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第七课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答:

一者須于所知五明處善巧;

二者于修持之要義,須有從釋迦輾轉傳來,師師相授,中無斷缺之教授;

三者須見本尊得蒙印許;

三者雖隨具其一,亦能造論,然以全具為最圓滿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答:從作者可以了知書的傳承是否清凈、具足幾種造論的圓滿之因,如果造者殊勝,讀者也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答:尊者所修之法傳承清凈,中間無間斷,傳承的源頭都是從釋迦牟尼佛。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答:

是確認法的來源清凈,同時一直都有人在修,是師師相授

耳傳教授,明晰引導,經驗引導,修的法必須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

(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

(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

三者之中, 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作者殊胜造的论才是殊胜的,才是真正利益众生的,作者殊胜说明传承清净,才能得到佛菩萨护法的加持,如果作者不殊胜随便写东西我们便去看,很容易被带偏,很容易偏离正道,走火入魔;师父举了个例子都是水,一杯是烧开的可以喝的,一杯是从厕所的水龙头接来的水,虽然都是水,但是一杯有利于身体,一杯有害身体。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阿底峡尊者学的所有的法都是有传承的,说明传承非常重要,不是随便在网上看到找到个法就修,那样很容易修偏也得不到佛菩萨护法的加持。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因为传承没有断才能说明法脉是清净的,是一直有高僧大德修这个法证果的,说明我们修的法是正确的,如果中间断了那就不清楚这个法的来源,也不知道有没有高僧大德证果的,如果去修很容易修偏了远离正道乃至走火入魔,而且修得无果那也浪费时间。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造论弘法条件,作者殊胜,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

第一个条件,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五明:声明、因明、医明、工巧名、内明(佛教)。对这五个东西都要善巧、都要通达。

第二个条件,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

第三个条件,须见本尊得蒙印许,见到你的本尊。

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三个条件里面,具足一个也可以写论,也可以去弘扬佛法,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了解作者是为了解他有没有清净的传承,具不具有功德。一个有很好的功德的作者,他有传承祖师、法流的非常清净的根源,你可以得到加持、得到诸佛菩萨的誓言的保护。作者不殊胜可能修不起来或修的过程中会出问题。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尊者所依止之上师,共一百五十二人,或说一百五十七人,中已得成就者十二人,如馨底巴,渭戏哇寂静法称却吉扎吉金洲,皆加持派。如大智鹃、饶乌那古达、阿旺夺得把,皆深观派。此外尚有客青、回乌金、北部波新、写列以、桑洼五密友。】

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

1、依师可以经常生起忆念善知识的功德,恩德,会生起感恩的心;

2、能依教奉行,修学不好时能生起惭愧心,激励自己向善知识学习的心生起;

3、善知识都是很有功德的人,依师能得到三宝和诸佛菩萨的加持,是更好的珍惜暇满,能如理的修行,能更快的成就,能更好的广利有情。

4、阿底峡之依师之理还告诉我们,我们要依师,将正法传承下来,令正法久住。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民间的一些手艺,一旦断了,后人都很难复制它。佛法的内容如果中间断了,那也是很难复制的,要师师相授。传承已经断,没人修了,不能再拿来修持。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答: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过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个条件中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尊者于此三种因素,完全具足。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答:为明法源无染,释作者之重要竟。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答:尊者其曾亲近之善知识,如赞云:常的依止师,馨底巴、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悉地者。别自龙树来,一一递相承,深观及广行,教授尊者有。如是善知识中,得成就者,共称十二,余者亦多。通五明者,略如上说。故此阿阇梨善能抉择佛之密意。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答:佛法需要师师相承相授,中间如果有段了就很难复制。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其能作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於所知五明处善巧。(二)於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a:一个有很好的功德的作者,他写的东西可能还没有其他人写得好,但是他有传承祖师、法流的非常清净的根源,你可以得到加持、得到诸佛菩萨的誓言的保护。如果作者没有清净的传承,没有相应的功德,按照他讲的内容来修,浪费时间,不会修出成果,甚至会步入歧途,走火入魔。

b:了解作者殊胜有利于我们对于作者和他所讲的法生起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尊者所依止之上师,共一百五十二人,或说一百五十七人,中已得成就者十二人,如馨底巴,渭戏哇寂静法称却吉扎吉金洲,皆加持派。如大智鹃、饶乌那古达、阿旺夺得把,皆深观派。此外尚有客青、回乌金、北部波新、写列以、桑洼五密友。】

阿底峡尊者依师首先是数量多,其次是成就者也多,表现出尊者对于佛法的渴求与好学,法缘清净加持力大,对我的启发是唯有找到合格具德清净的上师,加上自己的精进好学,才能有所收获。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因为佛法的内容如果中间断了,是很难复制的。所修的法不但要师父给你亲自读一遍,还要给你解释,还要讲怎么修,修的时候有什么觉受。有三种次第:耳传教授、明晰引导、还有经验引导,一段一段带你去修。这三个合起来,才能让一个弟子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点成就。中间任何一个断了,都是没有办法。耳传教授断了,或者是明晰引导断了,这些词怎么解释,很多人都不知道了,那不行。或者经验引导没有了,没有人修过了,都不可以。必须要有全部的内容。这样的一个法门,才可以去弘扬。弟子依这个法门修行才有成就的可能。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而来,师师相受,中无断缺之教授;须见本尊得蒙印许。

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为明法源清净。

 

1、造论弘法需要什么条件?

造论者,应具三种圆满之因:(一)须于所知五明处善巧。(二)于修持之要义须有从释迦辗转传来,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教授。(三)须见本尊得蒙印许。三者之中,虽随具其一,亦能造论,然以全具为最圆满。

 

2、为什么看书前要了解作者殊不殊胜?

作者殊胜是为了说明法缘清净,作者所造的论典是从佛代代传来的师师相授,中无断缺之的清净正法,能开显能仁密意,我们依之而修则无错谬,能得佛和历代祖师之加持,易于成就。

 

3、阿底峡之依师之理告诉我们什么?

1.我们必须依止善知识才能易于获得佛之密意,哪怕聪明智慧如阿底峡也仍依止过150余位善知识,我们更应依止善知识听闻学修。

2,阿底峡的善知识有成就者,也有未成就者,乃至有见解不如自己者,如金州大师持唯识见,阿底峡持中观见,但是因为金州大师有圆满的菩提心的教授,阿底峡仍排除艰险,求学于金州大师,并恭敬供养承事,随之学习12年之久,所以我们学法不要有傲慢心,非要去找有名的师父,只有所依止善知识符合善知识的德相,我们能于其处学习到法义,都应恭敬生信心。

3,阿底峡拜访金州大师时,先在外面做了观察,之后长久学习不动摇,我们也应该如是,先对善知识做观察,确定可以依止后,就不要产生诽谤退失心,哪怕这个善知识处学完了,我们可以找其他善知识继续学,但是不起怀疑诽谤之心。

 

4、为什么修法传承需要中间没有断?

没有中断则表示法缘清净,最初的法流也一直无有中断,师师相乘,对佛的密意能无错谬的理解,能得佛和诸师加持。若中断则佛之密意难以获得,法流的加持也难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