
4、嫉以何为性?以何为业?如何对治嫉?
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嫉由根本烦恼贪,慢慢发展为嗔,最后产生嫉妒,修随喜来对治。
5、见贤思齐和嫉有何不同?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原文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是孔子所说,意指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嫉是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
见贤思齐是向上的,是善的;嫉是烦恼心所,是不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