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思考题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1:40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从这个分法的特点上《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而《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先说心法,因为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第二个,为什么讲心所法?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讲色法,是二所显;第四个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
再略的就是《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
止住修跟观察修,用寻跟伺的方法来修。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从这个分法的特点上《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而《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先说心法,因为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第二个,为什么讲心所法?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讲色法,是二所显;第四个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
再略的就是《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
止住修跟观察修,用寻跟伺的方法来修。
引用于 天涯111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5:19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从这个分法的特点上《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而我们说《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为什么这样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他按照次第排的。他把一百个法分了五位,五位百法,分了五个部分。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修的时候也是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修法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去看,《五蕴》是从色、受、想、行、识来讲,而《百法》是先讲心法,再讲心所法,我们在打坐修的时候先也是色法,然后再去看心法,再看不相应行法,它们有没有自性,它们是不是假名安立的等等。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从这个分法的特点上《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而我们说《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为什么这样分?
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他按照次第排的。他把一百个法分了五位,五位百法,分了五个部分。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修的时候也是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修法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去看,《五蕴》是从色、受、想、行、识来讲,而《百法》是先讲心法,再讲心所法,我们在打坐修的时候先也是色法,然后再去看心法,再看不相应行法,它们有没有自性,它们是不是假名安立的等等。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5:31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五蕴论》先讲的是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百法》是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最后讲无为法。
百法中先说心法,是因为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然后讲色法、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①心法: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略有八种
②心所法: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个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无明、疑、不正见)。
二十个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二十散乱)。
四个不定心所(、睡眠、恶作、寻、伺)
略有五十一种
③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触所摄色)
略有十一种
④心不相应行法(三分位差别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十、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略有二十四种。
⑤无为法→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受灭无为丶真如无为。
略有六种。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枢据师父开示先要我们把五蕴和百法学好,学习体悟五蕴皆空是什幺,有没有我,学习百法去琢磨我是什么意思,思维无我是什么意思?百法中讲的一百个法中没有“我”的特性,再去体悟诸法无我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去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按《乐道》里面讲的内容去修,再略就是按师父讲过《道炬论》里面讲的去修,再就是按《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修,然后慢慢通达诸法无我,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得到真正的解脱,最终达到成佛的圆满境界。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五蕴论》先讲的是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百法》是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最后讲无为法。
百法中先说心法,是因为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然后讲色法、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①心法: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略有八种
②心所法:
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个善心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舍、不害)。
六个根本烦恼(贪、嗔、痴、慢、无明、疑、不正见)。
二十个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二十散乱)。
四个不定心所(、睡眠、恶作、寻、伺)
略有五十一种
③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触所摄色)
略有十一种
④心不相应行法(三分位差别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
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十、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略有二十四种。
⑤无为法→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受灭无为丶真如无为。
略有六种。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枢据师父开示先要我们把五蕴和百法学好,学习体悟五蕴皆空是什幺,有没有我,学习百法去琢磨我是什么意思,思维无我是什么意思?百法中讲的一百个法中没有“我”的特性,再去体悟诸法无我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让我们去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按《乐道》里面讲的内容去修,再略就是按师父讲过《道炬论》里面讲的去修,再就是按《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修,然后慢慢通达诸法无我,断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得到真正的解脱,最终达到成佛的圆满境界。
引用于 小景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5:42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五蕴论》在分次第的时候是以色、受、想、行、识这样的次第分,而《百法》是把心法放在前面,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和无为法。这个原因是作者世亲菩萨在著作《五蕴论》的时候,刚从小乘过度过来,在这部著作中没有完全去体现唯识的思想。到了百法的时候,由于百法是从《瑜伽师地论》的600多个法中摘取的一个百法而写就,属于体现唯识的思想著作,所以在五位分发次第上把心法放在最前方,因为唯识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是心化显,所以心法第一个讲,最胜故,下来心所法是与心王相应故,下来讲色法,然后是假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建立的不相应行法,最后无为法。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 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 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 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 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行方法,用安住和观察修这样的方法,修的次第则是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去不断思维观察这些法它们有没有自性,它们是不是假名安立的等等。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五蕴论》在分次第的时候是以色、受、想、行、识这样的次第分,而《百法》是把心法放在前面,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和无为法。这个原因是作者世亲菩萨在著作《五蕴论》的时候,刚从小乘过度过来,在这部著作中没有完全去体现唯识的思想。到了百法的时候,由于百法是从《瑜伽师地论》的600多个法中摘取的一个百法而写就,属于体现唯识的思想著作,所以在五位分发次第上把心法放在最前方,因为唯识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法是心化显,所以心法第一个讲,最胜故,下来心所法是与心王相应故,下来讲色法,然后是假心法、心所法和色法建立的不相应行法,最后无为法。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根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行方法,用安住和观察修这样的方法,修的次第则是色法、心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去不断思维观察这些法它们有没有自性,它们是不是假名安立的等等。
引用于 如意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6:45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百法》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五蕴论》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因为《百法》第一个心法它最胜。第二个心所法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色法,是心王心所所显出来的。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立了不相应行法。第五个无为法,是靠前面的四个所显出来的。《五蕴论》是从色、受、想、行、识来讲,讲得最多是色法。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一者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二者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四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再略的就是《道炬论》,再就是《速道》,或者是《掌中解脱》。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百法》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五蕴论》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 因为《百法》第一个心法它最胜。第二个心所法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色法,是心王心所所显出来的。第四心不相应行法,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立了不相应行法。第五个无为法,是靠前面的四个所显出来的。《五蕴论》是从色、受、想、行、识来讲,讲得最多是色法。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答:一者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二者心所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四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答: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再略的就是《道炬论》,再就是《速道》,或者是《掌中解脱》。
引用于 慧阳 在 2025年1月3日, 下午7:14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
再略的就是《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里面其实也是讲的《五蕴》跟《百法》的修法。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四烦恼六者。一贪。二嗔。三慢。四无明。五疑。六不正见
五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恶作。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
再略的就是《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里面其实也是讲的《五蕴》跟《百法》的修法。
引用于 慧文 在 2025年1月5日, 下午10:19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为什么先讲心法,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第二个,为什么讲心所法?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讲色法,是二所显故,是心王心所所显出来的。第四个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故,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立了不相应行法。第五个无为法,四所显故。无为法是靠前面的四个所显出来的,如是次第。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第一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有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有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有六: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五随烦恼有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六不定有四:睡眠、恶作、寻、伺。
第三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再略的就是我讲过《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里面其实也是讲的《五蕴》跟《百法》的修法。
1《百法》和《五蕴论》五位分法的次第有何不同?为什么?
《五蕴论》先讲的色法,最后讲的是无为法,先讲色法,然后讲心法、受,色讲的最多的,讲得最多是色法。
《百法》先讲的心法,心法讲完讲心所,心所讲完讲色法,色法讲完讲不相应行。
为什么先讲心法,心法是在一切法中最胜的。第二个,为什么讲心所法?它跟心王是相应的。第三个讲色法,是二所显故,是心王心所所显出来的。第四个讲心不相应行法,是三分位差别故,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三个分位的差别立了不相应行法。第五个无为法,四所显故。无为法是靠前面的四个所显出来的,如是次第。
2五位百法分别有哪些?
第一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
一遍行有五:作意、触、受、想、思。
二别境有五: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有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烦恼有六: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
五随烦恼有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六不定有四:睡眠、恶作、寻、伺。
第三色法: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灭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3根据师父的开示,如何修?
按《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的《毗婆舍那》章节所讲的去修,略的就是《乐道》里面讲的怎么修。再略的就是我讲过《道炬论》里面讲的怎么修,再就是《速道》了,或者是《掌中解脱》,里面其实也是讲的《五蕴》跟《百法》的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