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帖子和主题。

慢与疑的根本--我执(五蕴学习总结)

慢与疑的根本——我执

   五蕴论学完了,感觉象复习俱舍,又象在复习百法明门论。但感觉又有很多不同。这三部论都是由世亲菩萨所写,思想有其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顺便还到看了下他大哥无著菩萨写的阿毗达摩集论,感觉似曾相识。说的也是那些法相,但表述又略有差别。师父上课时说,有些人俱舍学过,百法学过,现在五蕴论再学,可出一个思考题,还是分不清。说得我好生惭愧,贼的样子都记不住,谈何抓贼?可见平时修学多半浮于表面。师父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各个法相的真正内涵、体会其中的微细差异,后期教授采用了讲解、讨论、举例、对治的方式。因为一个法,只要能正确举出实例,那大概率是懂了六七分了。我虽然并不认同每个不善的心所法都会带来心理疾病,但我认同确实会影响修行,而且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也是会引发心理疾病的。师父接到过很多求助电话,证明了这些心理问题的真实存在。我觉得师父采取的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法相,有助于佛法的闻思与修持,非常感恩师父的慈悲。

一、千呼万唤终不见,何处是我
  

  这个我,你说不存在吧,那么现在这个我是谁?我有名字,能运动,有思想,有行为。但你要说我存在吧,那么这个我到底在哪里?

  面前美丽的大好河山,来来往往的芸芸众生,这是眼根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假设我们的舌根坏了,虽然已经无法尝出酸甜苦辣咸浓淡,但是我还坚实地存在。外道说,必须要有我,才能看到的。但佛却告诉我们,没有这个我,眼根也可以看到的。这是眼根的功能,不是我的功能,不要把什么都归到我身上。

  广论说人的贪,主要是贪财色名食睡;五蕴论说贪,其实最根本的是贪这个身体。如果不贪著这个身,就不会有投生。初果罗汉已经证了圣道,为何还要七返生死?他都见道证空性的了,当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也会感觉这个身体没有了,内心还是有点执著,要把这个身体找回来。初果罗汉都是如此,何况普通凡夫?那就更要投生找一个身体了。当蟑螂蚊子、各种无名的小虫,见到陌生的人类,也会拼了命的逃跑。它逃啥呢?因为它也珍爱它取的这个蕴体,怕受伤害。照我们的思维,它们取的这个蕴有啥呀,既渺小又卑微,随便一点风、一滴小水珠都能要了命。取了这类蕴体,基本跟佛法无缘。但它们依然爱著。我想,天人看我们应该也是一样的感觉吧。

  师父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我们穿一双鞋,主要是保护脚板不被伤害,因此鞋底的作用是最大的。但我们却从不关心鞋底如何,除非穿了个洞,直接整双鞋都不要了。我们天天关心不太重要的鞋面,为它抹灰,为它打油。我们这个五蕴也是如此,这个五蕴聚合身,对我们修行很重要,但有为法毕竟是有生住异灭的,过分的贪著身会让我们迷失方向。重点是要用之修行,积累福智二资粮;而不是坚执为我,天天为他服务,让它享受五欲,然后又让我轮回苦海。

  在这次学习五蕴论的时候,师父在分析萨迦耶见和身见区别时,我发现以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便忍不住发文字感恩赞同了一句。师父看见文字笑着说,得到宗乡的肯定是不容易的。我当时半天回不过神:这是在说我慢心太高,还是疑心太重?我于是发动全身细胞开始分析。记得以前师父在讲俱舍的时候说过,修行有两种根器,一种随信行,师父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师父说的是错的也会照着去做;一种随理行,只信教理,什么都要通过自己判断无误才确信,哪怕是师父说的也不会全信。这样说来,我不是随信行。

  那我是随理行?可随理行是利根,利根学法一听就会,我是学了好几遍都还有很多不懂。那是说我有慢心?但我再慢也不会慢到对师父起慢心呀。但疑心还是有的,万一师父记错了呢?或不小心口误了呢?或者不同部派本身有不同见解呢?我又开始心事重重,征求了三个人的意见。一票认为师父只是调节下气氛,没有他意;一票认为可能是我喜欢抠字眼;一票认为慢心疑心大家都有,能认识到自己就是进步。

  正在我纠结无限的时候。一天,一篇文章悄然推送到我面前,才解决了心中的疑难。说的是广钦大和尚的故事。

  大和尚的寺院每天都有迎来送往,但一天人特别多,还有一些官员来到寺院拜见大和尚,一个随侍弟子象往常一样站在一边双手合十。师父突然用很夸张、古怪的动作来学弟子合掌说:“阿弥陀佛!”

  弟子一看,这架势好像有点不对,先不管对错,赶紧跪下吧!弟子给师父下跪总是没问题的。师父却说:“这么多在家居士在这里,你这样跪着是要让人家折福吗?”

  弟子不敢再跪,赶紧站起来。师父又斥:“大胆!竟然站得比师长还高!”就这样,跪也不是站也不是,和师长平起平坐更不对,弟子一时不知所措。

当天很多人要求皈依,按惯例,皈依证都是师父取法名、再由这位随侍弟子填写。但是那天师父却向大家说:“你们看!她自作主张,皈依证都是她在写,目中无人!心里哪有尊重师长,你们到底是要请我证皈依?还是请她?”

弟子一听,不敢再写,赶紧把皈依证整理好,送到师父面前,结果师父又说:“啊?说你两句就生烦恼,不要写了!统统要给我自己写!这一大堆是要叫我怎么写、怎么取!取名叫做传圆?传扁?传咸?传甜?传凸?传凹?”

  随侍弟子不知该如何做,忍不住眼泪快要流下来。

  师父又向大家说:“你们看!讲她两句就流眼泪,她就是要让人家说她很可怜!”流泪也不行,弟子只好眼晴闭起来,深吸一口气,念佛,开始思惟观想----没有一个“你”在骂我,也没有一个“我”在被你骂,也没有“所骂的话”。

  结果师父又说:“你们看!她在那儿眼观鼻、鼻观心,假装很有修行的样子!”在场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现场的气氛有了点莫名其妙,于是大家都看着她。

  随侍弟子想找一个洞钻进去,直接想逃走。可是师父又说:“跑哪儿去?给我停住!”真是起心即错,无可奈何当中,只好先忍下来。

  可等到会客时间一过,师父竟然若无其事,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平平静静,还笑嘻嘻的,端牛奶给弟子:“来,这个给你。”

  弟子却想:“今天一整天,实在是想不出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师父样样都要骂呢?”于是心里就起了一个念头:我倒要去问问,看今天到底是哪里不对!

  弟子走到方丈室,敲了门走进去,广钦老和尚看她进来,就故作一副惊吓的表情,用手拍着胸脯说:“叫人家帮你去我相,才讲两句,就要来问问看!如果打了你香板,岂不是要去叫警察(来抓我)!”

  看完我不觉眼泪流下来。我们为何要依止善知识?因为一个具足德相的善知识,他会根据弟子的秉性随机调伏。这位随侍弟子曾经向她师父请教过如何破除我相,请教了几次,师父都只笑笑,不置可否。直到这天这么多来参访,才有了上面这段精彩的表演。原来不是师父不回答,实在是要找时机才能帮助弟子认识这个我相呀!反观自己,我的慢心和疑心还是比较重的。就算师父发表的意见,只要我觉得不对,也是有胆量上麦反驳一番的。然后继续学着学着,又发现师父说的是对的。师父说得到宗乡的认可是很难的,一方面是说明我的疑心的确够重,如果有几次少有的认可,至少说明是听明白了的,只要明白了,哪怕是一点点,就总归是好事,因此值得随喜。或者表面虽然不敢反驳,但背后却一直在翻经典,想证明师父说的不妥,应该还有某种某种情况云云。

  我相在何处?在分别、在比较、在面子,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你说它不在,却又感觉它无处不在;尤其是被领导批评、被同事亲友误解时,那个觉得受了无限委屈的我是多么的清晰啊!但你说它在吧,却寻遍内外四方上下终不可得。如果有哪天,师父无论怎么折腾我们,批评我们,我们都是风平浪静的样子,觉得那不是折腾而是调伏,那我们的我相应该破得有点成就了。如果师父不敢考我们,也不敢批评我们,甚至还在小心翼翼地维护我们所谓的面子,那说明我们的修行还差得很远。上面那位随侍弟子无疑是幸运的,不仅事师有无量的福报,关键可直接受师教化,成长的速度不是快了一星半点。

  广钦大和尚是开悟了的,打坐入定可以几个月,老虎为它护持,猴子为他供食;日常教导处处彰显智慧。曾经有人说,如果你将地扫干净了,师长硬说你没扫干净,这时你若和他辩,这是在家真性情。若你能接受,说:好的,我马上把它扫干净。这才是真修行。不是开示听得多,而是听得进。不仅听得进,还要学会用。这些都是在破我执啊!可能一不小心,我执不仅没破,还越学越大。

  就在我以为找到了答案的时候,突然一道亮光闪过,令我浑身一颤。这整个过程,不都是有一个清晰的我存在?比如我犯了什么错;师父为何这么说我;同修会怎么看我;我还有没有救……在思维至此的时候,我默然无语,长叹了一口气。我执的确难寻难破,但好在已经知道破我的重要。只要努力,终有一天会通达无我,了知一切如幻的。

  尤其是学了缘起赞后,再看中观的论典,有时候偶尔也有些触动的感觉。以前什么瓶呀柱呀不知道在说什么,后来才发现都是在说诸法无自性,或者诸法无我。

 

二、巍巍我慢之高山,不积德水
  

  俱舍和五蕴论都对七种慢进行详细地宣说,但有些慢仅靠自己认识不了,得靠善知识和善友指点。

  我曾分享过去某个寺院前委先托别人带问题检测住持水平,以此确定是否有访问必要的故事。师父严厉批评了我的错误想法,尤其是其中一句话把我震撼了:修行的最高水平,就是无论他来自何方,从事什么职业,学的什么派别,你都能跟他聊得热火朝天,(相见恨晚)。我曾经以为我在节省时间,却从未想过我慢的欺骗。我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的格局太小,是装不下什么深广智慧的,更不用说什么菩提心慈悲心了。

  师父还说,每一个法师都有其度众生的法门,接引相应的众生。不可随意置评,不要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不要认为自己学的就是最好的,这些都是我慢。

  曾经有个年轻人,听说过广钦大和尚的名声,但对有些说法不太认同,于是一心想要和他辩一辩。有一天几个人相约一起前往拜访,一进门,尚未开口,广钦大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他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着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他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他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何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我,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我以前有一个毛病,就是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哪怕犯了错,那也是有原因的。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通过俱舍和五蕴论的学习,我才有了点后知后觉。所有的慢心,大都是通过比较生起的。要想降低我慢,可以尝试从接受弱者开始,而不是去排斥。比如旁边站着一个脏兮兮的乞丐、或浑身是泥的农民,不会躲避,或感到难为情;也不会看不起混得不如自己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在修慈悲。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关于拉黑的事。湘潭有个居士,不知如何找到我的微信,加上了。然后经常发一个寺庙的图片给我,要我布施。实在不堪其扰后我捐了200,可能他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就发的更勤了。我尽量委婉地说,我们都有自己护持的寺院和师父,都是平民百姓,收入也有限,抱歉无法照顾那么多。但他不管,继续发,发照片,尤其是发已经捐助的名单。在拉黑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内心纠结了很久。我在想,这算不算放弃了一位众生,还是一位护持佛教的众生;我的分别心是不是太强,只愿护持一部分师父而排斥其他;我内心有没有起嗔心;犹豫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拉黑了。

  师父语重心长的说,要尝试接纳别人的负面情绪。我自己延伸理解,应该还要学会接纳不同派别、不同示现的师父。不要因为某个师父不懂俱舍,不懂广论,他就是不入流的,不值得尊敬的。他的修行怎么样,也不是我能判断的。凡夫众生都喜欢看表面。

三、万般如幻终舍去,何必悭吝

云何悭?谓与施相违,心吝为性,与无厌足所依为业。对在家人,主要是吝财,要多存钱应付紧急情况,如疾病养老;对出家人,主要是吝法,不说妙法,不说紧要。

  生活中经常碰到小气鬼、吝啬鬼这样的称呼,可知悭吝的果报大多会投生为饿鬼受苦。就算投生为人,也会受一贫如洗的果报。

  远在佛陀住世之时,印度有一位大富豪叫日难,家财万贯。但他为人悭吝,不肯布施。富豪天天叮咛儿子好好地守护家财,因为赚钱很辛苦!他特别交代守卫,若有乞丐从门前经过,不能让他靠近;若有人来求助,坚决不理。后来富豪死去了,儿子继承了一切,包含悭吝的习性。

  富豪家附近有一户贫苦的家庭,母子眼睛都瞎了,一次母亲生病,要男孩去讨点东西来吃。男孩来到这个富豪家门口,守门人刚好不在,就径直摸进大门,来到庭前。富豪儿子听到有人说话,叫守门人来问,谁在庭前喧哗?守门人怕自己受罚,就使劲将瞎眼小孩拉出,推倒在大门外,导致小孩头部跌伤、手臂折断。都说母子连心,小孩母亲担心儿子,一路寻来,听到动静,赶到前面,质问是什么人不讲道理打伤她儿子。一时画面有点混乱不述。

  阿难刚好行脚到此,遂立即赶回将小孩遭遇跟佛详说,求佛哀悯,到小孩那去看看。

  佛陀去了之后,用手摩他的头顶,顿时小孩两眼复明、骨折愈合,并明白过去生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佛陀问乞儿:“这是什么地方,你记得吗?”

  乞儿觉得眼前的景物非常熟悉,便脱口而出:“这是我的家啊!”

  佛陀说:“是的,这就是你前世的屋宅。过去你是这里的什么人呢?”

  乞儿忆起前世的种种,感慨地说:“我前世是这里的主人,我叫日难!”

  正在谈话时,富翁之子从屋里出来,佛陀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很不孝的人。”

富翁之子莫名其妙地说:“我的父亲已经死了七年,我哪有不孝呢?”

佛陀说:“你不只不孝,更是一位十分悭贪的人。看看!这个孩子是谁?”

  富翁之子说:“不认识。”

  佛陀说:“他就是你已故的父亲。七年前,他带着悭贪不舍的恶念去世,所以投胎到前世附近的贫困之家,受此贫穷苦报。而你竟然不肯施舍,还叫人打他,想想看,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很不孝呢?”

  富翁之子看到佛陀的庄严相,思考佛陀所讲的话,若有所悟地想着:父亲生前自私悭吝,招来现在的苦报,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人生哪有真正的所有权呢?确实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因缘果报要切记呀!于是接受了佛的建议,开始布施行善。

  《杂宝藏经》里记载了另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位年老体弱的比丘,看到一些少年比丘能讲经说法,又听说四果罗汉的境界,顿生羡慕之心。想到自己年老体衰,走路都困难,却一无所成,便对少年比丘说:“你们有大智慧,希望你们教我证得四果之法。”

  少年比丘们决定开个玩笑(因为他们知道四果不是那么好证的),对老比丘说:“大德!你坐到那个角落里去,我们现在就教你如何证得果位。”老比丘听了很欢喜,真的去墙角坐着。少年比丘们就用皮球抛过去,准确打中他的头,然后故作郑重地说,“这是初果。”老比丘听了,虔诚一意,专念不失,立刻证得初果须陀洹。

  少年比丘们又戏弄他说:“来,你再到那边角落坐,我央就教给你如何证二果。”

  老比丘因为已证得初果,信心更坚定,就马上移坐另一角。少年比丘们又用皮球打他的头,说:“这是二果。”老比丘更加专心,立刻又证得二果斯陀含。

  如是转了四个角落,四球击到他头上。最后的时间虽用得久些,但老比丘一心思惟,终于证了阿罗汉果。当老比丘证得四果之时,顿觉天地通畅,万法入心。同时也得了神通,看到了自己的前世是一个大和尚,很有修为,但讲法时有些悭吝,一讲到紧要处便飘过去。因为他认为自己几十年的宝贵所悟,不能被人一朝学去。此期命终后虽仍感出家,可无论怎么努力学,就是啥也学不会。直到因缘和合,四球撞击,才得以证到无学。

  这个故事有四大启示。一是悭吝带来的严重果报;二是由信带来的巨大成就;三是前生前世的所有修行,都不会白费;四是缘起法真的是太奇妙了。

  我有时候感觉自己悭吝的习气还挺重。我曾仔细体会过,500以下的布施如同菜叶,要是上了1000就有割肉的感觉了,汗颜。另外,虽然在家人没有吝法的问题,但同修之间讨论、有人询问、分享资料等,也有吝法的情况存在。如有些好的资料有,却说没有;有些问题知道答案,却不愿细说,不懂得法布施的殊胜;消文、总结、讨论都是法布施的范畴。

四、良药服下才有用,搁置可惜
  学了法要用,而不是隔岸观火。如果法是法,我是我,学再多也没用。入行论云:法应躬谨行,徒说岂获益;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广论中也说,学法时,要观善知识是良医,法是良药,自己则是病患深重的病人。药一定要喝下去才有效,只看看药方,或把药放在口袋里是没用的。师父在课中分享了自己成长的一段历程,从对五蕴论一般的认识,到认识到修五蕴论也是能够通向解脱的,这一个巨大的转变。师父联想到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经文,禁不住潸然泪下。听到这里我不禁汗颜,这可是空性的觉悟啊!可见师父的修为已经很高了,弟子理当随喜。我很向往这种境界,于是先郑重其事地调整了下心态,然后庄严地把心经背了几句。好像没感觉。不甘心,一直到背完,结果依然是平淡如水……

  大班讨论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通过修五蕴论能否得解脱。最后的共识是,大家应该没有师父这样的水平,就算是小乘的解脱也是经历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才能证得四果的;大乘更是需要五道十地功德满,才能速疾证得金刚持。这里面边需要修定,达到止观双运。还要学很多东西,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修才能达到。五蕴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助缘。

  关于这些心王心所,防护造业等,我其实学过好几部论,象心类学、俱舍、百法、律海十门等,但在学五蕴论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太多太多不能觉察,当然也不能及时对治。很多时候是事情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我刚才是不是哪里不对。我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覆。这些论典都说要勇于把自己的过错发露,但我的本能就是覆藏,不停地为自己辩解,开脱,证明自己没错。实在藏不下去了,就解释我这样做是原因的,有迫不得已的成份存在,反正就是不肯认错。这些都是佛法不能用于生活的表现。师父说过多次,大意是说,修学就是修心啊,如果学了很多法,心却没有任何改变,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呀。闻思修三位是一体的,如果仅是学学,有空就来听听,没空就忙自己的,也不参加消文,这样获益不多呀。

  前边说到三个,破我,慢心,悭吝,服药。反思了我执我慢疑心深重,悭吝虽然破了一点点,但还不够;加上自己服药不及时,还喜欢覆藏诡辩的丑事。法学了不少,但跟对治烦恼扯不上什么关系,这是病,得治。(以下中断后重新分享)

  但是,要想把这些法全部用起来,都能对境思维抉择起来,这也是很困难的,不能小看了烦恼的力量。烦恼要是这样容易调伏,不是人人都成圣者了?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放弃,要有决心跟烦恼斗,有信心把烦恼压伏,至少能让其不现行。只要我们的思维深一分,烦恼就能去一分。师父说过,面前一盆冷水,不要只想着如何把他加热,天天加热水也可以的。每天早上都发愿,愿得佛菩萨护佑,不断增长福德;愿得文殊菩萨加持,不断增长智慧;每天坚持闻思修佛法,让佛法润泽心田。这样一直努力下去,总有一天,烦恼会被消灭的。我经常告诉自己,要有这样的信心,要好好依止善知识,好好利用这个暇满人身。而且,还要随缘帮助他人。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一个实例,她女儿今年高三,马上要考大学。为了女儿考上好的大学,她什么方法都用上了,包含她原来打死也不信的佛菩萨。她要我教她一点佛法,说再苦再累也愿意。也不知从哪听说念地藏经有用,然后想回向给女儿金榜高中。我问,地藏经的经书我有,但念一座可能要2到3小时,你能坚持?她说能。我在想,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做不好也可能是一件坏事。毕竟发心不正,目的也不太纯;而且放置经书、念经也有很多地方要注意的,我怕说了让她生悔,不说又担心她犯错。我在怀疑这算不算乱服药。同时又感觉这样去怀疑人家好象也不对。一时顿感智慧缺乏。最后我觉得,不论怎样,此生能让她与佛结缘,也算一件喜事,于将来也算一个很好的缘起。那就给吧!

  说到缘起,我发现对于缘起的思维,能想通很多问题,修行的方向也能确定。比如听师父的录音,听一次和听两次,那个感觉是不同的;跪着听和坐着听,感觉也是不同的;同一部论,听完师父的录音,再去看看另外一个师父的讲述,那个笔记又能增加一些内容,甚至还有点惊喜。象宗义,我在三个班学习过;缘起赞是两个,略论两个,广论怕也有3个。。就教诫来说,仁波切和师父的要求都是一致的,就是至少要跟着一个师父学十年,才能保证所学是系统的,一味的。

  另外我还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同的论典是相互补充的,感觉学得越多,内心被触动的次数也越多,想扇自己耳光的想法也越多。为何要花这么久的时间才有一点点感觉,以前虚度的光阴是不是太多?最开始一部论学一遍两遍内心都毫无波澜的,时隔多年后的某一天,到学另一部论时却突然有了些许觉受,有时会俺卷长思,有时心中会有涌动。原本遥远空洞的法义逐渐变得有了生命、亲近和崇敬;才知道出现在广论中的任何一个名字都是非常牛逼的存在,哪怕只是一个负责翻译的译师,他的修行也非一般人可比。为何会这样呢?因为这些大师级的前辈,他们都懂得药要喝下去才有用的道理,一个个理论精通,深悟缘起法,实修大成就。

五、其他零星感悟

  1、佛的前生能割肉饲虎,我们却连一只苍蝇老鼠都不能容忍。我有时候想,怪不得修到初禅才能出神通,我们要是获得了神通那还得了,会不会天天想着怎么去显示威德,显得自己有多么牛逼,或用神通欺负别人?但事实上,神通都是用来教化众生的,佛也不允许轻易示现神通。而且,如果我们的烦恼没有压伏或灭尽的话,天眼天耳开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别人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都知道,这很容易起烦恼的。而烦恼一起,神通就会失去。

  2、疑烦恼,怀疑之后又压制自己的怀疑,瞎琢磨,拼命琢磨,结果会让人产生抑郁;疑不会产生善法,只有决定心才能生起。但现在我们的疑心越来越重,也从不轻易相信一个人,显得自己很小心,不容易上当受骗的样子。

  疑的对治是修信。心性率直的人,师父说什么就是什么,对师父信心足的人,也容易开智慧。这也不能决定,那也不能决定,疑心重的人,功德难以产生。前边故事中的那个老比丘,已经老到步履蹒跚,带着一线希望和向往,求少年比丘教证罗汉之法。少年比丘纯属玩笑,不料老比丘一心信受,加上宿世的修行,因缘和合之下,被砸一球就证一个果位。一个老太婆,哪怕念了一个错的六字大明咒嗡吗呢呗咪牛,也能念到身上放光。

  3、关于备死。菩明的离去给了我很多思考。菩明师兄,应该是备死备得非常好的吧,一天修很多座上师瑜伽,在病如此重的情况下,还能坚持每天学习五蕴论俱舍论,在她的心中可能真的会生起,明天与后世何者先来尚未可知的觉知。但是在上师和佛菩萨的加持下,她的病没有任何痛苦,头脑也一直很清醒,这是福报,也是修法修出来的功德。我现在想的是,这会不会生起一种误会,我修学这么努力,明天应该不会死,佛菩萨会保佑我的。结果没想到下课后不到两个小时,就悄然离去。这中间没有任何助念,也没人引导,全靠自己睡前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光明,靠长期的思维惯性牵引、靠所修的业力牵引。这同时也提醒到我们,如果哪一天无常真的来临,而且是毫无防备的中夜,是不是也能做到如法抉择?分辨中阴身所见的种种境象?能不能想起我要往生兜率天,我要去见弥勒菩萨?或是去哪个极乐净土?难说啊。因此我不断提醒我自己,不要浪费暇满人身,要好好依止善知识,努力闻思,勤修对治。同时我也愿在座的各位的同修,都能顺缘具足,智慧增长,最终离苦得乐。即使一时无法成就,也能随境调心,心得自在。

  4、一些精彩分享摘抄

(华菁)一提笔写总结就挠头,就感觉无从下笔,终究原因还是听课不专心,思维不用心,和日常生活结合不走心,所以写总结就闹心。

(觉忍)在这些众多心所中,有些心所像霸占了你房屋的强盗,它在你的地盘长期行风作浪,但你却反过来把它当成了自己的主人,被它奴役却不自知;有些心所像随风飘来散落在院子里的种子,还没生根发芽就被风再次吹走了;有些心所像田地里的杂草,你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却很难斩草除根,它总是困扰着你。。。

(慧根)“以法为镜,照彻万物”,才发现镜子是照自己,衡量自己,而不是照他人;我记忆犹新,就是当你自己都懈怠的时候,因缘是不会有的;因为当时我在犹豫旁听还是参与,但是我还是走不出来,突破不了自己。。。。。

(慧慈)是將佛法當知識來學?還是為了調伏自己的心而學?

俱舍云:一為眾生斷煩惱故;二令智者慧解深故;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慧定)凡夫和菩萨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觉。凡夫心容易被境界所转,心中常常起贪嗔痴,而菩萨念念都是觉悟,念念生起般若智慧。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不理解名相的未解心,本身就在慢慢地破除,已知的善心在不断的生起来。

  吃饭、说话,举手投足间,都思维我们心间的佛与我们同在。吃饭时我们是供养心间的佛,我们饮食知量;说话时,思维是心间的佛要说话了,所以说出去的话会是爱语,说的是能利益别人的,有用的话。

  妙慧所进行的断舍离、慧如跟睡眠烦恼的勇敢搏斗,华证,慧定,妙芳、华玉,慧慈等师兄的声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觉广对华玉声音的评价,说一听声音就知道她是有慈悲之心的,由声知人,我们听了也有这样的感受。听她们分享,感觉字字入心,我想这应该是他们前世修了很多赞叹随喜、为佛供养风铃、在生活中经常说如语实语才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吧。另外觉广、慧慈说话简明扼要,基本没一句废话;而反观自己,感觉废话特多,因此也特别感恩4组的同修、以及在大组发言时大家的接纳容忍。我可能无法把这些优点都学到,但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

  前天临时叫到我评价分享的师兄,我说很羡慕慧如的睡眠质量。我的临时发挥一直不怎么样,这样评价慧如是有失偏颇的。在菩明走了后,慧如就担起了俱舍组长的重任。我跟她在师父的寺庙聊过,感觉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受过佛法的润泽。她平时工作也很忙,但一直精进努力学习。在她面前,我非常汗颜。因为我学得比她早,也学得比较多,但感觉我只是背了很多药,却没有真正服下去,一副消化不良的样子。有个师兄建议我多出去走走,我觉得是对的。多去见识一下别人服药的效果,回来才会有些许反思和进步。我非常感恩遇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