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题目
引用于 慧悦 在 2023年5月11日, 下午5:14以菩提心摄持修道次第
“一种发心、两大利益、三类设教”是对道次第修学引导的概括。
“一种发心”,即发菩提心它贯穿整个《道次第》和成佛的修行,菩提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利他心,也就是为利有情,另一个是成佛心,也就是愿成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利他心,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世间的好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比如雷锋。如果只有成佛心,那么就是同小乘的阿罗汉一样,只求自己解脱。
修习道次第的根本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佛法修学的传统,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这对整个修学非常重要。《阿含经》中,阿难曾说,亲近善知识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说,不对,亲近善知识可以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离不开善知识。所以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以此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知识指导。世间学个厨师、木匠、泥水匠的手艺都要有师傅,何况学佛是改造和重建生命的工程,没有好的老师的教导,是没有办法自学成才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在《道次第》的地位无以复加。
有了善知识,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修行的内外的条件呢?所需满足的条件是远离八无瑕和具足十圆满,才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暇满人身才有可能实现人身的最高价值。今生暇满之因从往昔持戒、布施、清净的愿望中来,今生要生起庆幸珍惜之心尽力修学,方能不辜负此生。
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我们可以获得“两大利益”——即世间的暂时利益和出世间的究竟利益。
依这两大利益施设“三类教法”即三士道,即针对不同根机的人的修行途径和方法。根据世间暂时利益安立下士道,根据出世间究竟利益安立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是念死无常,念恶趣苦,通过修行五戒十善希望未来世脱离恶趣苦,获得善趣身份;从自身修行来说,通过持五戒十善获得人天果报,称为正下士道;下士道又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称为共下士道。中士道是修出离心,看到轮回苦通过勤修四谛、十二因缘熄灭贪嗔痴,只求自己涅槃解脱,以获得声闻乘和独觉乘果位为目的称为正中士道;中士道的修行是为上士道服务,导向上士道称为共中士道;上士道是修菩提心,看到众生苦通过修六度圆满自利修四摄圆满利他,最后成就无上菩提。
以菩提心摄持修道次第
“一种发心、两大利益、三类设教”是对道次第修学引导的概括。
“一种发心”,即发菩提心它贯穿整个《道次第》和成佛的修行,菩提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利他心,也就是为利有情,另一个是成佛心,也就是愿成佛。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利他心,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世间的好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比如雷锋。如果只有成佛心,那么就是同小乘的阿罗汉一样,只求自己解脱。
修习道次第的根本首先要依止善知识。佛法修学的传统,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是亲近善知识,这对整个修学非常重要。《阿含经》中,阿难曾说,亲近善知识能成就一半功德。佛陀说,不对,亲近善知识可以完成整个成佛的修行,所有功德都离不开善知识。所以藏传佛教特别重视依止善知识,以此为入道根本。 修行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善知识指导。世间学个厨师、木匠、泥水匠的手艺都要有师傅,何况学佛是改造和重建生命的工程,没有好的老师的教导,是没有办法自学成才的。所以,依止善知识在《道次第》的地位无以复加。
有了善知识,那我们来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修行的内外的条件呢?所需满足的条件是远离八无瑕和具足十圆满,才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这样的暇满人身才有可能实现人身的最高价值。今生暇满之因从往昔持戒、布施、清净的愿望中来,今生要生起庆幸珍惜之心尽力修学,方能不辜负此生。
在菩提心的摄持下,我们可以获得“两大利益”——即世间的暂时利益和出世间的究竟利益。
依这两大利益施设“三类教法”即三士道,即针对不同根机的人的修行途径和方法。根据世间暂时利益安立下士道,根据出世间究竟利益安立中士道和上士道。下士道是念死无常,念恶趣苦,通过修行五戒十善希望未来世脱离恶趣苦,获得善趣身份;从自身修行来说,通过持五戒十善获得人天果报,称为正下士道;下士道又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基础,称为共下士道。中士道是修出离心,看到轮回苦通过勤修四谛、十二因缘熄灭贪嗔痴,只求自己涅槃解脱,以获得声闻乘和独觉乘果位为目的称为正中士道;中士道的修行是为上士道服务,导向上士道称为共中士道;上士道是修菩提心,看到众生苦通过修六度圆满自利修四摄圆满利他,最后成就无上菩提。
引用于 无忧 在 2023年5月15日, 下午5:51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
在道次第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是依止善知识,同时,它也是很难的一个科目。
善知识的概念是,善亲友。即能教我们好的智慧的,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的人。我们在世间学任何一项技艺或知识,都是需要老师来教的,自己看书,怎么也是行不通的。同样,学佛,也是需要善知识带领的,同时,善知识有着极其特殊和特别的意义,因为学会依止善知识,决定着我们世间,和出世间的人生。
首先,善知识与弟子都有自己的要求。善知识需要具有十个德相。但是,我们一般看四个方面:1,慈心,2.戒学,定学,慧学的功德,3.希求后世,不是现世,4.具善巧说。而我们在不了解僧宝的戒律情况下,需要选择以利他为主的,希求后世的善知识。而作为弟子,我们也需要具有弟子相:首先,是正住。那就是我们的发心,我们找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正法,所以要依法不依人,而且不能堕党类。其次,具慧,要求弟子能辨别相似佛法与真正的佛法,具有一定的智慧独立思考,并以理服人。再有,弟子要有希求,要对善知识讲的法义有希求心,并在听法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只听自己想听的,或者曲解善知识所讲的意思。最后,弟子要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作为弟子,还不要无常,尽量让自己稳定,才是最基本的合格弟子。
为什么善知识对我们十分重要呢?因为只有依止了善知识,才能实现凡夫到成佛的过程。佛的法义十分深奥,而且有八万四千法门,它们就像治我们烦恼疾病的良药。而善知识就像医生,我们只有通过听善知识讲法与指导,我们才能在正确的路上前进。而且佛法中有许多特殊的因素,比如传承,比如修法,比如加持,没有善知识我们是没法实现的。因为相信善知识,我们才会产生对佛和法的信,信是一切道的根本。我们透过善知识教给我们的法,可以圆满世间的人生,更能圆满出世间,成就大乘功德。在下士道中,依止善知识,会让我们远离三恶趣。善知识会让我们认识生死,无常的道理。在善知识的指引下,我们可以了解善恶,可以皈依三宝,了解怎样止恶修善,从此远离三恶趣。在中士道中,善知识能引领我们了解苦及苦的原因,知道生死流转,结合自身来断烦恼,远离很多世间的痛苦,并得到出世间的解脱。在上士道中,善知识会教我们怎样快速成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通过知母念恩自他相换修菩提心,行六度四摄利他利己。不同于世间的知识,善知识会带给我们究竟的智慧,在改变我们自私自利的心的同时,又告诉我们事物真正的逻辑与真相,实现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解脱轮回,甚至成佛。
为什么说找到善知识很难呢?首先,能遇到,就已经很难了。能满足上面所说条件的人,就很少了。不是所有学佛的善知识,都能做到以利他为主,以希求后世为主的。如果遇到了,那么请珍惜。其次,要观察自己具不具有弟子之相,并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双方都满足条件,那么这个出发点才能成立。然后,还要通过时间,去了解善知识的法,有没有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有所觉悟和突破。而且要对善知识内心充满欢喜。总之,这是一种在层层条件下,需要一些智慧,时间和因缘才能获得的一个机会的开始。
那么确定经过了上面的过程,大家在无数次的轮回中相遇了,并都有了认可,那就要珍惜,并进一步作出努力。说有些难,是因为它十分考验一个凡夫的心和智慧。先了解经论上所讲我们弟子该怎么做。首先在意乐上,弟子要具有九种心。即,孝子心(听话);金刚心;大地心;轮围山心;仆使心;除秽人心;乘心;犬心;船心。其次,我们要观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观善知识的功德目的是,修对善知识的信心。因为信是一切的根本。我们观善知识是佛,也是这个目的。善知识的智慧本身就是远超于我们弟子的,所以,把善知识当佛想,我们的信心才会越来越坚固。观善知识的恩德,目的是修对善知识的恭敬心。一切法从恭敬中求。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感恩。我们可以思维,无始劫以来,那么多佛出世,我们也没有福报当时就被佛渡了,如今是我的善知识,在轮回中找到了我们,并不嫌弃我们来渡我们,这是多大的恩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善知识给了我们法身慧命,我们应当把善知识当成给我们很多很多恩的师长去恭敬,切记不要去观过念冤。其实感恩,也是成就好的人际交往,保持好心态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对那些没有帮助我们的人甚至伤害我们的人,不要去计较他人过失,保持感恩的心才能对治自己内心的嗔与冷漠。这样利于关系的改善,更利于自己的修行。其次在加行上,弟子要修师所喜。具体要做到三点:1.财物供养,2.做重要的事之前要向善知识陈示,并听从善知识建议,如实赞赏我们的善知识,2. 修行供养。这三点都是弟子的报恩供养,其中以修行供养为最主要。我们要知道,一个真正用善知识的教授去修行的人,才是师所喜的。
在修行中,依止善知识极其重要,它是一切修法的开始,并且有着层层要求和规定。所以在现实操作中,作为弟子,我理解可能会有很关键的几个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明确自己是去求法的,时刻提起正念,不要增添多余的烦恼,并要去努力克服可能出现的烦恼。一个凡夫,是有贪心的。生活里,我们在与大部分没有修行的群体相处中,其实能跟自己合的来的人,都是与自己的烦恼相应的人。但是修行的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些烦恼,而且又想帮你除烦恼,所以相处中必定会出现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就是不能与我们的烦恼相应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记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怀疑,先看是否是自己的烦恼在作怪,与他人没有关系。自己的烦恼不解决,其实与任何一个人时间长都相处不好。其次,凡夫的慧和心要比善知识劣很多,善知识会看到我们身上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会知道我们不了解的调整内心的办法。所以,有的时候善知识对我们的慈悲与教授,会以一种,以自己现在的知识和水平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与自己的烦恼正好对着来,感觉不太舒服的方式呈现。因为突破自己,其实是一件很痛的事。我们心中都有一些不愿让人碰触的敏感点,那就是我们的缺点和内心黑暗面。它们是见不得光的,深深地躲在内心幽暗的深处,发霉长毛,就像一根根毒刺,带着你轮回,自己不愿面对,不愿承认,也没有能力面对。生活中自己周围的凡人因为各自烦恼,在与你相处时也许会有各种目的,各种保留,或缺乏智慧,又怕你会炸锅,都会躲开这些毒刺,甚至会帮你助长心里的这些毒刺。而这些你自己都不愿面对的地方,恰恰是修行所在,恰恰是善知识帮你斗争的领域。由于凡夫坚固的我执和愚痴,这个过程绝不轻松,可能带着痛,可能有些怀疑,可能内心挣扎,可能带着误解,可能不愿配合,可能带着对善知识的伤害自己却不自知。
善知识很不容易,他们需要用心找到我们的烦恼,用精力和智慧去帮我们,还要以慈悲来包容我们的烦恼,还要考虑方法行不行,这个愚痴的人能不能接受,要随时观察调整方法,并且以牺牲掉自己修行的时间,不求回报甚至自己冒风险为代价。修行从来都不是修身养性,喝茶聊天,摆造型,修行其实是很痛的,是一次次自己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与烦恼搏斗,将自己心一块一块挖出又填补的过程。当有一天,善知识用尽心力帮你突破了这个关口,刺拔除了,回首过去,你会突然理解,善知识的智慧,慈悲与伟大,也终于认清自己的愚痴与烦恼。这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也是增加信心的过程。因为自己看不到问题,烦恼又强大,所以一定要在过程中对善知识修观功念恩。这不单单是因为,善知识确实在轮回中找到我们并给我们讲正法,教授我们究竟的智慧,确实无时无刻全心全意为我们付出,更是因为对善知识观功念恩是能让我们与自身烦恼进行斗争的关键。而随着烦恼的不断被攻克,我们内心也自然会对善知识和佛法更加有信心,更加观功念恩,忽略那些无所谓的小过失和细节。这也是从理论明白到内心了悟的过程。
虽然修行的路很长,挑战很多,但对于刚迈入佛门的我们,依止善知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当我们遇到自己的善知识并意识到对方就是我的善知识,一定要学会珍惜。在一起修学过程中,只要记得时刻相信自己的善知识,听话,感恩,好好学习,内心以求法为目的,遇到什么事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要抓着自己的理不放就行。我们虽有无明和我执,但也有理智。用理智去要求自己,按照论上的具体方法去做,就不会有问题。同时,我们要相信,善知识是慈悲的,我们有怎样的缺点善知识都会知道,人人都有,他们不会因此就放弃救我们。缺点是凡夫的苦难,而善知识是世间的菩萨。
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
在道次第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是依止善知识,同时,它也是很难的一个科目。
善知识的概念是,善亲友。即能教我们好的智慧的,又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的人。我们在世间学任何一项技艺或知识,都是需要老师来教的,自己看书,怎么也是行不通的。同样,学佛,也是需要善知识带领的,同时,善知识有着极其特殊和特别的意义,因为学会依止善知识,决定着我们世间,和出世间的人生。
首先,善知识与弟子都有自己的要求。善知识需要具有十个德相。但是,我们一般看四个方面:1,慈心,2.戒学,定学,慧学的功德,3.希求后世,不是现世,4.具善巧说。而我们在不了解僧宝的戒律情况下,需要选择以利他为主的,希求后世的善知识。而作为弟子,我们也需要具有弟子相:首先,是正住。那就是我们的发心,我们找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正法,所以要依法不依人,而且不能堕党类。其次,具慧,要求弟子能辨别相似佛法与真正的佛法,具有一定的智慧独立思考,并以理服人。再有,弟子要有希求,要对善知识讲的法义有希求心,并在听法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只听自己想听的,或者曲解善知识所讲的意思。最后,弟子要敬法及师,善摄心听。作为弟子,还不要无常,尽量让自己稳定,才是最基本的合格弟子。
为什么善知识对我们十分重要呢?因为只有依止了善知识,才能实现凡夫到成佛的过程。佛的法义十分深奥,而且有八万四千法门,它们就像治我们烦恼疾病的良药。而善知识就像医生,我们只有通过听善知识讲法与指导,我们才能在正确的路上前进。而且佛法中有许多特殊的因素,比如传承,比如修法,比如加持,没有善知识我们是没法实现的。因为相信善知识,我们才会产生对佛和法的信,信是一切道的根本。我们透过善知识教给我们的法,可以圆满世间的人生,更能圆满出世间,成就大乘功德。在下士道中,依止善知识,会让我们远离三恶趣。善知识会让我们认识生死,无常的道理。在善知识的指引下,我们可以了解善恶,可以皈依三宝,了解怎样止恶修善,从此远离三恶趣。在中士道中,善知识能引领我们了解苦及苦的原因,知道生死流转,结合自身来断烦恼,远离很多世间的痛苦,并得到出世间的解脱。在上士道中,善知识会教我们怎样快速成佛,怎样发菩提心,怎样通过知母念恩自他相换修菩提心,行六度四摄利他利己。不同于世间的知识,善知识会带给我们究竟的智慧,在改变我们自私自利的心的同时,又告诉我们事物真正的逻辑与真相,实现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解脱轮回,甚至成佛。
为什么说找到善知识很难呢?首先,能遇到,就已经很难了。能满足上面所说条件的人,就很少了。不是所有学佛的善知识,都能做到以利他为主,以希求后世为主的。如果遇到了,那么请珍惜。其次,要观察自己具不具有弟子之相,并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只有双方都满足条件,那么这个出发点才能成立。然后,还要通过时间,去了解善知识的法,有没有改变自己的心,让自己有所觉悟和突破。而且要对善知识内心充满欢喜。总之,这是一种在层层条件下,需要一些智慧,时间和因缘才能获得的一个机会的开始。
那么确定经过了上面的过程,大家在无数次的轮回中相遇了,并都有了认可,那就要珍惜,并进一步作出努力。说有些难,是因为它十分考验一个凡夫的心和智慧。先了解经论上所讲我们弟子该怎么做。首先在意乐上,弟子要具有九种心。即,孝子心(听话);金刚心;大地心;轮围山心;仆使心;除秽人心;乘心;犬心;船心。其次,我们要观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观善知识的功德目的是,修对善知识的信心。因为信是一切的根本。我们观善知识是佛,也是这个目的。善知识的智慧本身就是远超于我们弟子的,所以,把善知识当佛想,我们的信心才会越来越坚固。观善知识的恩德,目的是修对善知识的恭敬心。一切法从恭敬中求。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学会感恩。我们可以思维,无始劫以来,那么多佛出世,我们也没有福报当时就被佛渡了,如今是我的善知识,在轮回中找到了我们,并不嫌弃我们来渡我们,这是多大的恩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善知识给了我们法身慧命,我们应当把善知识当成给我们很多很多恩的师长去恭敬,切记不要去观过念冤。其实感恩,也是成就好的人际交往,保持好心态的关键。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对那些没有帮助我们的人甚至伤害我们的人,不要去计较他人过失,保持感恩的心才能对治自己内心的嗔与冷漠。这样利于关系的改善,更利于自己的修行。其次在加行上,弟子要修师所喜。具体要做到三点:1.财物供养,2.做重要的事之前要向善知识陈示,并听从善知识建议,如实赞赏我们的善知识,2. 修行供养。这三点都是弟子的报恩供养,其中以修行供养为最主要。我们要知道,一个真正用善知识的教授去修行的人,才是师所喜的。
在修行中,依止善知识极其重要,它是一切修法的开始,并且有着层层要求和规定。所以在现实操作中,作为弟子,我理解可能会有很关键的几个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时刻明确自己是去求法的,时刻提起正念,不要增添多余的烦恼,并要去努力克服可能出现的烦恼。一个凡夫,是有贪心的。生活里,我们在与大部分没有修行的群体相处中,其实能跟自己合的来的人,都是与自己的烦恼相应的人。但是修行的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没有我们这些烦恼,而且又想帮你除烦恼,所以相处中必定会出现一些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就是不能与我们的烦恼相应的事情。所以这个时候记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怀疑,先看是否是自己的烦恼在作怪,与他人没有关系。自己的烦恼不解决,其实与任何一个人时间长都相处不好。其次,凡夫的慧和心要比善知识劣很多,善知识会看到我们身上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会知道我们不了解的调整内心的办法。所以,有的时候善知识对我们的慈悲与教授,会以一种,以自己现在的知识和水平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与自己的烦恼正好对着来,感觉不太舒服的方式呈现。因为突破自己,其实是一件很痛的事。我们心中都有一些不愿让人碰触的敏感点,那就是我们的缺点和内心黑暗面。它们是见不得光的,深深地躲在内心幽暗的深处,发霉长毛,就像一根根毒刺,带着你轮回,自己不愿面对,不愿承认,也没有能力面对。生活中自己周围的凡人因为各自烦恼,在与你相处时也许会有各种目的,各种保留,或缺乏智慧,又怕你会炸锅,都会躲开这些毒刺,甚至会帮你助长心里的这些毒刺。而这些你自己都不愿面对的地方,恰恰是修行所在,恰恰是善知识帮你斗争的领域。由于凡夫坚固的我执和愚痴,这个过程绝不轻松,可能带着痛,可能有些怀疑,可能内心挣扎,可能带着误解,可能不愿配合,可能带着对善知识的伤害自己却不自知。
善知识很不容易,他们需要用心找到我们的烦恼,用精力和智慧去帮我们,还要以慈悲来包容我们的烦恼,还要考虑方法行不行,这个愚痴的人能不能接受,要随时观察调整方法,并且以牺牲掉自己修行的时间,不求回报甚至自己冒风险为代价。修行从来都不是修身养性,喝茶聊天,摆造型,修行其实是很痛的,是一次次自己在善知识的引导下与烦恼搏斗,将自己心一块一块挖出又填补的过程。当有一天,善知识用尽心力帮你突破了这个关口,刺拔除了,回首过去,你会突然理解,善知识的智慧,慈悲与伟大,也终于认清自己的愚痴与烦恼。这就是提升自己的过程,也是增加信心的过程。因为自己看不到问题,烦恼又强大,所以一定要在过程中对善知识修观功念恩。这不单单是因为,善知识确实在轮回中找到我们并给我们讲正法,教授我们究竟的智慧,确实无时无刻全心全意为我们付出,更是因为对善知识观功念恩是能让我们与自身烦恼进行斗争的关键。而随着烦恼的不断被攻克,我们内心也自然会对善知识和佛法更加有信心,更加观功念恩,忽略那些无所谓的小过失和细节。这也是从理论明白到内心了悟的过程。
虽然修行的路很长,挑战很多,但对于刚迈入佛门的我们,依止善知识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当我们遇到自己的善知识并意识到对方就是我的善知识,一定要学会珍惜。在一起修学过程中,只要记得时刻相信自己的善知识,听话,感恩,好好学习,内心以求法为目的,遇到什么事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不要抓着自己的理不放就行。我们虽有无明和我执,但也有理智。用理智去要求自己,按照论上的具体方法去做,就不会有问题。同时,我们要相信,善知识是慈悲的,我们有怎样的缺点善知识都会知道,人人都有,他们不会因此就放弃救我们。缺点是凡夫的苦难,而善知识是世间的菩萨。