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所依善知识之相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善知识?

2、善知识十相中,哪些是自利德,哪些是利他德?试解释

3、如何理解“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善知识?善知识要有戒,定,慧,功德要超过学者,有精进心,经教学得很多,通达空性,善巧说法,有悲愍心,远离厌患者。

 

2、善知识十相中,哪些是自利德,哪些是利他德?试解释   善知识十相中戒,定,慧,教富饶,达实性,德增六法是自利,善巧说,悲愍,具精勤,远离厌患者是利他徳。

 

3、如何理解“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指所依止的善知识圆满具有十德在未法中是极稀有的,如果没有遇到那么具有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也可以依止。其中持戒具悲愍这两德是最重要的。

1.答:我们需要的善知识是具有佛法清净传承,有教授学徒经验的,像亲人一样,具有十种功德(即: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能引领我们从下士道进入中士道,最终能引导进入上士道(大乘),成佛果的。

2.答:善知识的十相是:戒、定、慧、教富饶、达实性、德增上、善巧说、悲愍、具精勤、远离厌患。其中自利德有:

①戒:能调伏自己。

②定:有定力,平静,不浮躁。

③慧:依靠定学,宁静心,能通达甚深法,有智慧。

④教富饶:对佛的圣教、经律论三藏等多闻。

⑤达实性:通达空性,是慧的作用。

⑥德增上:他的德要超过弟子,比弟子学的好。

其利他的有4种:

①善巧说:按次第说真正的法义,要正对机,还有说话的语气及巧妙的方法,将法义送到弟子心里去。

②悲愍:由慈悲心的推动而说法。

③具精勤:教弟子能勇捍刚决。

④远离厌患:不断宣说佛法,不嫌疲劳。

3.答:要想完全具备十种功德的善知识,在末法世界中是很难求得到的。那么只有一半或者四分之一,乃至最低八分之一具足,这样的人也可以作善知识。但最起码要具有持戒、悲愍二种功德。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善知识?答;对善知识的要求各各乘有不同的要求,(然菩提道次第广论)对善知识的要求是从下士道引入中士道又从中士道引入上士道,直至成佛的善知识。而且是具足十种功德的善知识。1.戒2.定3慧,4.教富饶,5.通达实性,6.德增,7善巧说,8.具悲悯,9.精进,10.断疲厌。此对我们初学者极为重要。

2.善知识十相中,哪些是利自德,哪些是利他德?请解释。答;戒,定、慧、教富饶、通达实性,德增。此六是利自德。善巧说、具悲悯,断疲厌。此四是利他德。

3.如何理解,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 应依如是咒师伴。答;因为末法时代,具十德或五德的善知识很难,我们该如何呢,(妙臂请问经)云僅有一轮车了,具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妙臂请问经)又给我们提出要求法友之间具足一下十六个功德行相也可以,1.具慧,2.形貌正,3.洁净,4.性尊,5.趣诸法,6.大辨,7.勇焊,8.根调伏,9.和言,10.能施,11.有悲悯心,12.堪忍饿渴及苦恼,13.不供婆羅门餘天,14.精悍工巧,15.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在末法时代具足如是德相者实极稀少,十六个中选八个也可以,八个当中选四个也行,四个当中选二是最低限,应依如是咒师作修行伴。

1.我们需要具足十种功德的善知识:

戒, 定,慧,教富饶,通达实性,德增,善巧说,具悲悯,精进,断疲厌此。

2、善知识十相中,哪些是自利德,哪些是利他德?试解释

自利:戒,定,慧,教富饶,达实性,德增六法。

利他:善巧说,悲愍,具精勤,远离厌患者。

 

 3、如何理解“诸能完其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指诤世中所依止的善知识圆满具有十德在未法中是极稀有的,如果没有遇到,那么具有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也可以依止。其中持戒具悲愍这两德是最重要的。

 

    答1:我们所需的善知识,广论中告诉我们:“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也就是说能引导我们从下士道慢慢到中士道,然后再引导到上士道,直至成佛果,这样的善知识才是我们要依止的。

     答2:善知识十相中——①调伏②寂静③近寂静④言教富⑤达真实⑥德增上是自利功德。

    ①善巧说②具悲悯③具精勤④远离厌患是利他功德。

   答3:这是引《妙臂请问经》里来说:诸能完其如是德,于净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能具足十个功德的善知识,在末法时期是很难得,能具足一半功德的也可以,实在找不到能具四分之一乃至于最低的八分之一也可以作善知识。

1.我們這裏要說的善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就是我們說的三士道,從下士、中士、上士這所有的道裏面,能夠漸漸地“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就是開始從下士道慢慢地引入到中士道,最後引導我們到大乘的上士道中去的善知識。

2.戒、定、慧、教富饶、达实性、德增上、善巧说、悲愍、具精勤、远离厌患

自利六德:

戒(持戒清净可以调服自己的烦恼)、定(可以得定)、慧(具慧产生智慧)、教富饶(精通三藏)、达实性(通达空性)、德增上(功德超过学生)

3.在末法时代具足如是德相者实极稀少,十六个中选八个也可以,八个当中选四个也行,四个当中选二是最低限,应依如是咒师作修行伴。

摄他四德:

善巧说(说法善巧懂得引导)、悲愍(不以是否有供养为条件依然以悲心讲法)、具精勤(很精进勇悍得讲法)、远离厌患(无论多辛苦讲法不知疲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