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暇满

1、如何理解暇满

2、如何理解暇满利大

3、如何理解暇满难得

4、修习暇满的四特法是哪四法

5、暇满因果门难得之理如何

6、文中举了哪些比喻说明暇满的意义

1,如何理解暇满,答:暇即是能修行的身,满是有时间修行。

2,如何理解暇满利大。答:具足八有暇,十圆满,即能引发现世增上生及究竟乐,最大的利益是成佛,如果没有殷勤努力修增上生,决定胜的因没有好好修的话,如同至宝洲空手而返。

3,如何理解暇满难得。答:(事教)里边说:从恶趣里边死了又生恶趣,如大地土,从恶趣里边死掉,能够生到人、天善趣者,如爪上塵,从二善趣人、天这个善趣死了之后,生恶趣如大地土。从善趣死了之后生善趣的,如爪上塵,总的来说从恶趣,善趣死了之后,再得人身是极难得的。

4,修习暇满的四个特法是那四法,答1,一切有情,皆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於正法。2,能修行者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3,必须现世修,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4,须现在修,何日死无决定故。

5,暇满因果门难得之理如何,答:从因门中难获得者,从总的来说,生於善趣,也需修戒等一净善,特别是获得具足暇满,则须净戒而为根本,布施忍辱等,无垢净愿等,众多善法集善趣之因。

6,文中举了那些比喻说明暇满的意义。答若获得暇满而不殷勤力历修,增上生及究竟安乐此二之因,而令失坏,如至宝洲空手而返,后世亦当匮乏安乐,不得暇身。如商至宝洲空手而返自家(三恶趣)。如入行论云,於此工贾已,令作我利,於无恩利,不应与一切。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应如是思发起摄取心要欲乐。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己则觉世间事。纵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1.答:“暇”指有时间学习佛法。“满”十圆满[五内圆满:即是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五外圆满:即有佛出世、教法住世(教证法)、法住随转(证正法)、有他悲愍]。有时间、自在地听闻、学佛、学修的当下就是暇满。

   我们现在已经从三恶出来了;也没有生在长寿天;也不是无佛教地方;也不是边地及懱戾车处;诸根也具足;信三宝、信有前后世、业果等。因此,我们要好好把时间利用起来,自在地听闻、学习佛的教证正法。

2.答:暇满人身是我们在轮回里面的转折点。暇满人身有五种大力,能刹那修持,胜过一切天龙等等:①能受持别解脱戒;②能受持大菩萨心;③能依止善知识,行内外密诸供养;④能修积福智二资粮;⑤短时间内即可持戒、发心、供善等。暇满利大如同宝洲,我们可以去取,比如增上身(后世安乐),决定胜(成佛)。我们要把此暇身发挥出来,用身去持戒,帮助别人;用口去读诵经咒,随喜赞叹;意去思维利益众生、护持佛法。让我们早日圆满功德、解脱成佛度众生。

3.答: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现世的人身及福报是过去修了十善业、持戒、布施忍辱等善行而得的。假如我们现在不持戒、造恶业多、行善少,而且有时一句诽谤佛法的话,就足够住恶趣无间劫。投生恶趣如大地土,投生善趣如佛指甲缝里的尘土那么少。因此恶趣也好,善趣也好,死了以后再做人是非常难,《法华经》有云:“如龟项趣入,海漂轭木孔”。比喻人身非常难得。所以我们要珍惜暇身,不要浪费生命,早日认清暇身是拿来解脱的。

4.答:修习暇满的四特法是:①必须修行。因为我们都要安乐,要安乐就要修行正法;②能够修行。外有善知识帮忙,内自已具足暇满;.③必须现世修。现世不修,以后极难得到暇满之身。④必须现在修。何日死?无决定,所以当下就要修,不能等。

5.答:暇满因果门难得之理是:得到服满人身的“因”:戒为根本,布施忍辱为助伴,发无垢净愿等。“果”总说,六道里面所有有情比,恶趣众生比善趣多很多倍。别说,善趣里面比,如得到暇满人身和没有得到暇满人身比,得到暇满人身能学习佛法的人特别少。

6.答:文中比喻暇满意义的有:①凶恶大象比喻无常;②顺着树藤藏身井中。树藤形容佛法,井比喻生死彼岸;③黑白两只老鼠啃树藤,比喻昼夜交替,生命刹那消逝。④井边条毒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不调即病即死;⑤井底毒龙,比喻死后堕入三恶趣;⑥树上蜂蜜,比喻财色名食睡五种贪欲;⑦虫礼,比喻人常处三恶趣;⑧骑野马,比喻我们在轮回突然得到人身;⑨藏鱼,比喻好不容易得到的人身不要丢掉;⑩梅乌食,比喻好不容易得到的,很快又失去了。还有大海、肓龟、浮木的故事。大海形容三恶趣;盲龟形容我们;浮木形容佛法。

 

    答1:如《亲友书》里说离开八无暇即得闲暇,然而暇身得到后还要具十个圆满,其中五个是自圆满也即①人②生中③根具④业未倒⑤信处和五个他圆满①佛降②说正法③教住④随教转⑤有他具悲愍,这样能够修行的人才是暇满。

    答2:有了八有暇十圆满的身体,这个利益是极大的,可以好好修学正法,得到究竟的安乐直至成佛,多好啊!

     答3: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这一比喻也说明暇满难得。

    答4:四特法是指①须修行——依正法而行②能修行——外缘知识内缘暇满③必须现世修——暇满身极难得④须於现在当下而修,因为死无定期。

     答5:因果门难得者——谓谨终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才能得到暇满人身。

     答6:文中说明暇满的比喻有——如圣勇云:若众善富人,由无量劫得,愚故于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难忍忧恼室,如商至宝洲,空手返自家。

   《入行论》亦云:由依人身筏,当度大苦流,此筏后难得,愚莫时中眠。

     《喻法》中亦云:虫礼骑野马,藏鱼梅乌食等等都说明暇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