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课思考题
引用于 慧悦 在 2024年11月26日, 上午9:28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引用于 如意 在 2024年11月26日, 下午4:17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答: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不信会产生恐惧心理、疑心病、妄想症。 不信用信来对治,我们要解决内心的不信,一定要有办法去证明、成立来产生信心。比如说到掉举,如果用眼识作为一个证成的方式是证明不了的,没有人可以用眼睛看到他自己或者看到别人有掉举。这是没有办法用这个眼睛证成。所以证成要靠意根,意的理解,自己的觉受、体会,来证明我有掉举,确实我有这样的心理状况。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答: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长时间有懈怠烦恼,最后就发展成拖延症。比如一个人有十件衣服,他的十件衣服都是脏的,他想洗,最后一直没有洗。 《广论》里给的答案是信、欲、勤、安,四个能对治懈怠。一个是修信心,通过信心产生欲,有欲,然后有勤,去努力,最后得到安乐的结果。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答: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放逸,是贪嗔痴的一种蔓延。比如说嗔心放大,他就会暴躁了,暴躁症。贪心,就会有贪心相应的,比如说让焦虑放大,“我就是要这个东西,我就是要。”痴也是一样,执着某一个观点。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正知正念是直接对治放逸的。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答:懈怠跟放逸,是在不信的基础所产生的一个后果。不信能与懈怠所依为业。不信的后果就是信心退下去,懈怠就来了,修法就修不起来。放逸是贪、瞋、痴跟懈怠的四个法合起来产生的。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答:共同点:懈怠跟放逸,是在不信的基础所产生的一个后果。不同点:懈怠的时候,是对修善法,没有勇猛心,不作为不去修。但是放逸时候,烦恼心来了不能防护,善法就会退失,不善法增长。
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答: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不信会产生恐惧心理、疑心病、妄想症。 不信用信来对治,我们要解决内心的不信,一定要有办法去证明、成立来产生信心。比如说到掉举,如果用眼识作为一个证成的方式是证明不了的,没有人可以用眼睛看到他自己或者看到别人有掉举。这是没有办法用这个眼睛证成。所以证成要靠意根,意的理解,自己的觉受、体会,来证明我有掉举,确实我有这样的心理状况。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答: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长时间有懈怠烦恼,最后就发展成拖延症。比如一个人有十件衣服,他的十件衣服都是脏的,他想洗,最后一直没有洗。 《广论》里给的答案是信、欲、勤、安,四个能对治懈怠。一个是修信心,通过信心产生欲,有欲,然后有勤,去努力,最后得到安乐的结果。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答: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放逸,是贪嗔痴的一种蔓延。比如说嗔心放大,他就会暴躁了,暴躁症。贪心,就会有贪心相应的,比如说让焦虑放大,“我就是要这个东西,我就是要。”痴也是一样,执着某一个观点。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正知正念是直接对治放逸的。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答:懈怠跟放逸,是在不信的基础所产生的一个后果。不信能与懈怠所依为业。不信的后果就是信心退下去,懈怠就来了,修法就修不起来。放逸是贪、瞋、痴跟懈怠的四个法合起来产生的。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答:共同点:懈怠跟放逸,是在不信的基础所产生的一个后果。不同点:懈怠的时候,是对修善法,没有勇猛心,不作为不去修。但是放逸时候,烦恼心来了不能防护,善法就会退失,不善法增长。
引用于 慧阳 在 2024年11月26日, 下午7:261.不信: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
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妄想症、恐惧症、没有安全感、出门也怕。
对治:跟随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就能增长信心,同时修四皈依,修信心,信、欲、勤、安。
2.懈怠: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
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什么都没兴趣、拖拉、什么也不愿意干、最后什么事也不能执行下去。
对治:修精进。跟随善知识系统闻思修、修无常、暇满、学习业果、三宝、四谛。
3.放逸: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 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嗔心放大会有暴躁症、失去对生活的管理和调节能力。
对治: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
4.不信、懈怠、放逸是有一个连接循环的作用,有不信,就会产生懈怠、慢慢就容易发展为放逸,会障碍我们修善业,使善法会退失。
5.懈怠并不是不做善,只是信心不强,不够努力精进,学一下休息一下。放逸是彻底摆烂了,不仅不去防护,也不学习善法、令不善去增长,善法都退失了。
1.不信: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
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妄想症、恐惧症、没有安全感、出门也怕。
对治:跟随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就能增长信心,同时修四皈依,修信心,信、欲、勤、安。
2.懈怠: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
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什么都没兴趣、拖拉、什么也不愿意干、最后什么事也不能执行下去。
对治:修精进。跟随善知识系统闻思修、修无常、暇满、学习业果、三宝、四谛。
3.放逸: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 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嗔心放大会有暴躁症、失去对生活的管理和调节能力。
对治: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
4.不信、懈怠、放逸是有一个连接循环的作用,有不信,就会产生懈怠、慢慢就容易发展为放逸,会障碍我们修善业,使善法会退失。
5.懈怠并不是不做善,只是信心不强,不够努力精进,学一下休息一下。放逸是彻底摆烂了,不仅不去防护,也不学习善法、令不善去增长,善法都退失了。
引用于 觉乐 在 2024年12月1日, 下午3:55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妄想症,恐惧症,焦虑症,疑心病,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胆大妄为;
看《贤愚因缘经》《百喻经》《百业经》等,修四皈依,听经闻法等;找出不信的点去证成(证明跟成立)它。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拖延症,自暴自弃,躺平,自卑等;
《广论》里给的答案是信、欲、勤、安,四个能对治懈怠;找出懈怠的点,针对性地去对治;听闻佛法修无常,暇满等。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放大自己贪嗔痴的烦恼等,拖延症,自暴自弃,躺平,自卑,自私自利,胆大妄为等;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里面----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正知正念来对治。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因果的关系,因为不信业果三宝四谛等,所以懈怠了不去修善法,也放逸了让贪嗔痴都起来了。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共同点都是在不信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同点: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懈怠是不精进去修善法,而放逸是不仅不去修善法还不防护善法,让善法退失且增长不善法,程度比懈怠严重。
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妄想症,恐惧症,焦虑症,疑心病,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胆大妄为;
看《贤愚因缘经》《百喻经》《百业经》等,修四皈依,听经闻法等;找出不信的点去证成(证明跟成立)它。
2、懈怠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拖延症,自暴自弃,躺平,自卑等;
《广论》里给的答案是信、欲、勤、安,四个能对治懈怠;找出懈怠的点,针对性地去对治;听闻佛法修无常,暇满等。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放大自己贪嗔痴的烦恼等,拖延症,自暴自弃,躺平,自卑,自私自利,胆大妄为等;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里面----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正知正念来对治。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因果的关系,因为不信业果三宝四谛等,所以懈怠了不去修善法,也放逸了让贪嗔痴都起来了。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共同点都是在不信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同点: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懈怠是不精进去修善法,而放逸是不仅不去修善法还不防护善法,让善法退失且增长不善法,程度比懈怠严重。
引用于 水中月 在 2024年12月2日, 下午6:30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答:不信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恐惧症,焦虑症,疑心症,妄想症
对冶→依善知识闻思修法,保持正知正忘念。
2、懈怠以何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答:懈怠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自卑
对治→精进修法,思暇满人身难得,思生命无常刹那消灭。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答: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
对治→精进,正知正念。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答:三者为因果关系,因为不信三宝业果四谛这些,所以懈怠放逸不修善法,贪嗔痴都起来了。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答:共同点→不信基础所生起
不同点→懈怠是障勤修众善为业,修善法不精进。放逸是善法退失为业。什么也不愿做,不能修善,放逸比懈怠更严重
1、不信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不信?
答:不信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恐惧症,焦虑症,疑心症,妄想症
对冶→依善知识闻思修法,保持正知正忘念。
2、懈怠以何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懈怠?
答:懈怠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自卑
对治→精进修法,思暇满人身难得,思生命无常刹那消灭。
3、放逸以何为性?以何为业?会导致什么心理疾病?如何对治放逸?
答: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心理疾病→拖延症
对治→精进,正知正念。
4、不信和懈怠、放逸的关系是什么?
答:三者为因果关系,因为不信三宝业果四谛这些,所以懈怠放逸不修善法,贪嗔痴都起来了。
5、如何简別懈怠和放逸?
答:共同点→不信基础所生起
不同点→懈怠是障勤修众善为业,修善法不精进。放逸是善法退失为业。什么也不愿做,不能修善,放逸比懈怠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